品牌差距,急需强健的“软肋”
实践证明,品牌提企业形象的集中表现形式。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企业的成功就是一个品牌的成功,一个品牌的成功就是整个企业价值链的成功。伴随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壮大历程,先后涌现出了一大批国内**度较高的品牌。但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外一些**陶瓷品牌登陆国内市场,我们有了面对面与之比较的机会。通过品牌的横向对比,我们发现,品牌竞争力缺乏是**大差距。在品牌塑造方面,国外企业的**大特点是突出强势品牌,把品牌看作是企业的生命线,在品牌价值创造方面,差距也较大。
**简单的例子,目前我国是世界建筑卫生陶瓷生产大国,世界**卫浴品牌几乎全在中国设厂和贴牌,单论贴牌,说明国内生产的陶瓷产品在质量方面是得到国际市场认可的,但大量的出口产品都身标异国品牌,身价也因此陡然上升,不能不说明我国陶瓷业在品牌方面还是差距明显,要走的路还很长。
然而,伴随着陶瓷业品牌发展的,却是挥之不去的、热热闹闹的多品牌情结和洋品牌心理。多品牌现象在国内陶瓷企业中已成为一道极具特色的风景线,多子多福的多品牌情结,使陶瓷企业尽可能多地抢占市场、增加收益,但不容忽视的多品牌双刃剑同样带给陶瓷业稀释有限资源、分散企业精气神等难以治愈、不显表象的硬内伤。而时下的陶瓷业却依旧在为多品牌获取的丰收而欢呼雀跃,依旧在为多品牌的发展而呕心沥血,是喜还是忧?!同样,洋品牌心理使得漫步陶瓷市场仿佛置身异国他乡。品牌理念的差距,是导致品牌差距的**主要原因,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但在崇洋心理作祟下,洋品牌泛滥。品牌塑造理念的差距,忽视品牌的深远意义和影响,依旧痴迷于卖产品。品牌经营理念的差距,往往导致品牌短命,一些有生命潜能和价值的品牌过早夭亡。
国内陶瓷业的发展离不开品牌的塑造,陶瓷强国的奠基离不开国际**品牌的涌现,而品牌竞争时代的主角更需要品牌尤其是国际**品牌来担纲。面对急需强健的软肋,面对国际众多**陶瓷企业和品牌的登陆,我们已经别无选择。近几年来,我国陶瓷业在品牌征途上的努力还是卓有成效的。从中国**到中国名牌再到国家**产品等一些**的奖项中已不乏陶瓷品牌的身影,已经涌现出了诸如惠达、鹰牌、东鹏、新中源、新中源、亚细亚、冠珠、马可波罗、蒙娜丽莎、箭牌、斯米克等国内陶瓷一线品牌。目前,众多陶瓷品牌正在努力向国际**品牌的阵营中前进。而实现陶瓷强国的梦想,更是建立在打造国际**品牌的基础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