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优势亟待磨砺
我国陶瓷业的竞争优势在哪里、是什么?面对这样的提问,或许业内人士会寻思良久却无从言起。因为30年的发展,成就了中国陶瓷业的繁荣与大,众多陶瓷产区的兴起轰托出繁荣,简单数字累加汇集出“大”,却不是强,而且真正的市场竞争优势尚未形成。目前,我国已诞生了世界**大的瓷砖生产企业,也有生产规模跻身国际卫生陶瓷产量十强的卫陶企业,但是,我们仅做大了,但尚未作强。衡量企业成长的标志,一个是“大”,一个是“强”。所谓“大”是指企业的规模大,一般用产品销售额、资产总额、企业员工数和产品市场占有率等指标表示;而“强”的内涵比企业“大”要复杂些,所谓“强”是指企业具有强大的竞争力,或者具有别人拿不走的核心竞争力,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抵御市场风险。我国的陶瓷企业,在“恋大”情结的怂恿下,不断膨胀自己,跻身国际规模前列,但经营绩效和市场竞争力却与国际**公司相去甚远,在营业额、利润等指标方面更是差距明显。这说明,我们的陶瓷企业不仅离真正的“大”有相当的差距,离“强”更是相差甚远。
经过30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建筑卫生陶瓷产品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产品体系,主要产品陶瓷墙地砖的花色、品种、规格达上千种,卫生陶瓷的造型、款式、功能有上百种,国际上目前拥有的主要产品,我国应有尽有,瓷质砖产品系列及大尺寸墙地砖具有特色甚至处于国际**水平,但是,一旦追究起我国陶瓷业的核心竞争优势,却囊中羞涩。目前,国际上的三大陶瓷强国意大利、西班牙、日本都建立起了独具特色的核心竞争优势。如意大利以“设计”、“科技”加上“品质”的竞争优势,建立了以玻化石、仿古地砖、时尚墙砖为主流的配套产品;西班牙在全世界**高亮水晶修边砖,以利益基点为切入的核心战略;日本在“小而美”的马赛克市场上一枝独秀,走马赛克加上“生态科技产品”之路。而我国陶瓷业,或许可以在简单数字累加组建的“大”中找到并不十分豪壮的竞争优势。目前,我们仍在沿袭着劳动密集型加资源密集型的老路,仍在标榜产品的“巨大”,仍在炫耀OEM的产品,仍在热衷出口的价格竞争,仍在痴迷品牌的“多子多福”,仍在无休止地依靠老祖宗留下的资源维持生计,如果长期以往,陶瓷业的明天将会如何?恐怕每个人都不敢去想。
再如我们难以启齿的产品设计。有专家指出,一些外国公司直接将他们的陶瓷设计所办到中国来,如北欧一些国家的**大公司**近就在广州设立了陶瓷设计研究所。这些外国陶瓷设计研究所的设计人员大多是中国艺术院校培养的。外国公司除了要求这些中国设计人员在设计上出类拔萃外,还着力培养他们的市场感觉。比如要他们专门研究美国的瓷器市场、美国瓷器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专门派他们去美国考察当地的陶瓷市场。这就使这些设计人员在设计时非常有针对性。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游宇认为,中国日用瓷器虽然在材质和制作方面丝毫不逊色于外国产品,但是在设计上还是有差距的。现在,真正既懂陶瓷设计又有市场意识的设计师可以说奇缺。同样,我们建筑瓷砖与卫浴产品的设计,也存在这样的严重“软肋”。而且这种差距导致的竞争优势乏力是长期性的,严重点儿说也是致命的。
市场竞争优势,不仅关系陶瓷业的发展,更关系陶瓷企业的命运。我国与其他陶瓷强国相比,在竞争优势方面还逊色许多,但是,我国一些**陶瓷企业和品牌,洞察市场竞争的变幻,已开始锤炼自己独具特色的竞争优势。如广东东鹏陶瓷对自己的品牌精心打造,努力追求自己的中国风格,其大规格瓷质抛光砖生产技术**世界;江苏昆山的冠军瓷砖追求绿色环保、与人贴近的自然生存理念;上海亚细亚追求人性化的设计风格,广东唯美陶瓷把形式美带入企业,将瓷砖与服装的美学特性结合起来,倡导瓷砖的人性美;广东蒙娜丽莎追求瓷砖的艺术美,唐山惠达卫浴把节水作为追求的目标,等等,为促进企业的发展,扩大品牌影响,增强竞争优势,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总体而言,我国陶瓷业包括陶瓷企业的竞争优势,并不十分明显和突出,仍亟待磨砺和增强。培育竞争优势,不仅需要陶瓷企业抛弃单纯意义上的“恋大”情结,更需要精耕细作,做强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