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界注意到,今年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6次部署直接与国家的主题投资相关。其中,棚户区改造成为了政策的主要发力点。
**是棚改工作的力度加大,国家已经批准由国家开发银行成立专门机构,实行单独核算,采取市场化方式发行住宅金融专项债券。国开行住宅金融事业部便是在这样的政策下催动而出。
拉动投资的**
据了解,不仅仅是在国家层面成立了国开行的住宅金融事业部,国务院还批复央行1万亿元再贷款,用于支持国开行的住宅金融事业部,以保证完成棚改任务的资金需要,并努力降低资金成本。这也成为目前**投资过万亿元的民生项目。如果加上铁路建设和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这几大领域的投资规模有望超过1.2万亿元。
事实上,从中央目前选定的投资领域看,多与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有关。例如,让亿万居民早日“出棚进楼”的棚户区改造,除了是改善民生的硬任务外,也是拉动投资、促进消费的生力军。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表示,这实际上反映出未来的投资方向是增加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加快补上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在专家们看来,“出棚进楼”是目前有效拉动投资、促进消费、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和改善欠发达地区发展环境的“**”。“可以看出,与以往启动投资后的铺摊子不同,这一次的投资更加强调定向发力。政策目标也不只是单一的经济增长,而是通过投资的驱动,实现经济增长、改善民生和结构调整的多重效应,为中长期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王军分析。
7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了上半年经济形势和下半年经济工作。王军认为,“从会议透露的信息看,稳增长和促改革将成为下半年经济工作的主基调,这主要是缘于经济发展仍面临着复杂形势,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需要付出更多努力。
起到“一石多鸟”的作用
关于为什么要用“出棚进楼”来作为国家投资的发力点?李克强总理此前在多个场合提到过其所产生的“一石多鸟”作用。在前不久召开的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上李克强总理强调,必须保持中国经济运行长期处于合理区间。他特别提到,要通过改革投融资体制,形成政府、企业、社会资本多元投入格局,加快补上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不仅可以改善民生、增加就业,也能有效优化发展硬环境。
“在‘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总体目标下,政府的政策工具实际上已在围绕稳增长发力。”采访中,有权威人士表示,未来的政策追求是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统一。在大力推进简政放权、激发市场活力的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有形之手的作用。坚持在区间调控的基础上,注重实施定向调控,抓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着力找准“喷灌”和“滴灌”的方向,夯实经济中高速持续增长的基础。
“尽管有争论,但不可否认,以棚户区为发力点的投资,仍是当前中国经济增长的关键支撑。”国务院研究室司长向东说。他谈到,今年以来,面对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现实,决策层保持定力、综合施策,采取了 “扩投资、推改革”的政策组合拳,有力保障经济在合理区间运行。这其中,棚户区改造等投资无疑是**为重要的抓手之一。
而此次政治局会议在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时,也明确提出要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发挥好投资的关键作用,进一步释放民间投资潜力,着力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为了稳增长,增加投资是非常有必要的,关键是要把握好资金的投向。”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统计局原局长李德水表示,应当增加的是“调结构的投资”,即把资金投向符合民生发展的领域,同时要考虑到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方向。
二季度7.5%、整个上半年7.4%的经济增速,相比于全球其他主要经济体,中国的表现可谓抢眼。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加利·霍夫鲍尔认为,虽然美国经济增长会远远高于欧洲和日本等主要经济体,“但是要比中国就差远了”。
为他所羡慕的还不限于此。由于美国各级政府在换届后难以保持政策的延续性,所以与企业达成的协议往往**终难以履行。这使得美国企业虽有充裕的资金,却在基础设施投资上受到极大的限制。与之相反,有观点认为,中国用10年的时间完成了美国100年搞的基础设施建设。
即便如此,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兼战略研究部部长陈文玲看来,未来中国基础设施投资、棚户区改造的需求,“依然空间巨大”。范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