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这两把尚方宝剑,地方法院几乎掌控了终极裁决权。不仅如此,依照新法,“重整之日起六个月内(**多可以延迟三个月),如债务人或者管理人未按期提出重整计划草案的,法院应当裁定终止重整程序,并宣告债务人破产”,也就是说,法院不但可以强行裁定通过《重整草案》,同时,也可以在九个月后,强行裁定破产。
就在优先债权组和大额债权组顾盼不决的时候,2010年4月26日,S*ST光明适时地公布了2009年年报,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188887元,累计亏损517613154元,负债总额超过资产总额计250849754元,流动负债超过流动资产382406045元。
年报数据无疑宣示,如果在2010年8月9日前(距法院受理重整9个月),不能通过《重整草案》,债权人将颗粒无收,果如此,抵制《重整草案》的债权人非但损失经济利益,还将背上巨大的道义包袱。
“善后”的猜想
四“板斧”过后,伊春政府主导的S*ST光明“强制拆迁”想不成功都难。而在成功“拆迁”后,S*ST光明的废墟上将如何“平地起高楼”则成为众所瞩目的焦点。
2009年12月9日起,S*ST光明停牌,此前两个交易日,该股票共成交3.2亿元,换手超过30%。
停牌的时间点在S*ST光明2009年11月9日的公告中既已明确,那么,谁会选择在停牌前两个交易日巨量买进这样一只面临巨大退市风险的垃圾股票呢?更为重要的是,是什么吸引了这些神秘的买家?
如果说玩ST股票是强人之间的游戏,那么,S*ST光明就是豺狼虎豹的狩猎场。我们来根据公开信息揣摩一番,猎物价值几许?
据不完全统计,已公布破产重整方案的上市公司中,普通债务的清偿率大部分集中于20%-30%,高者可达50%。另一方面,绝大多数上市公司破产重整的背后都隐藏着重组计划。实际上,如果不是准确获知S*ST光明后续的重组计划,没有人会在停牌前下如此大的赌注。
公告数据,S*ST光明破产重整核定债务本息合计4.78亿元。假设债权人**终能够接受20%的清偿率,则完成清偿需9560万元。如清偿率提高到30%,清偿则需14340万元。加上重整费用,上述清偿款在1亿至1.5亿元之间。与现金清偿方案相比,债权转股权显然面临的清偿风险更高,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S*ST光明债权人会坚持30%以上的清偿率。
按照2010年4月19日通过的出资人权益调整方案,S*ST光明股东共计让渡1460万股,按照停牌前收盘价格12.46元计算,这部分让渡股权市值为1.85亿元。如果债权人受让股权能够在此价位全部变现,则清偿率可达38%左右。
一般来讲,重组方(新的实际控制人)会要求在重组后的上市公司中获得不低于50%的股权,S*ST光明当前总股本1.86亿,以此测算,重组后总股本为2.76亿(对S*ST光明这样的壳公司,重组方一般通过“定向增发+资产注入”的方式买壳,而不会选择直接的股权受让,1.86 X(1+50%)=2.76)。目前及可预见的一年内,A股平均市盈率大致会维持在25倍左右的水平,则12.46元的股价需要0.5元的每股收益支撑,则重组方拟注入资产的净利润需要达到1.38亿元以上。
1.38亿元净利润,对潜在重组方来讲,也许不会构成太大压力。但是,S*ST光明历史上形成的巨量非正常往来(总资产3.3亿中,关联方占款约6938万,产权不明的有2647万,受限资产8223万),显然很难在此次破产重整中完全消解,这样一来,除非重组方能够再垫付一笔巨额款项清欠,否则,S*ST光明在重组后很可能形成新、老并存的资产和业务结构。背负这样沉重的历史包袱,重组方的净利润压力可能要翻番,而达到2亿以上的净利润指标,殊非易事。
结合S*ST光明公开信息和股价走势,围绕S*ST光明的博弈显然已经进入深水区,而债权人态度的变化可能预示着S*ST光明债务重组和资产重组的破题方向,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