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我们在上市之前,就已经在公司内部给高管们分配一些股份,在上市后又给他们发了一些期权。”黄伟业的说法颇具代表性,“我们公司不想朝着家族企业的路子走,如果都是自己人的话,等我们退出之后就后继无人了。”
中国家具业的症结
的确,中国家具业的现状令人尴尬。
东莞、深圳,这两个地方是中国家具现代工业化生产的发源地,当中年产值10亿元以上的企业不过二十来家,而公开资料显示,在深沪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家具企业总计4家,4家企业总市值不超过100亿人民币。做一个对比,2009财年(2008年9月1日至2009年8月31日),瑞典宜家获得的销售收入就达到215亿欧元。
可见,中国家具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砝码还甚为轻微。曾经风光无限的家具业上市公司光明家具(s*st光明)而今走到创始人被拘,公司破产重整,行将退市的地步。而早在2003年上市的香港皇朝家私,其股价大多徘徊在1元左右。即便是颇被业界看好的兴利控股,其每股发行价也仅为1.02港元,**终募得1亿多元有效资金。
个中症结可能在于,“中国家具业几乎是纯民营经济积累发展壮大起来,其发展路径折射出来的是本土企业的种种弊病,比如家具流通大肆偷税漏税,没有人算得清中国家具年销售总额的真实数据,又如何算得清上市家具企业应有的市值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家具业人士直言。
此外,还有从家族企业带来的创始者控制欲强,与上市公司难以协调等问题。此外,“中国家具行业的抄袭风气甚盛,即便坚持原创设计,流行潮流瞬息万变,每一个产品的开发都很难估测到市场效益,凡此种种都成为行业发展的掣肘。”简美家居总经理王志明说。
这也就不难理解,在为数不多的家具企业上市案例中,大多不是以家具经营制造为主业,而是发展房地产、化工等等“相关多元化”业务。
“中国宜家”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