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步伐将更加稳健。9月16日,国务院总理在北京举行的推进城镇化建设试点工作座谈会上部署综合试点工作,强调扎实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并指明城镇化建设三大途径,阐释中国发展机遇。
62个地方开展试点
座谈会上,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和安徽省及云南红河州、福建晋江市、山东桓台县马桥镇负责人汇报了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思路、做法和建议。总理对各地的积极探索给予肯定。他说,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必须用好新型城镇化这个强大引擎。
总理指出,我国各地情况差别较大、发展不平衡,推进新型城镇化要因地制宜、分类实施、试点先行。
在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中,国家确定了省、市、县、镇不同层级、东中西不同区域共62个地方开展试点,并以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重点。总理勉励这些试点发挥“先遣队”的作用,做到“以点带面”,并鼓励未列入试点的地区主动有为,共同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做贡献。
与西方的“城市化”相比,中国将城市发展进程称作“城镇化”。在总理看来,这显示出中国社会治理结构中“镇”的重要作用。据了解,我国57座人口百万以上的特大城市集中了1.66亿人,占全国城镇人口的27%。20万人以下的小城市与小城镇,集聚了全部城镇人口的51%。其中县级单元聚集了全国新增城镇人口的54.3%,是城镇化的重要层级,而这也是此次将大部分试点定在县、市的重要原因。
“试点意在强调可推广、可复制,将在取得一定成效后进行评估再扩大推广。”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发展规划部主任文辉表示,“试点区域除了两个省与两个镇外,大多数是市、县两级,市包括地级市、县级市以及部分省会城市。”他同时指出,此次试点将以行政区划为单位,以便有足够的权限进行改革,并有效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文辉还表示,新型城镇化的试点名单是通过采取兼顾公平和均衡原则确定的,均衡涵盖东部沿海和中西部地区城市。
新型城镇化核心是人
总理对城镇化要求做了具体阐述。“新型城镇化贵在突出‘新’字、核心在写好‘人’字,要以着力解决好‘三个1亿人’问题为切入点。”总理表示。
正如“强改革”的蓝图中所指,新一届政府将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不能让他们‘悬在半空’”;加快约1亿人居住的各类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让困难人群早日“出棚进楼”、安居乐业;促进约1亿人在中西部就近城镇化,逐步减少大规模人口“候鸟式”的迁移。
将解决“三个1亿人”问题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城镇化的重点,这也体现了我国城镇化不光注重量的扩大,更注重质的提升。目前我国统计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 53.73%,但这其中,只有36%左右属于户籍人口,也就是说在城镇常住人口中有2亿多人没有非农户籍,与户籍非农人口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社会均等化方面存在差距。这样的城镇化也被一些学者称为“伪城镇化”“半拉子的城镇化”。
总理表示,要用新型城镇化来改变人口大规模“候鸟式”迁移的现象。大量人口季节性迁移的一个原因是,很多农民进城后如同无根的浮萍,未能扎下根基。所以解决出路必然是实现各地的基本公共服务向全部常住人口覆盖,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让进城的农民真正在城镇里各安生业。
人口迁徙的另一个原因是地区发展极不均衡,大城市集中了过多资源。以外来人口聚集的珠三角为例,目前深圳常住人口已经达到1000多万,但户籍人口只有300多万;而广州常住人口有1600万,但户籍人口只有800万。
三招敲开新型城镇化大门
对于如何解决“三个1亿人”核心问题以及加快这张宏伟蓝图的落地,总理在当天会议上给出了推进城镇化的三大途径。
**个途径指向“突出体制机制创新,通过试点来破解难题”。总理强调,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要尊重农民意愿,根据进城农民能力,让他们逐步融入城市,成为市民,释放中国城乡的巨大潜力。他要求实施差别化落户政策,探索实行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
第二个途径是“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城镇化投融资机制,吸引社会资金,减轻地方对财政资金的依赖”。允许地方通过股权融资、项目融资、特许经营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拓宽融资渠道;他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要求相关部委“把弹簧门拆了,把玻璃门打掉”,鼓励地方解放思想,并表示要“给地方留有弹性、给地方留有余地”。
第三个途径是“加大中央对地方的支持”。总理表示,中央政府支持地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发挥好城镇化在稳定经济增长、促进社会公平和调整结构中的综合载体作用。在“十三五”时期重点向中西部倾斜,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在有条件的地方设立**产业转移示范区,鼓励东部产业园区在中西部开展共建、托管等连锁经营,做大做强中西部中小城市和县城。
总理强调,新型城镇化是关系现代化全局的大战略,是**大的结构调整,事关几亿人生活的改善。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抓在手上,干在实处,奋发有为、抓出实效,尊重基层**精神,多给支持,总结推广成功经验,用好改革创新的“开山斧”,着力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和水平,造福广大城乡群众。钟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