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称,继2007年在南海神狐海域首次取样后,今年我国将在南海再次对海底可燃冰(天然气水合物)进行勘探取样。这意味着我国对可燃冰的勘探可能取得新进展。然而,媒体认为,“国内相关企业对大规模投入可燃冰研发较为迟疑”。
就此,笔者与重庆能源集团油气专家探讨,认为所谓“较为迟疑”指的是虽然也积极进行可燃冰的勘探技术研究,但仅限于通过基础地质、地球化学、地震等间接的方法得到数据,并进行比对研究,而实地勘探的次数和取得样本都显得过少;在开采技术上,至今停留在开采方法、技术、工艺、方案的实验模拟和数字模拟阶段,而不像美国和加拿大那样进行商业化开发试验;在商业利用上,目前更是欠缺可燃冰储存、运输、终端接收等商业应用方面的研究。
开发面临风险与成本挑战
目前我国在可燃冰的勘探、开采、商业利用的有关重要技术上仍较落后,总体上落后于世界上一些国家。因此业内人士指出,按照目前我国可燃冰的研究开发速度,我国要实现对可燃冰的商业开发,**早要到2030年。
国内相关企业大规模投入可燃冰商业研发为何迟疑?笔者认为,主要还是出于对风险和成本的顾虑。
先看风险。可燃冰像冰,却不是冰,其形成除了气源之外,还必须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温度不能太高。第二是压力要足够。在足够的高压之下,可燃冰在18℃时仍可保持“冰”的形态。这两个条件,给可燃冰的开采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如果不能保证足够的高压和低温,可燃冰会迅速融化为水和甲烷,如果不能对甲烷很好收集,大量甲烷就将直接进入大气,使全球气候面临一场灾难。而且,开采可燃冰还可能造成海底软化,引发大规模的海底滑坡,毁坏海底工程设施,甚至会引起海底生物灭绝。
再看成本。可燃冰要么储藏在浩瀚的大洋底部,要么储藏于高寒险远的冻土带上,由之带来的勘探开发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加上可燃冰自身的物理属性,开采必须有特殊的技术手段,这也使得开采困难重重,成本远高于常规天然气。有媒体报道,目前美国和日本进行的可燃冰勘探成本高达200美元,折合天然气每立方米的成本高达1美元以上,高于国内天然气价格每立方米1元左右。
开发需要科技的进步
然而,风险虽大,诱惑也大。被视为高度压缩天然气的可燃冰,是一种高效能源。而且燃烧后,仅会生成少量的二氧化碳和水,而不像其他常规化石能源那样还会生成其他氧化物污染。
可燃冰的丰富储藏,也决定了它必然会为人类所重视。据披露,可燃冰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陆地约有27%的面积、海洋中约有90%的面积是可燃冰潜在区域。目前世界上已有79个国家和地区发现了可燃冰气藏,初步估算资源总量相当于全球已知煤、石油、天然气的两倍,可满足人类1000年的能源需求,如此巨大的能源储量,决定了它极具开发价值。
有理由相信,随着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人类能够找到可燃冰安全、高效开采的方法,**大限度地避免其负面影响。可燃冰的未来不是梦。
李北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