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光伏产品接连遭遇美欧“双反”调查,产业发展面临巨大压力。光伏发电成长势头十分强劲,国内市场应用与产能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差距,企业产能过剩矛盾凸现。加快完善新能源发展的相关经济政策和技术政策,积极推进适应分布式光伏发电的电力管理体制改革,已成为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必须突破的瓶颈。
日前,国家电网公司发布《关于做好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服务工作的意见》,并作出积极承诺。在我国光伏产品接连遭遇美欧“双反”调查和产业发展面临巨大压力之际,此举引发媒体广泛关注。
我国光伏发电虽然起步较晚,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成长势头却十分强劲。有关资料表明,我国光伏电池技术和质量目前已居世界前列,不仅掌握了千吨级多晶硅规模化生产技术,硅材料生产副产品综合利用水平也迅速提高。公开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大陆地区光伏电池产量已达1000万千瓦,占全球市场份额50%以上,其中5家企业光伏电池产量居全球前10位。光伏电池组件价格已从2000年的每瓦 40元下降到2010年的7元至8元,太阳能发电的上网电价也从2009年以前的每千瓦时4元下降到2010年的1元左右。
与此同时,国内多元化应用市场也快速拓展,光伏发电系统在无电地区供电、太阳能交通信号、太阳能路灯以及通信、气象、铁路、石油等领域得到普遍利用。2010年年底,全国累计光伏电池安装量总计86万千瓦,其中大型并网光伏电站共计45 万千瓦,与建筑结合安装的光伏发电系统共计26万千瓦。然而,国内市场应用与产能之间依然存在明显的差距,致使企业产能过剩矛盾凸现。随着美欧竞相对我国光伏产品外销人为设置障碍,产业发展面临的压力有增无减。
导致国内市场与企业产能之间巨大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内因来看,有两大制约因素必须正视。一是经济性因素。光伏发电作为新能源,发电成本目前仍明显高于常规能源,尽管光伏发电成本与产业起步之初相比已显著降低,但仍是常规能源发电成本的3倍左右。
二是技术性因素。由于我国光伏产业的关键制造技术、主要生产设备依赖进口,一些企业生产规模偏小、技术水平不高,缺乏竞争实力,在国际市场需求增速下降和部分国家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的严峻现实面前,产能过剩与国内应用市场培育不足之间的矛盾就集中显现出来。
从外因来看,并网运行管理滞后对太阳能发电和国内应用市场对接的不利影响更为值得关注。目前,与建筑结合的分布式光伏发电是我国太阳能发电的重要应用方式,但尚未形成适应分布式发电发展的电力体制和价格机制。特别是在电网接入和并网运行上,还未建立与分布式发电相适应的管理机制,无法充分发挥其规模小、效率高、效益好的优势,从而影响了企业技术创新和开拓国内市场的积极性,制约降低成本和实现规模效益,以致过度依赖国际市场。因此,加快完善新能源发展的相关经济政策和技术政策,已成为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必须突破的瓶颈。
令人欣慰的是,有关方面已经开始针对上述制约因素采取行动。由于电网公司在推动新能源发展中处于至关重要的环节,国家电网公司有关人士日前明确表示,他们将为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业主提供接入系统方案制定、并网检测、调试等全过程服务,不收取费用;支持分布式光伏发电分散接入低压配电网,允许富余电力上网,电网企业按国家政策全额收购富余电力,上、下网电量分开结算等。长期以来制约分布式光伏并网运行的难题终于有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