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日子一直都不怎么好过的中国钢铁行业来说,今年的冬天真的是“冷”透了。11月14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中钢协)进行了今年第三次行业信息发布,据中钢协统计,1~9月份,大中型钢铁企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26572.50亿元,同比下降6.49%;盈亏相抵后亏损55.28亿元,而上年同期为盈利836.92亿元,由盈变亏。亏损企业亏损额267.26亿元,同比增长41.5倍;亏损面45%,同比增加38.75个百分点。
今年以来,随着国内经济增长放缓,钢材市场呈现供大于求局面,钢材价格持续下跌低位波动,而铁矿石、煤炭等原燃材料价格下跌滞后且幅度较小,钢铁行业生产经营形势异常严峻,整个行业的日子很不好过。对于这一现状,中钢协会长、首钢集团董事长王青海有个形象的概括,“伟大的产能、惨淡的市场、微薄的利润”。
业内人士认为,中国钢铁业目前**显著的特征有两点:一是产能过剩,二是质量不高。产能过剩只不过是表面现象,深层次原因则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落后,过度无序扩张。因此,唯有扭转钢铁的产业结构,提高特殊钢、不锈钢等高利润产品的比重,降低粗钢、普钢的产能,才是钢铁业“自救”的办法。
产能做“减法” 加快兼并重组
产能过剩一直是我国钢铁产业发展的“顽症”。当国内和国外经济都一片大好的时候,整个“症状”对整个产业“肌体”健康的影响往往会被掩盖,而一旦内外经济环境遭遇变数,走向下滑,曾经聚集的产能“暗伤”就会集中爆发,坊间一度传出“钢铁卖出白菜价”,也就不足为奇了。
中钢协的统计显示,1~9月份,中钢协会员钢铁企业累计产钢43950.61万吨,同比减产918.47万吨,降幅2.04%。7月份以来,会员钢铁企业纷纷通过减产、检修等措施控制产量。7月、8月和9月日产水平逐月下降,由6月份的166.5万吨降到7月份的164万吨、8月份的155.98万吨、9 月份的152.53万吨,9月份比6月份减产幅度达8.39%。连续三个月环比下降。
然而另一方面,非会员企业1~9月累计产钢10040.92万吨,同比增产1577万吨,增幅达18.63%。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目前我国平均日产粗钢量197.9万吨,仍是较高水平。
“只要产量控制合适,钢铁业的效益可以维持。”中钢协副会长王晓齐表示,目前来看,钢材日产量如果维持在190万吨或以下的水平,钢铁行业就能够产生效益。一旦放量,行业效益就急剧下降。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努力控制钢铁产量,促使供需基本平衡,促进价格合理回升是改善企业经营状况的有效途径。
在这样的背景下,近些年一直都在提及的钢铁业兼并重组问题,再次被反复提及,近日有报道称,国家发改委等九部委,正在酝酿推进钢铁等八大重点行业兼并重组的相关政策。其实早在去年发布的《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就明确提出,要减少钢铁企业数量,促进钢铁企业兼并重组,到2015年末,国内排名前10位的钢铁企业集团钢产量占全国总量的比例由48.6%提高到60%左右。
质量做“加法” 瞄准高端制造
“发改委酝酿的企业重组难度仍然很大,各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利益,钢铁行业如果还这样持续下去,估计会有企业面临倒闭,那时候会有企业愿意被重组。”**钢铁产业分析机构“我的钢铁”分析师曾节胜告诉记者,目前,随着需求增长的减缓,国内整个钢铁行业供大于求的状况比较明显,不仅体现在普通产品上,一些以往被称为高端的产品也出现了过剩,但的确有一些高端的钢材国内尚不能生产或不能稳定供给,目前很多企业在研究和关注这一块,从整个行业来说,大规模的重组肯定有利于集中力量从事产品研发和创新。
可喜的是,中钢协预测,四季度市场钢材需求形势可能有所好转。由于国家发改委9月份新批25个城市轨道交通项目、13个公路项目,铁路新开工项目由年初定的9个增到22个,铁路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由5160亿元增至6300亿元。因此,第四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将显著增长,钢铁市场需求比前三季度会有回升,钢材需求疲软态势有所改观。
尽管行业已有回暖迹象,王晓齐仍然指出,困扰我国钢铁行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全行业要继续把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作为工作主线,促进供需回归平衡和钢材价格合理回升,切忌盲目生产,增强核心竞争力,提高质量和效益。
专家表示,我国钢铁产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就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要度过整个产业**冷的一个“寒冬”,就必须一方面在产能上做“减法”,通过控制产能维持效益;另一方面要在质量上做“加法”,更多参与高端钢材的竞争。未来的出路必然是去产能,加速产业升级,将过剩的、同质化的低端钢铁产品向高端升级,引导产业链有序、健康发展,提高产业的集中度。记者 徐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