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正建材网资讯

城市排水管网设计备受质疑

来源:九正建材网 发布日期:2010-06-24 08:44:31 查看次数:
【九正建材网】 在极端气候成为高频词汇,学界、公众束手的同时,城市排水管网规划理念、设计标准、建设思路、管理措施等方面问题也备受质疑。

  雨洪浸街,已成为中国南方地区遭遇强降雨袭击的标志性画面。   在极端气候成为高频词汇,学界、公众束手的同时,城市排水管网规划理念、设计标准、建设思路、管理措施等方面问题也备受质疑。   新标为“五年一遇”?   在6月23日的一次环境论坛上,市政设施技术研究专家、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教授李俊奇向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透露,住建部近期召集各路专家,正计划出台新的排水标准,争取达到“五年一遇”。   李俊奇介绍说,现今,我国各大城市排水系统建设仍参照2006年出台的 《室外排水规范》(GB50014-2006)。实际情况是,一般城市1~3年,重要地区3~5年,特别重要地区10年。   “对比国外,日本的标准是2~10年,美国划分住宅区和商业区,分别为2~5年和2~10年。”但他也坦言,“国外在实践中会超出这些标准,而我们往往只参照标准的下限。”   今年广州“5·7”、“5·14”两场暴雨,降雨量超过每小时100毫米,均是“百年不遇”。那么,为何标准将确定在5年?对此超出标准范围外的情况,难道要任由洪水浸漫吗?   李俊奇解释说,“标准制定是一个技术问题,具体地区要根据实际情况评估,考虑公众承受的淹没时间和淹没深度。比如北京,要求30公分,半个小时排净,是可以计算出来的。”   “具体标准还在研究阶段,十二五期间有望完成实施。”李俊奇表示。   排水系统痼疾   南方洪灾只是引线,刺激标准提高的其实是长期积压下的排水系统痼疾。北京市水务局局长程静介绍,北京就曾有许多“断头路”。由于道路和河道没有按照规划同步实施,造成不同步:路修好了,雨水管道却没有跟上。“为迎接2008年奥运,这个问题已经解决了许多。”程静说。   “有的河道,因为兼有排洪和景观河道的作用,造成了一些问题。”程静分析,行洪的时候,水面必须拉闸降下去,而在平常却要保持着一定水平满足景观效果。“如果闸提起来却没有下雨就坏了,特别是在北京这样缺水的城市。”   排水管道本身的缺陷也不可小觑。李俊奇告诉记者,我国大部分城市排水管设计为圆形,这是不合理的。“圆形管道容易累积沉积物,往往占到直径10%~50%。”同样在我国青岛,排水系统在百年前由德国人设计,除了管网标准较高,管道也被设计成鸡蛋状,大头朝上,小头冲下。“当流量一定时,管道下端的流速会有所增加,非常科学。”   产流量是存在于地上的另一个问题。产流量意味着有多少雨水变成径流,这个数字越小,表明还给自然的越多。中国城市的产流量大约为0.8~0.9,而在自然条件下,应当只有0.2~0.3。“北京知春桥附近,一年要积两次很深的水。因为那边修了两个大的停车场,产流量达到了0.9以上。”程静举例。   “问题出在规划观念,推崇以排为主,忽略了生态作用。”程静说,北京以前都是砂石铺路,下渗量很小,近年来开始有渗水砖出现。这方面可以借鉴东京的经验,在河边建起高尔夫球场、篮球场等运动设施。“让它淹一淹,水自然就退了。”    改造考验   “有多少路走多少车,有多少管排多少水。”原水利部水资源司司长,管了中国水资源6年半的吴季松说,这是再明显不过的道理。   “城市发展太快,规划赶不上发展的速度。原来是农田的地方,很快被城市扩张挤占,农田排水沟渠竟然成了排水要道。”他分析,这是造成排水系统表现不佳的因素之一,“此外,中国讲究近水楼台,尤其南方城市,地产商喜欢临水建房,追求高房价。把排洪区域都建成了房子,河道自然越来越窄。”   程静告诉记者,北京二环以内的老城区,如再想要改建管网恐怕不可行。“断面切开看就知道,地下太过复杂。”他建议把重点放在新建区上面,“像奥运、世博等,都是翻建的契机。”

推荐阅读

更多>>

排水管网

发表评论

关于九正 会员服务 广告服务 访客留言 企业邮箱 网站地图 建材专栏 地区专栏 产品归档 产品地图 服务条款
九正建材网 版权所有©2000-2024      九正建材网全国免费服务热线:400 6464 001 传真:028-83370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