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江苏沭阳、河南许昌、浙江长兴和萧山等地根据市场需求和当地实际,大力发展花木产业,有效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了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了广大农民的收入水平。
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是提高农村土地产出效益,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近日,记者到这些地方进行了调查采访。
提高土地产出效益是发展花木产业的根本目的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地处钱塘江南岸,平原面积900多平方公里。过去,萧山农民绝大多数以种粮为生,年人均收入不过三四千元。近年来,萧山区委、区政府看到长三角花木市场的巨大潜力和发展花木产业的可观经济效益,积极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由种粮改为种花种树,同时,大力支持花木企业扩大种植规模,走产销融合的路子。 目前,萧山已有300多个村500多家企业3万多农户6万多人从事花卉苗木的生产、经营、销售及与之相关的服务,花木种植面积连续6年稳定在15万亩,2009年实现产值15.4亿元、销售收入13.5亿元。据测算,从事花木产业的农民,年人均收入在2万元以上,远高于1.3万元左右的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
同处于长三角地区的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具有悠久的“花文化”传统,早在1000多年前就开始大面积栽培玫瑰和红梅。近年来,长兴充分利用花木种植基础较好、土地资源丰富、交通运输便利等优势,着力推进花木产业扩量、提质、增效。2009年,全县种植花木13.5万亩,实现总产值5.75亿元。其中,红梅种植户已达6000余户,一些种植户年收入达到二三十万元。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地处黄淮平原,有“南北要冲”之称。在沭阳的扎下、颜集等乡镇,记者发现,大片大片的土地里种植的不是粮食、蔬菜,而是树苗和花卉。当地农民说,现在的土地是寸土寸金。
沭阳的花木产业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当时,一些不满足于仅凭种粮过日子的农民,开始在责任田里种植花木,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1996年以后,沭阳县委、县政府开始有意识地扶持花木产业发展,出台了加快花木产业发展的文件,瞄准“南花北木集散中心”的定位,大力发展花木产业。短短几年,沭阳的花木种植面积从10万亩增加到40多万亩,种植各类花木3000余种,销往30个省(市、区)及2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成规模种植花木的15个乡镇中,1万多名花木大户10万花农凭借30多万亩优质花卉,年创收20多亿元。
河南许昌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地。这些年来,在确保粮食生产的同时,积极挖掘“鄢陵腊梅甲天下”等传统花木产业优势,把发展花木产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抓手,将花木种植从鄢陵县扩展到许昌县、长葛市、魏都区的22个乡镇。
目前全市花木种植面积达90万亩,拥有各类花木公司800余家、花木生产专业村122个、花农22万人、花工1.7万人、花商8000多人,形成了绿化苗木、盆景盆花、鲜花切花、草皮草毯四大产品系列,年产花木25亿株(盆),行销全国28个省市区,年产值达60亿元,成为全国**大的花木生产销售集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