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金漆镶嵌厂通过委托定向培养在北京工美技校招收了一个班32名学生进厂。10年过去了,全班只剩下7人还在厂里,从事核心技术业务的只有2人。“生产基地在河北,每周只能回来一次,刚转正后工资也才几百元。北京孩子哪儿干啊。” 金漆镶嵌公司总经理助理、也是厂里的老职工陈同友说。去年年底,公司转而在河北当地招收农家子弟进厂当学徒,工资已经翻倍,但不到半年,50多人已经跑了10个。
京绣大师刘秀花30岁不到就开始带徒弟,至今带出两三百号人,目前只有8个人还坚守在京绣一线上;前北京花丝镶嵌厂副厂长季荣一的花丝镶嵌工作室也曾试着找来十几个农村青年学徒,还给大家配备了工作台,一周后人全跑了,有人直接问:“我每天做小工都能拿60块钱,你这里一天能给几块钱?”
新人留不住,老人也呆不久了。
程淑美担心地说:“在大多数行业中,五六十岁已经是退休年龄,可在‘八绝’里,四十岁算年轻人,五六十岁的才是主力军。象牙雕刻,**年轻的师傅47岁;雕漆,7个大师平均年龄55岁,工作室里的员工都是退休返聘的老工人;花丝镶嵌艺人,绝大多数50岁以上。就这么再过五年,技术好的师傅也都要回家养老了。”
现有从业人员水平也参差不齐。
拿宫毯来说,目前地毯五厂在做高级宫毯的有12人,但全面掌握盘金毯制造技术的,只有北京市工艺美术大师、宫毯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康玉生的徒弟王国英一人。“就算是12人,基本上也只能照着坐标纸做‘死头活’,不会‘活织’。”康玉生说,厂子在外还有个负责普通宫毯织造的车间,大概有工人100名左右,可他们只会基本的织造,不会后期片剪。宫毯“三分做七分铰”,需要片剪的毯子只能运回厂里由12名工人收尾。
留不住人的**大原因只有一个——收入不高,收入不高的原因只有一个——效益不好。
用料很考究 成品价格高
比起用一张纸、一团面粉就能开工的某些民间传统技艺,“燕京八绝”为了体现皇家的尊贵气派,用料十分考究,成本远非一般民间技艺可比,成品的售价自然不菲。
国家工艺美术大师、玉雕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宋世义手上托着一块巴掌大的玉雕,其原料购入价18万元,“这还是去年的行情,今年没有20万元拿不下来。原料价格的飞涨,市场混乱,许多玉石被过度炒作,大大超过了本身的价值。一块鸡蛋大的白玉小籽料,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二块钱就能买到,现在同质量的**高能涨到2万至3万元,20年中翻了数千倍,制成成品的价格能不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