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处于城镇化高峰期,据2009年《城市蓝皮书》报告,中国的城市化率达45.7%,已有超过百万人口的特大城市118座,超大城市39座。而且这个趋势还要持续三四十年,在此期间预计每年有1500万~2000万农民进城,每年新建建筑约为20亿平方米,每个城市建成区面积平均每年增长5%左右。
这都对城市的住宅、交通、医疗和教育等体系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如果城市新建城区无视低碳技术的应用,重复旧有模式,无疑会加重城市的“碳锁定”效应,为未来的碳减排设置更多障碍。
因此,在中国城市化高速发展时期,中国城市具有的可塑性也是机遇,应当顺应目前的趋势抓住时机引入新模式和新技术以降低城市的建设成本和运营成本。这也是中国城市走低碳发展之路的内在要求。
另外,中国作为一个碳排放大国,已经在哥本哈根大会上宣布了中国的减排目标,提出到2020年实现单位GDP的碳排放比2005年水平下降40%~45%。在中国自上而下的政策执行体制内,“十一五”的传统经验表明城市是位于节能减排目标分解的末端,这意味城市更是肩负着实现国家目标的重要使命。
同时,哥本哈根会议之后,国内上上下下都对如何应对气候变化以及应对气候变化所带来的经济发展挑战进行了方方面面的探讨。因此中国城市无疑处于一个挑战与机遇并行的局面,抓住机遇先试先行是目前很多城市的意愿。
早在2008年,保定市就在世界自然基金会低碳城市项目的协助下开始探索保定的低碳发展之路,并于当年12月发布《关于建设低碳城市的意见》,同时委托清华大学为其制定《保定市低碳城市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