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在校期间的饮水问题,过去好像从来不是一个问题。很多学校通过向学生收取饮水费的方式,采购桶装水,每个学生每月支付的饮水费,大概在4元左右。一所1500人的学校,每年采购桶装水的成本大概在6万元左右。这一方式延续了十多年。但是从几年前开始,教育乱收费作为一条高压线,纳入了对学校和校长的刚性考核后,直接的收费不被允许了。但学生水还是要喝,怎么办?有的学校想出了“聪明”的招:以学生自主集资购买桶装水替代了学校收费,即每个班级以班干部名义收取饮水费,然后直接向净水公司支付水费,但实际的组织者仍然是学生背后的学校。近期,这一方式也遭遇了批评,仍然被认为是乱收费的一个变种。
据我国直饮机行业投资分析,在桶装水的采购费用上,学校的尴尬是:收费饮水,就是触碰高压线,学校会被严处。不收费,就要在学校公用经费中辟出一块购买桶装水,而学校公用经费本来就十分紧张,在制订标准的时候也并没有包含学生饮水这部分预算。现对2016年我国直饮机行业投资前景分析。
现在,**大的尴尬还不在于收费,而是桶装水的品质也开始广受质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在多地抽查桶装水,全国有近800种桶装水、瓶装水不合格。江苏某地卫生监督部门对学校桶装水进行了专项监督,结果令人惊心。高达80%以上的不合格,主要不合格项是菌落总数超标。卫生监督部门要求学校整改,而学校根本找不到办法让桶装水合格,因为多数不合格的源头并不是水本身,而是饮水机。饮水机**暴露在空气中,必然会被细菌污染;而饮水机通过压入空气排出净水的方式,也必然会让空气中的细菌进入水桶孳生;饮水机水路没有消毒装置,也不与空气隔绝,这也决定了管路必然被污染。所以,学校采用桶装水作为学生饮水的方式,只要监督检查是从**采样的,几乎可以肯定迟早会不合格。
据直饮机行业市场调查分析报告了解,面对这样的现状,很多学校陷入迷惘,不知如何是好。有些学校干脆取消了学生饮水设施,让学生自已解决。这肯定会招致社会的负面评介。有些学校则退回到烧开水装在茶桶中供学生饮用。但茶桶在放置和搬运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也存在卫生风险,特别是在学校防恐备受关注的形势下,公共饮用的茶桶是一个高风险的装置。
可以说,中小学生饮水,已经陷入了进退不得的尴尬境地。
◆中小学直饮机的商机
那么,是不是校园直饮机的机会就来了?
很多人认可这个结论。也有不少专门生产公共饮水平台的企业,近两年来业务量爆增。而上海、山东等地教育行政部门在全省推广学校直饮水。这些信号似乎都在证明着这样一个商机的到来。
和桶装水相比,校园直饮水确实存在一些优势。**常被提到的优势是:
●成本更低。学生饮水综合成本可以比桶装水降低40~70%不等;成本低的优势给学校承担饮水费用提供了可能,减轻了学校的经济压力。
●更卫生安全:理论上直饮水设备是现制现饮的,减少了二次污染的可能,因此水质更令人放心。
●更方便管理。使用校园直饮水后,不会再有送水工穿梭于校园,也不会再需要一个小房间来堆放一桶桶水和一堆空桶,更不会出现每个教室里横七竖八地堆放着几个水桶的现象。
看起来,校园直饮水时代应该到来了。这是一个巨大的商机。目前,全国大约有50万所中小学,以平均每校5万元投资购买直饮水装置计算,全国也有250亿元左右的市场总量。
◆中小学直饮机的三种实施方案
中小学直饮水目前所见的技术实现方案主要有下面三种:
**种,是学校集中安装管道直饮水设备,通常根据饮水人数,配置不同处理能力的反渗透设备,从0.5T/H至2T/H不等,再通过净水管输送到每幢教学楼的每个楼层饮水点,联接直饮水**或公共饮水平台。
这种模式可以称之为学校集中模式。
这一模式的优点是集中净化、集中管理、集中维护,相对而言设备配置也较小型装置更规范,维护和管理工作量更小。其缺点是,一次性投入较大,特别是净水管路,**好使用高等级不锈钢或者紫铜管,成本非常高。而且由于净水的输送管路较长,产生二次污染的风险大,特别是管路里的残水,可能存在重金属超标的风险。另外,专业的反渗透装置对维护的专业要求也更高,可能导致维护成本上升。
第二种模式是目前**常见的,就是在每个楼层安装公共饮水平台(带净化功能)。我们不妨称之为楼层集中式。其优点是,从净化单元到出水口距离较短,因此管路二次污染风险小,残水量少。缺点是,过滤工艺通常简单,特别是采用超滤净化的,净化效果不显著,卫生风险较高。多点净化,维护和管理不很方便。安装时对电源、水源有要求,外部环境限制较多,有些学校不适合安装。
第三种模式,是将直饮机安装到每个教室,可称为分教室直饮水模式或教室布式净水。这种模式也有一些优点,例如,设备均安装在教室内部,可专人保管、专人管理,使用与责任明确,易于保管和管理;与原来的桶装水使用方式无缝衔接,学生易于接受;服务范围分割变小,出现故障等问题是影响面小等。但其缺点是,维护工作量增大,如果要将自来水管引至教室,会有较多限制,适应性差等。
以上三种技术实现方案,可根据学校喜好、特点进行推介。
◆中小学直饮水的四种基本商业模式
在商业运营模式上,中小学直饮水通常有下面四种:
一、买断式。学校直接投资,买断设备设施。
二、BOT模式。“B”是建设,就是由投资商出资建设直饮水设施。“O”是运营,投资商通过收取水费的方式,或者按净水水量收取学校水费的方式,收回投资,获得收益。“T”是移交,在运营满一定年限,投资商完成投资回收和收益目标后,将净水设备产权移交给学校。我了解到的一位原学校桶装水供应商,本来给一学校供水每年收入8万元,现改为投资直饮水设备,每年收取学校5万元,学校少支出了用于学生饮水的成本,这位经销商也没有减少利润,学生喝上还是喝着净水,可以是多赢的模式。
三、服务收益模式。设备采用“免费”方式为学校建设,运营商按水量或者学生人数或者时间或者服务等级约定等因素,收取服务费,提供服务,确保学校的饮用水质和水量,满足学生饮水需求。这种模式与BOT有类似之处,只是收费的标准是按服务收费。
四、租凭模式。将设备租赁给学校,设备产权始终归运营商所有。
上述都是基本模式,实际运营过程中,可以进行相互结合,根据学校能够接受,而运营商又能够获利的原则,组合创造新的模式。
◆细菌超标——中小学公共直饮机的“死穴”
从上面的叙述中,似乎中小学直饮水已经是一个摆上台面的大蛋糕,坐等我们净水行业分享。但是,目前的学校饮水设备,无论是管道直饮水,还是带净化功能的公共饮水平台,还是可装入教室的立式直饮水机,却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的问题——细菌超标!
直饮水系统的“细菌”从何而来呢?
我们认为,细菌主要有三个来源。
主要的来源是空气。饮水**暴露于空气,空气中存在大量细菌,而**在放水关断后,水流回缩会造成一定的负压,将空气吸入**,细菌也就随之进入了**管路。**由于经常放水,通常总是湿润的,这就为细菌的繁殖生长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所以,公共饮水平台**取水进行检测的话,细菌指标很难合格。
细菌的第二个来源是触碰。学生饮水时,经常会将手掌、嘴吧接触**,就可能将手、嘴上的细菌传给**,成为细菌繁殖的“种子”。这与空气中的细菌相比,存在更大风险,因为通过人传播的细菌,更有可能是致病菌。
细菌的第三个来源,是净化系统。公共饮水平台的净化工艺,大多用到活性炭,而活性炭吸附有机物后,就成了细菌的“培养基料”,只要水中有一个细菌进入了活性炭,就会逐渐繁殖增多。
针对细菌超标问题,不少企业技术人员做出了努力。经常见到的杀菌措施是在管路上加装紫外线。遗憾的是,这一技术方案虽然增加了成本,但效果却不见得很好。原因很多,比如:紫外线照射的剂量不足;紫外光灯管寿命短,容易损坏;紫外线不能确保全覆盖,紫外光只要有一点被遮挡,就可能放过细菌;紫外管使用时间长后被污染,阻挡了光线的射出,紫外线发生器的衰减等等。而**为关键的问题还在于,即使紫外线杀菌有效,也只对穿过紫外管的净化水有效,而对于从**处进入的细菌,以及紫外管后端的管路细菌完全没有办法。
我们沁尔康在3年前也做过努力,在立式直饮水机中增加了自动循环反渗透功能,定时将净水箱中的储水重新回抽进行反渗透净化。采取这样的措施后,与其他品牌普通直饮机相比,细菌指标得到了非常大的改善,然而,检测结果细菌总数仍然有100出头(其他对照品牌直饮水机菌落总数超过 10000个,超标100倍以上),不能符合控制在100个以内的国家标准。当时,疾控中心的检测人员这样评介:这是我见过的**接近合格的直饮水机了,但是国家标准在这儿,还是不能通过。我们评估了这个循环净化的技术,认为它解决了水箱中净水被空气二次污染的问题,但解决不了水箱到**的管路二次污染,所以难以达标。
由于自来水中含有余氯,所以合格的自来水是不会有细菌超标的问题的。而通过直饮水净化后,水中余氯被去除,细菌必然生长。这就造成了“直饮水不如自来水”的结果。如果媒体这样进行宣传报道,净水行业恐怕完全没有反驳的理由!
学校是特殊的公共场所,是安全、卫生关注的焦点。卫生监督部门设有专门的学校卫生监督科室,专门针对学校的食品、流行病、饮用水进行密集的抽检监督。因此,如果直饮水设备“带菌”进入校园,一定难逃桶装水同样的命运,并且会给品牌带来深重的危机,甚至危及行业的生存。这绝不是一句耸人听闻的话。
近期,市场上已经出现了多个品牌的公共饮水平台在学校安装后,水质检测难以达标,**后只能批量退货的事件。如果每所学校都这样严格检测的话,试问,这样的商机,还存在吗?
所以,净水行业的生产商,以及经销商,在拓展学校业务时,应该慎之又慎,确保产品能够经得起严格的检验后再批量安装推广,为了行业,也为了自己。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九正橱柜网”;可查看热门文章《在别家买的橱柜坏了,却找我帮忙?你好意思吗?》,想与同行交流可加入九正建材网橱柜交流群:74069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