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宣伟(Sherwin-Williams)宣布以113亿美元(含20亿美元的债务)或每股113美元现金的价格收购竞争对手威士伯(Valspar)的举动,让10年前被后者收购的华润涂料再次站在国内业界的风口浪尖。
回顾2006年,威士伯以2.9亿美元的价格控股(持股80%,后买断)国内**民族涂料品牌——华润涂料,成就了中国涂料行业有史以来**引人瞩目的收购案,没有之一。在收购华润涂料之外,威士伯承诺5年内,不参与华润一切管理运作,只以审核财务报表的方式参与其中。但5年后的2010年,随着康曦廷(scotkastens)“空降”华润涂料集团总裁一职,则可以看作是威士伯开始接管华润涂料的信号。
威士伯随后的一系列动作指向一个目标——利用华润涂料在中国的渠道体系,助其品牌“威士伯”迅速在中国市场打响名声。在康曦廷上任之后,威士伯在中国市场展开前所未有的攻势,包括但不限于在全国各地不断建立产品研发中心、涂料生产基地、品牌旗舰店、技术培训中心、品牌前沿体验馆等。
不难看出,威士伯所打的“算盘”,正是借助华润“民族涂料**品牌”的影响力及其庞大的资源体系以加速进军中国市场,争夺国内涂料市场的份额,为自身品牌开辟一片蓝海。
奈何丰满的理想遇上了骨感的现实。据观察,在过去5年时间里,尽管威士伯在中国市场多有大手笔的投入,但却很难说它取得了与之相当的收获。在这5年时间里,由于威士伯将精力集中在推广自有品牌上,难免出现无法兼顾华润涂料品牌宣传的情况(甚至有人推测这是威士伯有意为之)。如此带来的感官后果是——华润涂料品牌体系建设有相对弱化的迹象,甚至在“华润涂料”品牌名称的前面加上“威士伯”的字眼(这似乎显得多余),另一方面威士伯自有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度培养却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
此时恰逢威士伯收购华润涂料第十个年头。通过这一收购壮举进军中国市场的威士伯,随着时间的推移,有行业人士发现,其中国战略的表现有点“水土不服的症状。
根据宣伟针对收购案展示的有关威士伯的材料,威士伯2015年财报,在其全球业务市场布局中,华润涂料所对应的中国涂料市场对其涂料(不包括油漆)17亿美元销售额的贡献率为14%,不及北美市场的62%和澳洲市场(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15%,仅高于欧洲市场的9%。
就在业界猜测威士伯的中国战略是否意味着“失算”的时候,便传来了宣伟欲收购威士伯的惊人消息。根据双方的表态,这宗交易的完成只是时间问题——出现意外的几率接近于零。
究竟是拥有华润涂料未能让威士伯顺利啃下这块“中国市场”的蛋糕,以致被迫寻求宣伟这个更强大的靠山? 还是说,委身卖掉早已在威士伯的战略规划之中?如果是后者,则这盘棋下得是相当的大了。
对此番新鲜出炉的收购计划,宣伟及威士伯均表示,两间公司拥有高度互补产品,合并将更有利双方全球涂料及油漆业务的发展,并加速亚太地区、欧洲、中东及非洲的扩张计划。而买下威士伯将有助于宣伟产品体系在民用涂料以及包装涂料、卷材涂料领域竞争力的增强。
尽管宣伟和威士伯在公布双方收购计划的新闻稿中都没有太多地提及华润涂料这一后者收购而来的子品牌,但毫无疑问,华润涂料面临的是二次易主的命运。
备受中国涂料业界关注的是,在收购完成之后,宣伟将赋予华润涂料何种角色?宣伟是否会一改威士伯的战略方针,让华润这个曾经的“民族涂料**品牌”继续活跃于市场?有行业人士近日撰文表达了不乐观的态度,认为华润涂料有可能成为”宣氏弃儿“。
尽管我们无法度测,但我们却持有谨慎乐观的态度。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对于在中国民用涂料市场名声尚缺的宣伟而言,通过收购威士伯而获得华润涂料在中国打下的庞大市场资源,并由此往下开垦中国市场,绝非坏事——除非它对中国市场这块香馍馍不感兴趣;但,怎么可能?!
至此,接下来的问题在于,宣伟将如何对待威士伯在中国市场的经验教训?
如果只是沿用威士伯的做法,轻华润涂料而重自身品牌的推进,恐怕只会重蹈威士伯的覆辙。对于中国涂料市场渠道的重要性以及民族情感的浓厚程度的认识偏差,是外资涂料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必须迈过的一道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