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寒冬的来临,国内采暖炉市场再度升温。权威调查显示,目前采暖炉市场年增速超过30%,2015年市场销量接近180万台。记者在调查中也发现,几乎所有欧洲品牌采暖炉进入中国后,都出现“水土不服”的问题,这也成为行业内公开的秘密。有关专家认为,在取暖器市场高速增长的背后,暗藏众多“行业痛点”亟须解决。
政策利好助推行业井喷
在家电市场整体表现不佳的情况下,除了净水器、空气净化器等产品走热外,采暖炉是行业中又一黑马,呈现出稳步高速增长。一项调查显示,目前采暖炉市场年增速超过30%,高增长、高利润、未来供暖制高点,成为这一市场的显著特点。
近日,记者在北京市场走访时发现,除了传统的电暖器之外,市场上已经出现了众多燃气取暖器身影,不过产品以商用化居多,家用产品偏少。在北京丰台北路圣火暖气超市总店,一进大门,就可以看到几款伞式和箱体式的燃气取暖器。
行业的高速发展得益于政策推动。记者了解到,目前国内相关产业政策的不断出台,成为促进行业高增长的深层动力。
业内人士指出,政策性利好目前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伴随天然气“价改”的加速落实,天然气供应量大幅增加。目前我国天然气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家庭用气占20%,可供200万台采暖炉市场增量使用。目前,国内使用天然气人口在2亿左右,有采暖需求的人口在半数以上。
另一方面,越来越严苛的排放限制。“从2015年10月1日开始,在北京地区,二级能效的燃气壁挂炉不允许再销售,所有分户供暖家庭将全部更新为更节能、更环保的一级能效的冷凝式燃气壁挂炉。在全国节能环保背景下,禁用二级及以下能效壁挂炉意味着未来冷凝等高能效壁挂炉应用愈加广泛,未来冷凝壁挂炉将成为发展趋势。”上海林内有限公司开发部部长刘金钊表示。
分散供暖引发日欧竞赛
南方地区集体取暖基础设施欠缺、北方部分地区居民分散,集体采暖难度大是推动分散供暖行业发展的主要原因,同时也加速采暖炉的普及。近年来,在对于南北取暖问题之争上,早已从南方是否集中供暖,演化成集中供暖与分散供暖之争。
按照产品属性划分,分散供暖主要包括消费者熟知的可移动电暖器,和不可移动的燃气采暖炉。采暖炉不同于传统电暖器产品,它主要通过电、燃气对水加热,热水在采暖管道系统中循环,通过散热器散热实现采暖目的。
其中,冷凝式采暖炉是当下采暖炉市场主流,纵观全球市场,冷凝式采暖炉十分普及。英国、荷兰的使用率在90%-95%以上、德国超过60%,全欧洲的平均水平超过50%以上。日本,冷凝式采暖炉的普及率也很高,随着中国对节能环保的重视,冷凝式采暖炉市场也在快速发展。
奥维云网(AVC)董事长文建平表示,分散供暖大势所趋,在分散供暖和集中供暖争议上,采暖炉以其实用性、环保性和经济性作为分散供暖的“核心配置”,有望成为这场纷争的终结者。2016年有望成为分散供暖元年。
市场的蓬勃发展,吸引着诸多老牌国外厂商加入。事实上,目前采暖炉市场已经形成日式、欧式两大阵营。其中,日式以林内为代表,主推产品包括非全预混冷凝式采暖炉;欧式主要以菲斯曼、威能、博士为代表,拥有全预混冷凝式等代表性产品。
行业痛点亟待新品破局
事实上,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增长,消费者对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已有更高的要求,冬季采暖方面尤为突出,相比集中供暖,空调、暖手袋、取暖器等产品的满意度并不高。中怡康日前发布的用户调查数据显示,消费者对冬季取暖的满意度,高达75%的用户不满意目前的取暖状况。
相比之下,冷凝式采暖炉尽管是分散采暖,但实际上其供暖原理与集中采暖一致,在保证用户采暖优质体验的同时,还提升了用户自主调节、开关的便利性。这也是冷凝式采暖炉成为分散采暖市场主力的主要原因。
有从业者指出,对于消费者来说,购买冷凝式采暖炉不能盲目。市场上一些欧式的采暖炉在产品适配性方面,并不尽如人意。据了解,几乎所有欧洲品牌的冷凝炉进入中国市场都出现了“水土不服”的问题,其中主要包括产品适配性尚需提升、采暖与节能环保难两全等,这也是行业内公开的秘密。
中国互联网协会网络营销专家委员洪仕斌表示,中国天然气结构比较复杂,主要是来自不同的气源地,包括西气东输的气、中亚气、新疆气、四川气、东海气田气、澳大利亚气等,不同“气质”成分略有不同,使用环境、空气质量和水质也和欧洲城市大不相同,这使来自欧洲的全预混采暖炉容易燃烧不充分,造成积碳、噪音等问题。
在节能环保方面,市面上大多数欧式采暖炉工作类似于定频空调。当达到温度后即关闭采暖炉,房间温度降低再大火燃烧,这种忽开忽关的状态,不仅采暖温度不能恒定,且极为耗能。相比之下,日式采暖炉的节能表现优于欧式,像林内采暖炉采用不间断保温控制,当到达设定温度后,采暖炉始终采用微火苗的方式运行,以节能的方式保温。此外,刘金钊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林内采暖炉还专门针对中国天然气现状,采用了不同的燃烧系统,解决各地天然气情况不一的难题。
在洪仕斌看来,高增长、高利润是当下采暖炉市场的显著特点,但在采暖炉市场高速增长的背后,仍存在很多行业痛点,这些问题亟待国内外企业解决。作者:陈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