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正建材网资讯

2015年我国地暖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来源:中国建设报 发布日期:2015-04-23 15:31:24 查看次数:
【九正建材网】 地暖是一种和传统散热器供暖不同的新型供暖方式,和以对流散热为主的散热器供暖相比,具有室内温度分布均匀、舒适性好、节约能源、易实现分户热计量、维护管理方便等优点。

地暖是一种和传统散热器供暖不同的新型供暖方式,和以对流散热为主的散热器供暖相比,具有室内温度分布均匀、舒适性好、节约能源、易实现分户热计量、维护管理方便等优点。随着计量供热技术在中国的大力推行,以及国家对建筑节能的日益重视,低温地面辐射供暖系统在中国民用建筑中逐步受到重视,得到广泛的采用。

尽管近期国家出台了房地产利好政策,但中国房地产行业高速发展的好时光注定一去不返。而与房地产行业息息相关的中国地暖行业,正承受着房地产市场不景气带来的重重压力。尤其北方以工程为主的地暖公司,2015年生存问题愈加凸显。以下内容是2015年我国地暖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洗牌阵痛难免,地暖行业发展呈现3趋势

国家统计局**新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95036亿元人民币,增速比2013年大幅回落9.3个百分点。2014年,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为33383万平方米,比上年大幅下降14.0%。张春丽预计,2015年北方房地产行业在整体开发面积、开发速度、实际销售方面可能还会呈下降趋势,资金回笼将更加缓慢,这会增加地暖企业的工程量和资金风险。而险恶的市场环境势必会加速“管理不善、资金周转能力不足、人才缺失严重、产品单一、竞争力薄弱”的地暖企业的倒闭步伐。

行业洗牌的阵痛在所难免,不过张春丽指出这种“阵痛”属于良性——对行业长远发展是好事。她认为洗牌后,市场总体趋势将向“有沉淀、有系统、有实力、有市场信誉度”的“四有”优质企业集中,同时将朝着精细化、集约化、系统化的“三化”方向发展:

一是精细化。张春丽认为未来几年将是北方地暖企业从“传统型”向“多样型”演化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传统地暖市场的发展空间其实依然存在。比如金潮机电所在的长春市场,随着外来人员的不断涌入,势必会带动长春房地产市场的刚性需求,这无疑将增大未来地暖的市场空间。不过,在此阶段,地暖企业应该走精细化道路以应对各种风险,并为未来业务转型升级做铺垫。

二是集约化。以金潮机电为例,张春丽透露,为应对房地产开发面积下降、市场收缩的形势,金潮机电采取了“以明天的行业趋势来制定今天金潮计划策略”的原则,对项目合作方的选择更为理性和谨慎。“优选有实力、有诚信、有追求的一线房地产企业合作,坚持把市场**做好,将资源、资本、资金综合均衡好,在项目、产业、行业的三维空间中进行稳健的市场开拓”。

三是系统化。过去北方地暖企业干的主要是地暖施工安装的“苦活儿、累活儿”。但在未来,随着冷暖系统的融合以及舒适家居刚性需求旺盛,将迫使北方地暖企业进行转型、升级。张春丽透露,由于认识到未来的冷暖一体化趋势必然会逐渐加强,所以未来的金潮机电将不仅是传统的地暖安装公司,更将是冷暖一体化乃至舒适家居整体系统解决方案集成商和解决者。

“折腾”中转型,4种活法应对残酷环境

**近一两年,转型、折腾可谓地暖行业的关键词。上游厂家在布局网络O2O平台、在发力终端,集成商、安装公司同样在发力网络销售新模式。这些求变的企业队伍中,不乏业内**企业的身影。张春丽分析,未来地暖行业无论是材料厂家还是中游的安装、集成商,都会呈现品牌集中的态势。不过,这对地暖企业的要求也将更高。比如,随着地暖的普及,未来几年地暖行业和房地产行业间的合作紧密度会更高,地暖施工面积会更大,这对地暖企业的资金实力、项目管理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迎接市场挑战,张春丽呼吁大家积极修炼内功。为此,她提出了北方工程地暖企业应对残酷的市场竞争的4种活法:

一是面对新的市场环境要有合作意识。因为未来地暖企业的生存环境一定是更加开放、更加强调合作、协作的商业环境。

二是要不断增强自身综合实力。“打铁尚需自身硬”,要实现平等合作,自己没有过硬的本领和技术、管理能力不行。

三是要持续创新。未来企业会面临新的商务模式、新的技术、新的工艺、新的“90后”和“00后”消费群体,这需要地暖企业用新的思维去拥抱变化,实现互联网与地暖的多维度融合,进而完成市场化运作。

四是要不断完善商业模式。企业要能走出区域限制,面向全国大市场,通过线上电商平台在全球范围内推销自己的产品。同时,营销模式应从单一的施工销售扩充为产品、施工、技术、售后为一体的整体解决方案提供者。更多相关行业请查阅由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地暖行业市场调查分析报告。

发表评论

关于九正 会员服务 广告服务 访客留言 企业邮箱 网站地图 建材专栏 地区专栏 产品归档 产品地图 服务条款
九正建材网 版权所有©2000-2024      九正建材网全国免费服务热线:400 6464 001 传真:028-83370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