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涂料行业的竞争残酷程度正在日趋加深。在华润涂料携手威士伯,全面迈向国际化之后,立邦又从康师傅等国际性大公司引进一大批高级人才,开始“换血行动”,**近,备受瞩目的阿克苏和多乐士两大国际涂料巨头收购案又终成定局。种种迹象表明,无论国际还是国内市场,涂料行业的“马太效应”正在加速。在中国涂料市场,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市场份额正加速向立邦、华润等少数厂商集中。
二八格局已定“马太效应”日益加速综观中国涂料行业的发展,二八格局已定。少数一线品牌,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渠道、品牌优势,已占据了中国涂料市场23的市场份额;部分二线品牌,一些由于营销创新,经营有方,与一线品牌的距离正在缩小,另一些由于思想僵化,墨守陈规,正逐渐沦为三流品牌欲淡出市场;对于小作坊企业来说,要品牌没品牌,要服务没服务,质量又不令人放心,他们的市场正在被一步步瓜分,淘汰出局已成定局。
“马太效应”告诉我们:要想在某一个领域保持优势,就必须在此领域迅速做大做强。当你成为某个领域的领头羊的时候,就能更轻易地获得比弱小的同行更大的收益,也就不容易被打倒。
去除一部分关停倒闭的企业,品牌过万。其中,一线品牌企业也就是全国性的强势品牌仅限于立邦、多乐士、华润3家;二线品牌企业大约有1000家,主要指单一品牌销量在3000万元以上又不足10亿元的企业;3000万元以下的均属于三线品牌,其中以小作坊式企业居多。
中国涂料的品牌现状又可分为4种类型:一是代表国际品质的立邦,二是尊贵时尚、关爱家庭的多乐士,三是专业的能提供完善服务的华润,四是大众化的紫荆花、中华、嘉宝莉等品牌。这4种类型基本上是四分天下。
以荷兰阿克苏诺贝尔、美国大师、美国宣威、芬兰芬琳、德国都芳、日本关西等为代表的国际涂料企业,虽然势力强大,来势凶猛,希望借雄厚实力在中国市场上大有建树,但由于种种原因,在中国市场上始终不能与立邦、多乐士形成并列之势,加之目前华润涂料又具备了威士伯的外资背景,阿克苏又与多乐士联姻,这些外资企业再在中国市场上重兵布阵的可能性已经不大,至少在常规的家装漆领域将不再是他们发力的重点。立邦、多乐士、华润3个一线品牌的三足鼎立之势将越来越明显。
继三大品牌之后,**度**高的品牌依次是紫荆花、大宝、嘉宝莉、大师、长春藤、长颈鹿、海虹、展辰、美涂士等品牌,它们在全国市场也有些影响,但除了紫荆花的**提及率约为3%外,其他品牌的**度均不足1%。另外还有一些企业,虽然整体销售业绩不错,但由于品牌众多,单一品牌的**度均很低。如以前中山的凌丰涂料,只有1亿多元的年销售额,旗下竟有19个品牌,每个品牌在市场上都处于饥饿状态,谈不上发展壮大,凌丰也因此未能逃脱破产的命运。还有一些区域品牌,在当地市场的**度和占有率可圈可点,但却很难跻身全国性品牌之列,如南京的天祥、广州的青竹、兰州的英可莱、西安的澳星、长沙的湘江、宁波的米来西以及青岛的齐鲁等,在当地都有相当高比例的品牌提及率及市场占有率。
在不太为普通老百姓关注的家具漆领域,也有许多品牌不显山不露水地占据了涂料企业整体销量中相当大的一块。在家具漆领域,比较出色的品牌有华润、君子兰、大宝、展辰、嘉宝莉、长润发、虎皇、万盛、东周等,其中华润、嘉宝莉等品牌的家具漆销量已占到企业总体销量的一半左右,而君子兰、展辰、长润发等品牌的家具漆销量则超过了家装漆的销量,仅家具漆销量就在3亿元以上,已经超过了一些二线品牌的整体销量。
除了家装漆市场之外,还有一些功能性或特色性品牌,以及特种涂料里的优势企业,在工业、工程等方面也颇有建树,如海虹船舶漆、振邦氟碳漆、秀珀地坪漆、青竹硝基漆、维新客车漆、星冠纳米漆、雨虹防水涂料、三湘汽车涂料等,这些品牌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内也小有名气。
涂料行业马太效应日益加速
除此之外,就是一大批小企业,这批企业数量庞大,很多除了价格低几乎没有优势可言,未来几年这些企业中的绝大多数将面临淘汰的命运。
市场整合加速二线品牌何去何从随着中国涂料市场的日臻成熟,外资企业以不同形式在中国市场上封疆掠地,国家对涂料产品的安全环保性能要求越来越高,无论是一线品牌,还是二线品牌,都应该好好思考一下自己的未来之路。
对于涂料一线品牌来说,当务之急是如何稳固自己三分天下已有其一的市场格局,如何在渠道上精耕细作,在服务上精益求精,在产品上推陈出新,在共同做大市场蛋糕的同时尽量分食其中**大的一块。
对于小企业来说,看天吃饭,不做品牌,没有物料,没有宣传,甚至没有像样的包装,没有专门的销售人员,但他们有价格优势或一定的人际优势,三两年或许仍然有其生存之地,就像老鼠,无论竞争如何残酷,无论遇到什么危险,随便找一条地缝都可以逃生。他们没有曾经的辉煌,也没有长远的规划,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只要能赚到一些养家糊口的钱就余愿已足。但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样的企业会越来越少,他们所占的市场份额**终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对于在某些特定区域或特定渠道占据优势的二线品牌来说,却面临着两难的选择:上有一线品牌的威胁,下有小作坊企业的捣乱,前途未卜,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