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正建材网资讯

国际碳交易跌入冰点 国内碳金融冀望破冰

来源:中国经营报 发布日期:2013-09-23 11:22:43 查看次数:
【九正建材网】 “全国性碳交易市场极有可能就是在几个试点地方中产生,这就要看谁能够做得好、成交规模能上去。”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这也是地方角力碳交易的一个缘由。

以欧盟为主体的国际市场冰封,让参与CDM(清洁发展机制)交易的市场各方都将目光瞄回到国内。

记者获悉,目前湖北碳交易所的筹备工作已经完成,预计今年年底挂牌交易。不仅如此,贵州、河南、江西等多地也都在积极筹建碳交易所。

在地方暗战的背后,是地方希望在碳交易市场分羹以及争夺全国统一碳交易中心的诉求。与此同时,国内一些金融机构也计划和交易所进行碳期货和碳金融衍生品的合作。

“国内的碳金融业务还是一个起步阶段,大多只停留在CDM咨询、项目融资等初级服务上。”在北京易澄信诺碳资产咨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关一松看来,由于缺乏自主的碳排放交易体制和配套政策,中国的碳金融仍然是在迷雾中前行。

新能源企业盈利骤减二三成

0.58欧元/吨,这是欧盟碳交易市场在2013年9月的**新碳价格。

相比于2008年**高的20欧元/吨,国际碳价一路呈现出悬崖下跌之势,而碳交易需求的同步低迷,这让国内众多新能源企业的净利润骤然减少了二三成,也使得中国多数CDM项目被违约或停止续约。

“风电企业的收益主要有三块,发电收入、电价补贴以及CDM收益。”在玉门昌马发电厂,中节能甘肃风力发电股份有限公司一位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除了弃风限电因素制约企业发展外,影响企业盈利的一个因素是CDM收益。

据介绍,此前几乎所有的风力发电企业都会将CDM作为一项重要的收入来源,有计算称,每度电能提高收益4~8分钱,但随着欧洲市场的碳需求下滑,导致CDM项目终止,这对企业来说减少了很大一笔收益。

同样的问题也困扰着其他众多新能源企业。“CDM现在非常恼火,根本做不下去了。”绵阳泰都环境能源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砝铭告诉记者,公司开发建成四川省一个垃圾发电厂,日发电量为3万度。这也是当地**在联合国成功注册的CDM项目。

**初英国一家公司购买垃圾发电厂的碳指标,根据碳价格的不同,每年能够贡献的收益约有200万~300万元。但从2012年以来,这家英国公司已经不再购买碳指标,使得本来盈利有余的发电厂在经营上变得举步维艰。

“现在玉门市几乎所有建成的风电厂都注册了CDM项目。”甘肃玉门市能源局副局长史玉宝表示。截至2013年9月1日,我国CDM注册项目3700项,但甘肃省就有262个。以前企业通过CDM获得的收益,大约占到了新能源企业盈利的20%~30%,但如今这些收益大都落空。

中广核集团甘肃敦煌光伏项目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认为,尽管国家发改委对CDM的审核门槛并没有变化,CDM项目注册数量也一直在增加,但是能够成功获得碳交易支付保障的企业则很少。因为随着碳价格大幅下跌,一些CDM项目的欧洲买家也在进行“挑刺”,利用一些规则的漏洞终止原本签订好的合同,使得国内不少新能源企业都被违约。

国内碳交易跌入冰点,这也让不少参与碳交易咨询服务的三方中介机构过上了“苦日子”。

“碳交易市场低迷,对我们的影响肯定非常大。”关一松告诉记者,《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在2012年12月31日到期,第二期承诺因多个国家拒绝执行也名存实亡,所以今年以来,中国的CDM项目签约率维持在很低的水平,只有极少的项目能够交易出去。

地方角力,觊觎全国性碳市场

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市场是大势所趋,但现在看来仍然是空中楼阁。

此前,国家发改委确定了北京、上海、广东、天津、湖北、深圳和重庆7个省市作为碳交易的试点,在2013年实施试点工作。

“湖北省的碳交易实施方案已经修改完成并上报,同时碳交易所的筹备工作已经完成,配额分配等问题也在进行中,预计将在今年年底前后挂牌。”湖北省发改委一位官员告诉记者。除了7个试点的省市外,其他各地也在积极推进碳排放交易所的筹建。

“全国性碳交易市场极有可能就是在几个试点地方中产生,这就要看谁能够做得好、成交规模能上去。”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这也是地方角力碳交易的一个缘由。

然而,对于地方的火热,不少业内人士却给出了不同的态度。

“我不看好现在一些地方都在做碳交易所。”在张砝铭看来,目前已经运营的几个碳交易所的成交量很小,而参与的企业大都为承担着排放义务限制的企业,政府强制而不是纯粹的市场行为,企业参与自主性较低,这就导致地方碳交易所实际运营情况并不理想。

更何况,中国是否需要这么多区域性的碳交易平台值得商榷,因为分散的交易平台不利于形成规模,也不利于市场的整体流动。

关一松则表示,从此前的区域碳交易平台来看,碳排放的总量确定、配额分配、价格制定、惩罚机制等问题都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建立全国性交易平台,这些问题也将更为突出。

以碳指标配额为例,对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和东部地区,碳指标如何公平分配,既能保证减排任务完成又能不明显限制企业发展?

另外,碳指标的分配权到底归中央还是地方,如果下放地方,如何保证不遭遇地方保护,这些问题都有待解决。

“中国**应该建立成熟的交易机制和统一的交易平台。”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

记者观察

中国碳金融“摸着石头过河”

以欧盟为主体的国际市场冰封,让参与CDM交易的市场各方都将目光瞄回到国内。

中国所拥有的巨大减排空间使市场人士对碳交易前景乐观。在史玉宝看来,随着国际碳市场陷入低谷,碳交易的发展趋势则是挖掘中国国内自身的碳排放市场,这也符合近年来政策提倡的节能环保路径。

有业内人士计算,中国本土的碳交易市场可达3000亿元。

按照国家的要求,要在“十三五”期间建成一个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市场。

此前有业内人士进行过预估,目前国内有近百家碳交易所在建或已列入规划,遍及到全国各省市,甚至到区县一级。

虽然全国性的碳交易市场还模糊不定,但地方政府对于碳交易平台的火热筹建,也让不少金融机构嗅到了其中的商机。

“实际上碳交易市场就是一个碳金融市场。”中投顾问环保行业研究员侯宇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包括银行、证券公司在内的很多金融机构都非常关心碳交易市场。”

汇丰、渣打等外资银行已经先行一步,推出了碳交易的投融资、银行贷款、碳期权期货、碳指标交易、碳交易中介服务等。

而国内的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也在“绿色金融”上陆续进行发力。

兴业银行一位内部人士告诉记者,公司先后和北京、上海、深圳、重庆等地方政府签署了合作协议,为参与碳交易的企业提供抵押、融资方案,同时也会对地方平台提供资金结算、系统开发等服务。

不仅如此,目前北京银行、浦发银行已推出了关于碳交易的咨询服务、融资等业务;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和平安银行等多家银行也先后推出了“二氧化碳挂钩型”本外币理财产品。

“无人否认碳金融将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但相较于欧美发达国家,中国的碳金融还是处于‘摸石头过河’阶段。”关一松表示。

实际上碳金融的涵盖范围非常广泛,涉及到碳排放权交易所有的金融活动,包括直接投融资、银行贷款、碳金融衍生品交易、碳交易中介服务等,在具体的金融衍生品上,可以有碳期货、碳债券、碳基金、碳信托、碳理财产品等等,而目前国内的金融机构的碳金融业务还相对初级。

此前上海期货交易所总经理杨迈军也曾对外透露,上期所已经在开始探索碳排放权期货交易的可行性、交易风险的可控性、风险监测体系的可靠性等问题。

然而,由于目前国内碳排放交易市场还没有发展成型,据本报记者了解,一些证券公司对于碳金融业务表示仍在“研究学习”,实际上的业务几乎还没有涉及。

“未来碳金融的发展仍取决于政策的推动以及整个碳交易市场的活跃。”林伯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

推荐阅读

更多>>

风力发电

发表评论

关于九正 会员服务 广告服务 访客留言 企业邮箱 网站地图 建材专栏 地区专栏 产品归档 产品地图 服务条款
九正建材网 版权所有©2000-2024      九正建材网全国免费服务热线:400 6464 001 传真:028-83370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