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古钱币市场赝品充斥,作伪手法也多种多样,特别是当代高新技术的普及应用,赝品逼真度更高了,因此人们的辨伪能力也随之提高。钱币的辨伪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会的,需要平时经常广泛地接触真品和伪品,我们可以从钱币的材质、文字、色泽、重量、气味等方面入手,长期积累经验。
一、文字制作辨伪:辨识文字制作是**关键的一条。**要从宏观上考察它的整体制作风格,是否符合时代气息,是否符合区域特征,是否符合这枚钱币应该具备的个性特点。
中国古钱上的钱文,既是钱币的标志,也是**集中反映钱币艺术的部分,因为,中国古代正式流通的货币,一般没有图案,所以古钱的主要修饰是文字。
同时,钱文也是古钱防伪的重要内容。先秦古钱,钱文虽是出于匠人之手,但先秦文字深奥难明,作伪者往往因不懂古代文字而出错;秦汉以后的钱文,多出自书法大家之手,这不仅有益于提高古钱的艺术水平,而且每人所书各有特色,正是**有效的个性特征。别人如果临摹的话,难以做到尽善尽美。
掌握了古钱的文字制作特征,就可以很快作出决断。如果一眼望去,无论从哪个角度,都符合情理,符合它的共性和个性特征,那么,当然是真品,即钱币界所谓的“开门见山”,有些地方叫“一眼货”;反之便是赝品,亦可定论。这里要应特别注意以真钱为模直接翻铸的假钱,因为这样的伪作,文字制作不容易找到破绽。但经过一次翻砂,其精美程度,总有减色,显得精神不足,尤其是因为热胀冷缩的原因,新翻的假钱,会比原钱略为显小。
二、色泽辨伪:唐宋以前的古钱,因年代久远,一般锈蚀严重,无论硬绿锈,还是土化锈,都是锈色入骨,甚至通体锈透,锈结与钱体咬在一起,很难剥离。假锈则只是浮在钱体表面,容易剥落。
有人用酸泡醋浸,或者在开水中泡煮,甚至用针刺,用利器锉磨,这些当然是检验假锈的一种办法,但使用必须慎而又慎,**好不要采取这类化学或物理的手段。因为,若是一枚名泉珍品,经这样的处理,上好的锈色也会遭到破坏,不可挽回。其实,真锈锈色自然,给人以悦目的享受;假锈则总有做作的地方,给人以不快的感觉。
在色泽辨伪时,要特别注意对真钱伪锈和伪钱真锈的识别。所谓真钱伪锈,是指由于某种特殊原因,真钱遭遇火灾,火烧以后的品相是极其难堪的,或者碰到酸液等化学物品,真锈剥落,附上了一层难堪的“新”锈,给人以假的感觉。对于这种情况,不能只凭锈色,轻易否定,关键要看文字制作,做综合分析,方可决断。所谓伪钱真锈,是把普通真钱上的老锈剔下来,粘补到假钱上,以假乱真,对于这种情况,也不能只凭锈色,轻易作出结论。
三、重量音韵辨伪:古钱无论是出土品,还是传世品,都是年代久远,火气已脱,不像新钱压手。特别是锈蚀严重的钱,实际重量已经大大减退,所以有经验的人,一枚古钱拿在手上,就会有一种特殊的手感。然后再轻轻地把古钱放到桌上,表面看来是一个自然动作,实际是听其接触桌面时发出的声响。
古钱发出的响声淳厚,不会有转音,新做的假钱则会发出清脆的转音。为了避免新钱的转音,作伪的老手会把新钱放在火上烧一下,烧过的钱,再放到桌上,发出的声音发哑,或者有意破坏钱体,敲碎一角,使之破裂,破损后的钱,也只会发出哑声,而且给人一种古旧的假象。所以,对于被火烧过的钱和破损有裂纹的钱,鉴定时要特别留神。此外,对于改刻的钱,因钱体本身是真的,鉴定时也不能单凭手感或音韵来判定。
四、气味辨伪:新出土的古钱有一种土香气味,经常接触古钱和文物的人,会有一种亲切的感觉。伪造的假钱则往往带有某种难闻的气味,用松香、胶水、环氧树脂等粘贴的假锈,也会有不同的异味。
各种辨伪方法,都不是**的、孤立的,而是相互交织、相互补充的。鉴定古钱时,必须综合运用,综合分析,既要在微观上做细微的考证,更要从宏观上做全面的考察。对于每一种古钱的鉴定,应该是因钱制宜,有的放矢,才能抓住要害,找到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