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能源局再度调整了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目标。1月29日,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在英利集团与世界自然基金会“碳减排先锋项目”发布会上透露,到2015年,我国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将目标上调至35GW(吉瓦)。
这已是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目标的第4次调整。**早的时候,决策层曾考虑将这一目标定为 5GW,此后一度上调至10GW;在2012年5月8日的一场讨论中,目标一度上调至15GW。2012年7月7日,国家能源局下发了文件,将该目标调整为,到2015年底,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100万千瓦(21GW)以上,年发电量达到250亿千瓦时。而此前,光伏发电“十二五”规划调整到 21GW的目标原本被认为是“定格”,不会再做出调整。
然而短短半年时间,这个目标就再度发生变化。“去年12月底国务院正式通过了《太阳能发电发展“十二五”规划》,将于近期正式公布。到2015年底,我国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将达到35GW。”史立山说。
国家支持发展迅猛
2012年是业界普遍反映全球光伏行业**“冷”的一年。欧美“双反”、国内市场启动受限、制造业产能过剩,企业频现债务危机,光伏市场几近“垂死”的边缘。面对这种现状,国家开始了一系列的“拯救”措施:出台《太阳能发电发展“十二五” 规划》、对满足条件的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承诺接入电网等。
在1月7日召开的2013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上,国家能源局就提出今年将大力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全年新增光伏发电装机1000万千瓦(10GW)。事实上,作为未来光伏产业“希望的田野”的国内市场,这两年也确实发展迅猛。统计显示,2011年,我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突破3GW,2012年突破7GW,今年将新增10GW,这样的速度全球少见。
史立山介绍,再次调整光伏发展目标,主要是基于国内光伏产业发展的考虑。我国是全球**大的光伏设备制造国,去年欧洲国家减少对光伏发电的补贴,美国、欧洲相继对我国光伏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导致我国光伏企业陷入困境,纷纷将开拓国内市场看作扭转行业困局的重要机遇。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石定寰表示,短时间内,中国的光伏产业目标多次调整,这说明政府对光伏产业的支持态度。尽管此前曾有消息称,“十二五”光伏发展目标有可能达到40GW,但**终确定到35GW还是比较合适的,因为中国光伏发展要避免风电的老路,打通上网渠道、施工质量等道路,确保光伏设备安装后25年的生命周期。
业内人士认为,此番35GW数字的提出,在此前基础上提高14GW,而在**初10GW的基础上更是提高2.5倍。以目前光伏电站综合造价1万元/千瓦核算,这一增幅将新增约2500亿元的光伏发电市场。如果后续电价补贴及税费优惠政策出台并落实,市场有望加速释放。
据悉,今年1月份以来,光伏全线产品价格结束了近9个月的连续下跌,出现了反弹,其中单晶硅片和单晶电池片产品涨幅较大,**上游的多晶硅料价格也小幅反弹。
石定寰认为,在35GW装机规模中,大型光伏电站和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会各占一半份额,国家也将针对光伏行业现有的问题继续出台政策扶持光伏产业。
用高质量拓展新兴市场
**“寒冷”的2012年已经过去,是否意味着光伏行业在2013年就会否极泰来,全面回暖呢?从今年1月份的情况来看,尽管国家政策层面一直在加大力度,给行业传递着更多正能量,但整个行业全面回暖,似乎还显得扑朔迷离。
就在国家将新增太阳能装机容量利好消息之前,曾经作为太阳能光伏行业明星企业的无锡尚德,已经是负面消息不断,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光伏企业生存发展的困境。以此同时,外资企业SMA提出收购兆伏爱索,准备乘机进入我国光伏产业的逆变器行业,对行业的影响不容小觑。
在这种对政策依存过大、对外还未完全“解冻”的情形下,积极拓展新兴市场,就成为一个不错的选择。“2012年,面对全球光伏市场增速放缓,欧美‘双反’,全行业竞争激烈等不利影响,凭借完整的产业链、技术、成本、品牌和营销网络优势,全年组件出货量超过2200兆瓦,同比增长40%,成为出货量全球**的光伏企业。”英利集团董事长苗连生表示,一年来,英利集团从管理、市场、产品和创新等方面实施了一系列主动变革,推动技术升级,保持了行业**高研发水平,新兴市场开拓取得突出成绩,实现了从规模速度制胜向技术质量制胜的转变。
近来国内组件商纷纷涉足国内光伏电站建设,迈出转型的新一步。或向建设光伏电站的传统发电国企供应光伏组件,或直接投资建设光伏电站,为光伏组件生产找到了新出路,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欧美“双反”对企业造成的冲击。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国内光伏电站市场的兴起,降低了光伏行业对于出口的依赖,增强了我国光伏行业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和博弈筹码,有利于我国光伏产业的长期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