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北京顺义的一处别墅屋顶上,已经安装了分布式光伏电站,类似这样的家庭、企业电站,现在已经成为政策鼓励的重点。
在北京顺义的一座联排别墅内,如海正在设计自家的“太阳能发电站”。这个屋顶电站将与国家电网相连,发出的电不仅可供自家使用,还可以销售给电网公司。
2012年12月26日,国家电网的工作人员前往他家,安装了北京市**块家庭并网上传电表。这意味着,他的电站或将成为北京市首例并入国家电网的家庭太阳能电站。
12月19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着力推进分布式光伏发电,鼓励单位、社区和家庭安装、使用光伏发电系统。如海的家庭电站,正是属于“分布式”的范畴。
相对于大规模的光伏电站,分布式的光伏设备主要安装在家庭、工厂的屋顶上,自发自用,多余的电量再上传电网。
在欧美,“分布式”是光伏发电的主流;而在我国,七成多的光伏装机容量都来自大型光伏电站,“分布式”设备仅占两成多。
并网、上网电价、财政补贴等众多不确定性因素,让“分布式”的商业前景成谜。正在启动中的“分布式”光伏市场,能挽救中国光伏行业于水火之中吗?
别墅屋顶的“电站试验”
一位从业者,用自家的别墅做起了分布式光伏电站试验,他计划在屋顶、二三楼窗户上安装薄膜太阳能电池。
如海今年41岁,曾在通信行业摸爬滚打了十多年。2008年,他转入快速发展的光伏领域,加盟了北京的一家光伏设备公司。
在如海看来,欧美的分布式光伏电站已相当普及,但这在中国还是新鲜事物,尚未开启的分布式光伏,是一片巨大的“蓝海”。他希望,未来能在光伏领域创业,为国内成千上万的屋顶设计、安装光伏电站,而创业之前,他自家的别墅,成为他的“试验田”。
如海的别墅共有三层,在他的设计中,除了屋顶会安装薄膜太阳能电池外,二楼、三楼窗户的下半部,也会用薄膜太阳能电池做成玻璃幕墙。
在专业上,这一套系统叫做“薄膜太阳能电池BIPV+BAPV光伏工程”,全套设备共3万元。系统的功率是3千瓦,建成后,每天大约能发电10千瓦时。
10千瓦时的发电量,即便全部自发自用,也不能满足如海家每天约20千瓦时的用电需求。剩下的电量,他仍需要向国家电网购买。
如海计算,系统投入运行后,他每年可以节约电费约3000多元,收回3万元的成本大约需要8年。
在他看来,这种“分布式”的光伏屋顶电站,对工业厂房、商业设施,以及大型的公共建筑会更有吸引力。一方面这些建筑的屋顶大,会有更大的发电量;另一方面,工商业用电的电价比居民用电高出2到3倍,如果国家再能有所补贴,投资回报期可能会缩短到四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