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央财政将进一步加大投入,扩大节能环保产品推广,把高效节能台式计算机、风机、变压器等6类节能产品纳入财政补贴范围。
当前扩大节能产品推广范围意义何在?下一步将如何完善财政补贴政策及监管办法?针对社会关心的热点问题,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进行了解答。
问:在6月份扩大节能家电推广基础上,当前为何再度扩大推广范围?
答:为进一步发挥消费潜能,建立起节能家电或产品推广体系,国务院决定加大节能产品消费推广力度,这有利于实现“稳增长、促节能、惠民生”等多重政策目标。
一是将有效拉动节能产品消费,实施节能产品补贴将进一步挖掘消费潜力,充分发挥财政政策促进扩大消费的作用,并在全社会引导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消费模式。
二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实施节能产品补贴政策,将有效扩大节能产品的市场份额,带动企业加快技术改造与产业升级,生产出更多适销对路的节能产品。
三是有效促进节能减排,使用高效节能产品在整个寿命周期将有效减少能源消耗与温室气体排放,如此前推广的5000多万台高效节能空调,累计实现节电量约583亿度。
四是更好地惠及民生,消费者不仅在购买节能产品时享受财政补贴,而且在产品使用过程中还可以节省电费支出,得到更多实惠。
问:能否介绍一下今年中央财政在节能产品补贴方面的预算安排?
答:中央财政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切实保证节能产品推广补贴重点支出,今年年初预算安排155亿元,支持节能灯、高效节能空调、高效电机、节能汽车的推广工作;今年6月份扩大平板电视、空调等5大类节能家电推广,追加预算安排150亿元;目前,节能产品推广范围进一步扩大,再次追加预算安排45亿元,合计今年安排节能产品惠民工程补贴资金350亿元,将为节能产品推广提供可靠的财力保障。
问:消费者比较关心节能家电补贴比例,节能产品财政补贴标准是如何确定的?
答:财政补贴标准的核定主要是根据高效节能产品与普通产品的成本差价,并综合考虑技术进步和规模效应等因素确定。经综合测算,财政补贴后,对节能家电与普通产品的价差,经过3至7年,消费者即可通过节约的电费收回投入;如果电价进一步提高,回收期更短,消费者购买节能家电在经济上是划算的,也有利于节能减排。我们将通过多种渠道向消费者做好解释说明,算好“节能账”、“生态账”,在全社会引导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消费模式。
问:节能家电补贴的兑付流程是如何设计的?如何确保财政补贴资金使用的安全性,防止可能出现的骗补?
答:节能家电补贴兑付流程是将补贴资金拨付给生产企业,由生产企业通过经销网点在销售时兑付给消费者,这有利于突出家电生产企业的主体责任地位。
节能家电推广面对千家万户消费者、众多生产企业和销售网点,资金监管的任务很重。为了做好补贴资金监管,防止骗补,我们采取了由生产企业报送完整的销售监管信息、政府据此核查的监管方式。为此,我们要求消费者在领取补贴时需要签署“补贴领取确认单”,并提供产品**编码、个人身份信息及联系方式等,目的是为了确认销售的真实性。对以上要求,请广大消费者给予充分理解并积极支持。
问:如何解决消费者反映的“补贴产品范围窄、推广产品品种少”问题?
答:针对消费者反映的问题,我们正配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尽快公告第二批推广目录。目前已完成第二批目录的评审工作,并已公告了平板电视、太阳能热水器的第二批推广目录,其他三类产品的第二批推广目录也将于近期陆续公告。届时,节能家电产品型号将从首批公布的近12000个品种型号增加到约21000个,消费者选择的空间和种类大大增加了。
此外,在节能家电补贴政策刺激下,企业也开始加快产品结构转型升级步伐,新产品的上市步伐加快,如海尔、海信等**企业今年9月将在市场上开始全面销售高效节能产品,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
需要说明的是,纳入“惠民工程”范围的节能产品在推广初期市场占有率一般在10%左右,随着政策效应的逐渐显现,节能产品市场占有率将迅速上升。如 2009年启动推广高效节能定频空调,一、二级能效空调市场占有率从初期的5%提高到2011年的80%左右,从而满足绝大多数消费者的需求,更好地发挥促进消费和节能的效果。
问:针对消费者担心的能效虚标问题,将采取哪些解决措施?
答:一些消费者担心“不法企业通过虚贴能效标识等方式侵害消费者利益、套取国家财政补贴”,对此,国家质检总局会同我部和国家发改委印发了专门通知,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节能产品惠民工程专项监督检查暨打击能效虚标专项行动,检查的型号数量占推广目录内产品型号的5%至10%。
我们将根据检查结果,对能效虚标的产品和企业予以处罚。随着专项行动的逐步开展,能效虚标问题将得到遏制。
问:如何做好新增产品推广的组织实施工作?
答:新增的台式计算机、单元式空调推广将继续采用节能家电推广模式,近期将印发推广实施细则、公告推广目录等,尽快启动推广工作。
在风机、水泵等工业产品推广上,将充分利用经济增速放缓、企业开工不足的时机,大力推进更换使用高效节能产品。具体操作上,将采取存量调整与增量提升相结合,鼓励企业加快淘汰落后设备,更换高效节能产品,引导新上项目使用高效节能产品;采取行政约束与政策激励相结合,对耗能大户提出强制性的节能要求,并运用激励政策调动企业积极性;采取限期补助与长效机制相结合,择机提高行业能效标准,促使产品升级换代,在更大范围内、更广领域实现节能降耗与拉动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