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期货的健康发展对我国棉纺织行业意义重大,也是夺取棉花定价权的关键。
市场应不断促进机构客户和套保客户的开发,加强投资者教育,加大现货企业的参与力度。
1982年,我国棉花产量跃居世界**位,随后棉花进口量和消费量也快速增加。目前,我国常年棉花消费量约1000万吨,占世界棉花年产量的 40%左右。由于年消费量大幅高于自身产量,缺口达350万吨,我国棉花需要大量进口,价格波动对纺织行业的利润影响较大。然而,我国棉纺织行业处于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行业内各市场主体分散与竞争并存,难以对棉花价格产生较大的影响,在贸易中往往处于不利地位,面临定价权缺失的尴尬。
棉花定价权的理论分析
在棉纺织产业链中,棉花既是商品,也是原料。棉花作为商品,其价格反映了农业生产的物化成本、人工成本和种植利润的总和,而作为原料,其价格是纺织工业产品价格的重要影响因素,对纺织制成品价格影响较大,是连接农业和工业领域的重要桥梁。从利益分配的角度来看,棉花作为商品进行交换实现了农业生产的价值,**终产品实现了工业生产的价值。棉花及产生品的价格水平是决定产业链利益分配状况的关键。在自然经济条件下,棉花价格的变动只影响国内产业链的利益分配,而引入棉花贸易和纺织品贸易后,这一变动影响了国内外农业部门和工业部门的利益分配,从而影响纺织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因此,抓住棉花的定价权至关重要。棉花作为商品,影响其定价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生产成本
棉花生产成本是棉花价格的**重要影响因素,也是棉花产业定价权的关键一环。但是农业生产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天气、雨水等自然因素对产量影响较大,往往产量高的地区生产成本低,产量低的地区生产成本高,所以棉花生产成本波动性较大。国际棉花咨询委员会2010年全球棉花生产成本调查显示,2009/2010棉花年度,世界皮棉生产成本约8.2美元/公斤,其中亚洲和西非生产净成本平均在 7.7 美元/公斤。
2.市场供需
棉花市场供需对棉价的影响较大。按照经济学理论,价格是由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共同作用的,供给量和需求量的关系将影响价格水平及变动。从这个角度似乎可以解释我国棉花产业在定价权中处于劣势的原因。我国是棉花**大的需求国之一,国内需求增加,导致供给缺口,棉价必然上涨。同时我国也是世界纺织品的**大供给国,国内纺织企业供给量过大,其价格必然下跌。
3.产业政策
棉花产业政策主要是棉花生产和进出口政策。棉花生产政策主要是政府对棉花产业的扶持政策。以美国为例,为稳定其国内棉花种植面积,美国给予棉农较高的补贴。据统计,1999年至2003年,美国的棉花生产者共获得124亿美元的补贴,而同期棉花产值只有139亿美元,补贴比例高达产值的89%。较高的棉花补贴率使得美国棉农在棉花定价方面占有较大的优势。
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
我国纺织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市场参与者众多,对价格的影响力较小,从制度上阻碍了我国棉花产业定价权能力的发挥。
1.市场参与者众多,同质化竞争严重
纺织业进入门槛较低,对技术和资金要求不高,利润相对可观,因此行业发展迅速。截至2010年底,我国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共有55391 家,其中私营企业42563 家,占76.84%,港澳台控股企业5754 家,外商控股企业4328 家,占比分别达到10.39%和7.81%。国有企业仅651家,占比1.18%。纺织产业参与者众多,且竞争激烈,市场集中度较低。此外,我国自己生产设计的品牌较少,纺织产业的出口产品中,除少数国内**品牌外,绝大多数是国外品牌的贴牌加工,产业附加值较低,这直接导致纺织产业在服装、纺织品定价上的被动性。
2.棉花加工和纺织生产能力严重过热
据中国纤维检验检疫局统计,截至2012年上半年,我国共有1737家400型棉花加工企业,再加上200型企业和小包棉企业,我国年棉花加工能力超过3500万吨。而我国棉花年产量约700万吨,年加工能力是产量的5倍左右。当加工利润高时,市场就会出现抢购资源、哄抬价格的情况;当加工利润低时,则会出现停工限产、设备闲置的情况,造成严重的过度竞争和资源浪费,加剧了棉花价格的波动。这对整个棉产业链都造成了极大伤害,棉农担心亏本弃种棉花,棉花供给量下降,价格上涨,棉纺织企业不得不购买高价棉。
3.流通环节的资金炒作推高棉价
近年来,棉花市场的资金来源趋向多元化,除原有的农发行的政策贷款外,商业资本、民间资本等各路资金纷纷注入棉花市场,抢购资源,争夺棉花差价,棉花的金融属性不断显现。
4.贸易商对进口棉花点价交易运用不熟
目前,在国际贸易中,大豆、小麦、棉花等大宗产品通常采取点价交易方式,即以交易双方约定的某一交易所某一交割月份的期货价格为现货贸易的定价基准,然后加上升贴水,以此作为**终的交货价格。点价模式在熊市中对进口商有利,但在牛市中需要进行买入套期保值,以规避价格上涨风险。国内贸易商在进口棉花时缺乏对价格的理性分析,并且运用套期保值还不熟练,很容易发生方向错误。
橄榄型的棉纺织产业格局
目前,我国棉纺织品加工能力较强,而原料生产和纺织品消费能力偏低,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形”产业格局。原料进口和纺织品出口弥补了原料和纺织品内销的不足,完善了产业传导路径,但也加重了国内棉纺织产业的对外依存度。
1.原料及纺织品出口对国外依存度较大
我国棉花消费量远远大于产量,只能依靠大量进口以弥补缺口。以2010/2011棉花年度为例,我国的棉花产量为570万吨,而消费量达到 1000万吨,缺口为430万吨,在消耗原有棉花库存的基础上,2010年9月至2011年8月,我国累计进口外棉258万吨,原料对外依存度达到 45%。从纺织品出口角度来说,欧美经济疲软,我国纺织服装出口明显放缓,甚至不得不通过提高内销比例来适应市场变化。
2.纺织产品附加值较低
目前,我国的纺织产业过分依赖低成本的比较优势,对产品的设计和研发投入能力严重不足,自主品牌较少,处于全球供应链的低端。作为世界纺织品的廉价加工厂,我国在全球产业链利润分配中只能分享到微薄的加工费用,90%以上的产品附加值被处于产业链高端的品牌、设计、营销、储运、服务等环节占据。国内纺织企业应加大创新力度,向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等高附加值环节渗透,通过产业链整合,提高纺织产品的定价能力,真正融入全球产业链。
郑棉期货影响力大幅提高
改善我国棉花定价权的重要途径就是发展棉花期货。棉花期货价格是棉花现货价格的反映,其价格变化对现货价格产生重要的作用。美国纽约期货交易所是全球**重要的棉花期货市场。2004年以来,随着郑州商品交易所棉花期货的上市,美国纽约交易所的棉花成交量开始有所下降,但郑棉期货的价格长期跟随美棉的价格走势。2010年,郑棉期货交易量首次超过美国纽约期货交易所,成为全球**大的棉花交易市场。在2010年至2011年的棉花价格过山车行情中,郑棉期货逐渐摆脱美棉期货的影子,开始走出独立的市场行情,对棉花定价能力的作用逐渐增强。
2010年4月至5月,郑棉期货先于美棉期货走高,带动棉花期货价格大幅上涨。从8月份开始,郑棉期货带动ICE棉花期货快速上行,创出历史新高后平台整理。在此期间,国内棉纺织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签约采购,锁定了低成本资源,提高了竞争力,行业利润率明显提升。2011年3月底至10月,郑棉期货创出新高后快速回落,引导棉花期货价格向19800元的收储价快速靠拢。在此过程中,郑棉期货成交量不断刷新,单日成交量**高时达到359万手,折合棉花1800万吨,影响力大大增强。2011年10月,郑棉期货再度先于美棉筑底反弹,成功稳住了收储后期的市场行情。郑棉期货的定价权作用逐渐发挥,对国内纺织企业起到了参考作用。在外棉采购过程中,郑棉价格先行上涨时,企业可以加大外棉采购量,郑棉价格先行下跌时,减少外棉采购量,同时可以利用点价交易锁定风险。
改善我国棉花定价能力的思考
针对我国棉纺产业结构的特点,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改进棉花定价权:
1.切实加强政府和行业协会的规划、协调与引导作用
地方政府应合理规划纺织产业布局,避免项目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切实制定行业退出机制,对技术设备落后,适应能力差的中小型纺织企业合理引导,及时淘汰落后产能。此外,还应充分发挥纺织行业协会的作用,使之在企业间限产、进口协调和引导结构调整上发挥积极作用。
2.棉花加工企业间的横向一体化
通过增加纺织企业的规模,提高市场集中度,增强企业的话语权。在横向一体化过程中,可以适度利用外资,但要防止外资的过度发展,以免在定价上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政府和相关部门还可以出台相关政策支持行业整合,例如税收优惠和资金优惠等措施,引导和鼓励国内企业的强强联合。
3.促进产业链的纵向一体化
纵向一体化也就是与棉花产业链相关企业的一体化,例如将棉花生产、流通、加工等环节兼并在一个企业中,使之能够避免生产要素价格波动对其生产的影响,通过企业内部的协调消化来减少价格波动的影响,同时也减少关联企业之间的过度竞争。
4.充分发挥期货市场的作用
棉花期货的健康发展对我国棉纺织行业意义重大,也是夺取棉花定价权的关键。当前国内棉花期货市场发展迅速,但总量增长的同时质量却未明显提高,期货市场参与结构亟待改进。市场应不断促进机构客户和套保客户的开发,加强投资者教育,加大现货企业的参与力度。同时,增大棉花期货的库容,合理布局棉花交割库,提高期货棉花吞吐量,改革不利于现货套保的制度,真正发挥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