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电企业赴港上市受冷,主要还是因为投资者对风电企业前景感到忧虑。
风电行业不仅受制于资金问题,从中长期看,该行业仍然面临两大难题,一是风电并网的难题,二是发电成本的问题。
大洋彼岸的华尔街,刮起了一阵“中国概念”旋风;而在距离A股市场**近的港股市场,一批近日上市的内地企业,却遭遇了认购不足的尴尬。
赴港上市受冷
据港媒报道,刚刚上市的大唐新能源,虽然公开发售不足额,还是有惊无险如期上市,即使以下限2.33元定价,依然难逃破底命运。与此同时,由于公开发售和国际配售均未得到足额认购,原定港挂牌上市的华能新能源则折戟。
有分析人士指出,作为内地第二大风力发电商大唐新能源能如期上市,主要得益于极低的底线定价策略。然而华能新能源募资额盘子太大,定价偏高,因而IPO计划失败。但这主要还是因为投资者对风电企业前景感到忧虑。此前有消息就称,其实在市场行情看好的时候,市盈率,募集额多高都不是问题,华能新能源认购不足的主要原因还是被机构投资者看淡。
实际上,于今年10月8日在香港成功上市的金风科技H股,近期一路下跌,在12月14日创下了上市以来**低价15.80港元,一个半月跌幅接近30%。
在内地企业赴港上市受冷的同时,内地企业纷纷宣布暂时取消赴港IPO计划。11月以来,已先后有多只新股取消上市计划,包括长甲地产、中国汽车系统等,均在完成招股后搁置上市;原计划于12月13日挂牌的中国新材也由于涉及法院传讯而搁置上市。
盈利能力遭质疑
其实,早在去年,国内大型电力集团就掀起了推动新能源业务上市融资的热潮,如今国电、华能、大唐3个集团旗下的新能源业务的上市工作已经启动,剩余的华电集团和中电投集团也正在酝酿将旗下的新能源业务包装上市,届时五大电力集团都将拥有单独的新能源融资平台。
风电行业不仅受制于资金问题,从中长期看,该行业仍然面临两大难题,一是风电并网的难题,二是发电成本的问题。电网对于风电不稳定性的消化仍然有待技术的突破,而技术突破不同于产能的扩张,在未来的5年中,能否实现并不确定。
另外,与金风科技、华锐等新能源设备类公司不同,设备类公司的盈利能力能够得到保证,该领域有不少民营企业参与也证明了其盈利空间的存在。而风电等新能源运营开发类公司的盈利能力,暂时还受到巨大的压制。
据了解,电力集团旗下的新能源公司的新能源业务以风电为主,整体盈利能力并不容乐观,有的企业为了圈占地盘,前期投入了不少成本,甚至是不计成本的“低价中标”。上述问题让不少人对电力央企旗下的新能源公司盈利能力表示担忧。
过度扶持的弊端
有行业人士认为,华能新能源IPO折戟也暴露了中国新能源发展中扶持过度的负面效应。深交所研究报告称,当今各国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均对新能源产业实施了多种扶持政策,政策支持也成了新能源企业被青睐的重要因素。
政府有关部门在新能源产业发展初期进行适度扶持是必要的,但如果过度,就会使企业形成政策依赖,一旦环境变化,就可能出现问题。从2010年开始,特别是第四季度出现的一系列政策变化,令长期依赖政策扶持的风电企业出现发展放缓。如国家发改委[1204号文件]强调“风电设备国产化率要达到 70%以上”的政策给本土风电企业提供了发展良机。但是随着国内企业实力的增强以及欧美的企业和政府认为上述规定限制了国外企业在中国风电产业的公平竞争。2010年1月,发改委取消了此项规定,这一开放风电市场的政策变化对已经产生政策依赖性的国产风电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不确定性。
另外,目前国家可再生能源的补贴只针对有并网批条的风电企业,这对风电运营企业造成了较大影响。由此,部分境外投资者认为,该行业已进入了和西方国家类似的“低速平稳发展阶段”,而不是高速增长期,他们对中国风电业的追捧可能就此告一段落。
事实上,今年以来国内不少已上市公司也开始陆续涉足新能源业务,包括风电、光伏发电等业务也成为这些上市公司并购企业或者投建项目的偏爱,不少上市公司还将新能源项目列为公司增发募集资金的主要投向所在。然而,有的上市公司对新能源业务的追逐过于盲目,例如不少公司在光伏行业的巅峰阶段蜂拥进场,很有可能被高位套牢,不但是对公司募集资金不负责任,还可能带来新的负累。
总体而言,目前国内的新能源业务发展还是非常需要资金的,能够通过上市融资来解决发展过程中的资金需求自然需要肯定,但在筹备新能源业务上市或将新能源业务纳入上市公司之前,应该自问盈利能力如何,不要因新能源虚热而偏废主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