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安浮雕
浮雕为图像造型浮突于石料表面(与沉雕正好相反),是半立体型雕刻品。根据图像造型脱石深浅程度的不同,又可分为浅浮雕和高浮雕。浅浮雕是单层次雕像,内容比较单一;高浮雕则是多层次造像,内容较为繁复。浮雕的雕刻技艺和表现体裁与圆雕基本相同。古今很多大型纪念性建筑物和高档府第、民宅都附有此类装饰,其主要作品是壁堵、花窗和龙柱(早期)及柱础等。
浮雕工艺历史悠久,境内残存的**早浮雕作品首推唐五代王潮墓室穹顶的莲花浮雕石砖和宋代洛阳桥上的月亮女神以及黄塘岩峰寺前后殿壁上石龛的弥勒佛、观世音立像浮雕。这些作品虽然脱石面较浅,雕工比较粗糙,但修长秀美,线条柔顺,有较高技艺水平。南宋时期,惠安工匠参加建造的泉州东西两塔,其上的佛像、金刚、人物和鸟兽等浮雕,传神逼真,精彩纷呈,刀笔之下充满艺术感染力,生灵活泼超然于石体之外。此后元建平山塔的32尊佛像及5座浮山石塔的佛像、花纹等雕饰,以及明初伊斯兰教墓的云月图、几何图形、古兰经句的雕刻,其造型、雕工亦颇佳。明代,惠安已有石雕作坊,技艺大有提高,镂雕脱石技术由浅入深。嘉靖年间(1522~1567年),重新修建的惠安孔庙大成殿和戟门前各一对线条简洁流畅、造型质朴生动的白石龙柱,数个四周雕有花鸟、神态逼真、清雅秀丽的青石柱础,以及戟门前一对形像古朴、意境高远的麒麟凤凰白石壁堵等浮雕作品,已有由浅浮雕向高浮雕发展的趋势,据测定,柱上的龙身浮出柱面,高达10余厘米,龙首凸出柱面**高处达30多厘米。此外还有矗立于北门头、南门新亭尾等处现已湮没的明代石碑坊,其梁柱、御赐匾牌、堵板、拱头、多层盖檐等繁花似锦的浮雕等,均为明代石雕之珍品。
明末清初,浮雕产品逐渐转为深雕(高浮雕),工艺日趋精细。清代,石雕艺匠喜用青草石,石龙柱又由高浮雕转入透雕,近乎圆雕,品种繁多,工艺精湛,造型追求繁丽。其时,惠安的龙凤柱、花鸟柱及龙、虎、麒麟、花鸟、人物壁堵的雕制,千姿百态,争奇斗艳,备受人们赞美。道光年间(1821~1851年),惠安五峰石雕艺匠蒋国衡、蒋金辉父子等30多人,承建的仙游县城东门外石碑坊,雕镂有一组历史人物连轴浮雕和两座小坊亭中两面不同的玲珑剔透的花石堵;清末,艺匠蒋镗在厦门白礁保生大帝殿旁石坊上雕刻的《施公案》故事和晋江陈林村的两个《四不像》浮雕,都是不可多得的佳作。是时侨居海外的惠安工匠在新加坡普陀寺、普觉寺、观音寺等名刹,都雕制不少石雕品,深受海外人士赞誉。
明清时期,由于惠安工匠技艺超群,晋江池店的豪富、南安石井的中宪第、官桥的菲侨、美林的新(加坡)侨等,建造成排、数十栋大厝,都延聘惠安师傅雕镂其宅居的石雕装饰。
清末民初,惠安工匠在福州、厦门开设的石店,制作大量出口的墓碑墓料,多数都雕有双龙、花草人物浮雕,其全副墓料价格高达3500元。这个时期,台湾大建寺庙,蒋金辉等人在台北承揽万华龙山寺全部石料加工业务,制作不少浮雕、透雕、嵌沉类雕件,其中有取材自封神榜故事中的亭阁楼台与作战人马的方形石窗,和雕镂有龙、鹤、蝙蝠等吉祥物透雕的四方形、八角形花窗,以及雕有《应龙献瑞》、《双龙抢珠》图案的石鼓座和其它壁堵,等等。蒋金辉所镂刻的,《空城计》、《三英战吕布》的人物窗等作品刻划精良,结构细密,在台湾名噪一时。现该寺为台湾八大景观之一。其时,台湾各地的寺庙建筑,富户人家的建房、修坟都喜欢聘用五峰蒋姓的工匠主持施工,当地流传有“无蒋不成场”的说法。
民国初年,惠安工匠蒋文子等人又完成南京中山陵高大华表和光华亭八角金鱼池等石件的装饰浮雕,雕工精巧,誉满海内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蒋瑞生在杭州美术学院用一块100公斤重的青石,雕刻一幅《木兰从军》的高浮雕,形神兼备,艺术水平极高。
50年代,惠安艺匠在集美“鳌园”建设中,施展高超的石雕技艺,在鳌园长达50米的长廊引道两厢照壁上雕镂40多幅连环浮雕组,其中有青年艺人蒋瑞生创作的《陈胜吴广》、《抗金兵》、《梁红玉》、《文天祥》等古代历史故事和英雄人物;老艺人蒋丙丁设计的《陈嘉庚一生》的系列图,和创作的《南昌起义》、《五四运动》、《芦沟桥》、《东北骑兵战》等近现代历史故事;老艺匠蒋瓦水等人创作的《强渡金沙江》、《延安整风》、《湖南红军小组》等现代历史故事。还有墓屏照壁的军事国防、文化科技、教育艺术、体育卫生、农业生产、矿山工业、地理民俗、婚嫁喜庆、名胜古迹等知识浮雕群,以及散布于园中各处的虫鱼鸟兽、花木山水等多点浮雕嵌墙。他们所雕琢的人物非常逼真,使用的武器如枪杆刻得细如一线香条,坐骑的马蹄小如豆粒。佳作、名作之多,不胜枚举,它融铸惠安浮雕的绝大部分精品,被世人称之为“石雕博物大观园”、“石雕艺术宝库”、“世界美术史上的奇迹”。
70年代惠安石雕厂所创作的《剑舞》名雕,刻画古代少女舞剑的轻盈姿态,横空劈出的利剑长为半尺、宽不过半公分,两条蝴蝶结式的镂空缨带在剑把下飘飞。神韵雕工双绝,堪称巧夺天工。
70年代末,惠安工匠在所建造的“八一”南昌纪念塔塔座上雕有3幅高2.4米、长10米的大型浮雕,为历代浮雕之冠。
80年代,一座座圆、浮兼具的石灯笼作品,辉彩相映。有的由30来块青白石巧妙结合起来,镂空的格孔,螺状的拱斗,丝丝入扣的镶嵌,尤其是那条附着于白柱子、似欲滚动腾跃的青龙,更使静态的灯笼平添一股动势,堪与那缎制纸糊而雍容华贵的宫灯相媲美。1985年出口的新品2尺青石着色墓料拜手堵“二十四孝”浮雕,轰动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等地。
铁板浮雕
铁板浮雕是利用铁板的特性和原色,在一毫米厚的板材上敲打出凹凸不平的浮雕效果,经过抛磨、烧色等手段处理,使作品产生黑白相间或兼有色彩点缀的素描般的视觉效果。铁板的金属质感、尤其是雕塑语言所表达的独有的特殊肌理,是其他任何材质都无法比拟的。它是我国民间传统工艺中的金属雕刻艺术与西方绘画、雕刻艺术融会贯通、提炼结合后一种新的雕刻艺术流派。
是一种沉积岩,昌隆浮雕.称砂粒岩,砂岩浮雕由矿质矽土颗粒凝聚结晶所构成。是由石粒经过水冲蚀沉淀于河床上,经千百年的堆积变得坚固而成。后因地球造山运动,而形成今日的矿山。砂岩浮雕,是在平面上雕刻出凹凸起伏形象的一种雕塑,是一种介于圆雕和绘画之间的艺术表现形式。
砂岩浮雕的空间构造可以是三维的立体形态,也可以兼备某种平面形态;既可以依附于某种载体,又可相对独立地存在。一般地说来,为适合特定视点的观赏需要或装饰需要,砂岩浮雕相对圆雕的突出特征是经形体压缩处理后的二维或平面特性。
平面上的雕凿与塑造,使砂岩浮雕可以综合雕塑与绘画的技术优势,保持手法上的多样性和多样化。二维空间中的透视缩减,陪衬主体形象的背景刻画或虚拟,使砂岩浮雕的塑造语言比之其它雕塑尤其是圆雕,具有更强的叙事性同时也不失一般雕塑的表现性。
汉白玉浮雕
汉白玉浮雕是浮雕的一种。浮雕是雕塑与绘画结合的产物,用压缩的办法来处理对象,靠透视等因素来表现三维空间,并只供一面或两面观看。浮雕一般是附属在另一平面上的,因此在建筑上使用更多,用具器物上也经常可以看到。由于其压缩的特性,所占空间较小,所以适用于多种环境的装饰。近年来,它在城市美化环境中占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浮雕在内容、形式和材质上与圆雕一样丰富多彩。浮雕的材料有石头、木头、象牙和金属等。
紫砂陶浮雕
紫砂陶浮雕是把浮雕艺术,绘画,雕刻,陶艺等融合在一起的另外一种展现形式。紫砂陶浮雕从2500年前就有了,早期的紫砂陶浮雕一般是在日常的生活器具中体现。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艺术的追求。 紫砂陶从室内小巧细雅的博古茶桌上,一跃走向了宽阔而空旷的大型广场和高耸的大型建筑上,成为环境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将其实用的范围转变到一个新的领域,而且丰富了当代浮雕艺术的语言,为古老的紫砂艺术又找到了一条新路。由于材料自身的魅力和传统观念的更新推动了现代大型紫砂陶浮雕艺术形式的多样化,因而也就更加具有了时代感和区别于其它陶制艺术品的特色。在大型紫砂陶浮雕的创作过程中,制作工艺是非常重要的手段,由于观念更新,原有的技术无法满足具体的需求,特别是怎样才能够让每一块几十斤重、十多厘米厚的单体紫砂砖在熊熊烈火的燃烧下不变形、不炸裂而且色彩饱满、外形又完好无损地烧制成功。这是一系列非常复杂的工艺制作和雕刻艺术创作相结合的问题。 紫砂陶浮雕应用现代艺术语言进行雕刻创作,无需再翻制模具,完全保留了雕塑家原汁原味的雕刻技法和表现风格,充分展示着雕塑家在创作过程中面对材料和内容时所碰撞出的灵感与火花以及表达的思想、释放的情绪和抒发的感情等。紫砂陶浮雕在经过火的洗礼和高温的熔炼后,显示出了古老、粗犷、浓重、豪放的力与美,透着直率与灵气,耐人寻味
黑陶浮雕
陶器的出现,使人类懂得了煮食,是人类社会走向文明的里程碑,中国在新石器时代初期便有了陶器的产生,陶的产生一开始就与艺术同步,黑陶的出现,进一步完善了制陶技术和窑变方法,高浮雕黑陶精品正是龙山文化的代表,令举世瞩目。高浮雕双龙戏珠瓶-----龙,是中国文化之中**神圣**吉祥的象征,作品通过高浮雕的表现手法使两条巨龙活灵活现,在祥云之中玩耍一火球的和谐情景。
高浮雕透雕梅瓶-----梅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具有坚韧不拔、不屈不挠、奋勇当先、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作者通过高浮雕和透雕的方法把她在作品上表现出来,体现了迎雪吐艳、凌寒飘香、铁骨冰心的崇高品质。该作品在1998年全国新产品博览会上获得了银奖,被国家科委选送到世界各国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