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店开业的“媒体余温”还未消退,又一个外埠店马不停蹄的签约。
当居然之家、红星美凯龙拓店的步子越来越快,人们似乎也开始对以“扩张”为主题的卖场新闻感到乏味。
7月6日,在居然之家进驻郑州,与郑州中南置业商都6号正式签署协议期间,随着笔者对居然之家总裁汪林朋,以及众多厂商的采访愈加深入之后,也决定以另外一种视角来解读家居行业的这两大流通巨头。
不同的模式
在经营模式上,居然之家与红星美凯龙采取了截然不同的策略。
在居然之家签约进驻郑州的厂商座谈会上,居然之家总裁汪林朋再一次强调了居然之家今后将一心一意专注做连锁商业模式。目前,居然之家在北京四家店外,现营业的外埠10家分店中,除2006年9月在唐山首次尝试加盟外,其他9家均为直营连锁。
据了解,居然之家之所以如此坚定选择单一的商业连锁模式,主要是居然之家高层认为,专注更容易形成核心竞争力,在管理上更容易把控,沃尔玛、家乐福的商业模式成功就是很好的借鉴案例。此外,在汪林朋看来,目前居然之家的商业连锁模式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并未完善,所以专注于单纯的商业连锁模式是最好的选择。现在居然之家近内没有上市计划,也不缺钱,所以并不急于短时间内店面的激增,“按部就班”是更好的选择。
与居然之家不同,红星美凯龙则在以自建商场的核心模式之外,还在近两年大力发展加盟、品牌输出、托管等不同手段的扩张模式。
据笔者观察,红星之所以采取多元的扩张模式,一方面是由于自建物业的模式周期过长,会压制扩张速度。据红星美凯龙华北、东北区总经理沈耀俊透露,目前红星全国店面数有41家,年底要开到60家。可以想象,靠单纯的自建商场模式很难达到这个速度。
另一方面,随着美国华平基金15亿人民币的注入,加之红星美凯龙高层透露的上市计划,快速做大盘面似乎也成为红星美凯龙的首要任务,这也影响红星要采取多元的开店策略。而红星美凯龙之所以敢爆发式的开店,其背后也是对经过多年形成的经营模式、人力资源优势的自信。
相同的策略
虽然居然之家与红星美凯龙采取了不同的扩张模式,但在扩张方式上却采用了极其相似的策略——厂商战略联盟。据了解,居然之家与红星美凯龙与厂商之间都签有战略联盟协议。就是说,对于重点品牌,居然、红星开到哪里厂商就必须跟到哪里。
近期,居然之家在外埠开店的同时,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修改《战略联盟协议》。据居然之家运营总监张志良介绍,修订后的居然之家《战略联盟协议》将在每个品类中选择5-10家具备覆盖全国营销网络和连锁实力的中高档品牌,总量控制50—60家紧密型战略联盟合作伙伴,跟随居然之家全国连锁的扩张步伐。有别与以前的《战略联盟协议》,新协议中对于核心联盟商户在摊位位置选择、面积选择、租金等各方面提供各种优惠。
在汪林朋看来,修改《战略联盟协议》,选择核心品牌厂商,有利于明确居然之家中高档的品牌定位,也有利于联盟伙伴与居然之家的捆绑更为紧密。在郑州的厂商座谈会上,汪林朋更是放出豪言:“商户跟着居然之家赚不到钱就找我汪林朋”。
对此,北京市场协会家居分会秘书长刘晨认为,在全国市场一盘棋的情况下,全国性的强势流通渠道对于厂商来说有着更强的吸引力,更为紧密的《战略联盟协议》有利于打破地方保护对全国性卖场扩张的“封杀”。此外,品牌商场跟随全国性卖场扩张,可以实现销售终端的全国布局,好处不言而喻。
更大的想象空间
当红星美凯龙上市后,其市值将要比国美和苏宁大的多,红星美凯龙华北、东北区总经理沈耀俊笑谈家居市场巨大的想象空间。
无限的市场空间,红星、居然南北两大巨头的扩店“大比拼”,业内和媒体喜欢拿家电连锁巨头苏宁和国美来比较。但汪林朋并不认为二者有更多的可比性。在汪林朋看来,未来家居流通行业会诞生几家主导市场型的流通霸主,但不会形成类似于苏宁、国美一样的“双寡头”,家居行业的市场太大,难以形成真正的“垄断”。另外,家居的流通渠道卖场与家电卖场的经营模式,以及与厂商的合作模式都没有太多的可比性。
虽然并不认同拿家居与家电相类比,但汪林朋显然对家居市场庞大空间有着巨大的“野心”。据悉,居然之家已经启动层次更为广泛的家居经营模式——尚屋家居生活馆,将全方面涉足床上用品、餐厨、软装配饰等家居生活品。此外,汪林朋还透露,下一步还将开设部分品牌家电区域,纵深经营内容。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居然之家、红星美凯龙经营层面的不断延伸,家居市场有着不可限制的延伸经营空间,商业前景不可估量。【相关阅读:居然、红星开店大比拼 家居卖场全国扩张成主旋律】
后记:不是新闻的新闻
与其说笔者的这篇文章是一篇新闻,倒不如说更像是一篇新闻随笔,带有过多的解读和评论性质。
笔者亲历了大多数居然之家扩张的重大事件,也对居然、红星这两大家居流通巨头做过一定的研究,此前曾撰写过多篇深度报道。但随着,居然、红星的扩张成为一种常态,以扩张角度的新闻选点显然失去了魅力,于是笔者尝试从其他视角进行新闻选点。
由于个人水平和阅历有限,文中可能有不成熟的个人观点,但正所谓“抛砖引玉”,笔者希望以一种新的视角引出更为深度的话题,让新闻也可以生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