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化学行业作为国家的支柱产业之一,在国民经济中起着重要作用,直接关系到人们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等问题。我国化工、化学行业的发展速度很快,这既得益于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加强,也受惠于跨国公司的大力支持。30年来,跨国公司不断强化对中国化工、化学行业的投资。与此同时,新技术和研发能力也正在加快向中国转移
从历史的角度出发,现代化工、化学产业开始于英国工业革命,而当时的中国正笼罩在强大的封建制度阴霾下,不但未能发展包括化工、化学行业在内的现代工业,连原有的传统原始工业萌芽都被破坏殆尽。
中国的洋务运动开风气之先,一些带有“洋”字的生活品开始出现,如“洋火”、“洋皂”等等,但中国的化工、化学产业发展缓慢,本世纪前期,中国化工、化学行业初具发展势头,随即被日军侵华打断,此后又陷入3年内战。新中国成立后,计划经济下的化工、化学行业无论是横向或纵向比较均有较大进步。但与国际上比较差距还是相当大,许多重要指标性产品总量上不但较发达国家低,与周边国家和地区也难以相比。例如,作为新时期化工标志性产品乙烯,其产量相当长时期比韩国低,甚至比台湾地区还低。
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中国引进交流这一举措促进了化工、化学的发展。生产初步建立了包括公有、私用、外资、合资在内的具有市场取向的化工生产体系,活力竞争力增强,能耗产出效率等有所改善,产能扩充快,到2003年,中国化工、化学市场总量达9702亿元,接近国内GDP总量的10%,成为中国第一大产业,并且其销售利润率在2004年10月达到高点。2007年1-8月份,化工、化学产品制造业累计利润总额实现1016.13亿元,同比增长52.27%。
中国正在成为全球最大的化学品市场,有着巨大的增长潜力,扩大与全球及本地客户在中国的合作就显得至关重要,巨大的经济效应驱使国外行业巨头不得不关注中国这块广阔的市场,纷纷在华投资,抢占商机。
在生产火药起家的杜邦202年发展历史中,中国是不得不提的。1863年与当时的满清王朝完成第一笔在华业务的杜邦公司于1985年重开北京办事处,开始了新时期的回归之旅。他们从一些合资的项目开始,最终在深圳和上海的浦东建立了基地,目前杜邦在中国拥有39家独资及合资企业,产品和服务涉及化工、农业、食品与营养、电子、纺织、汽车等多个行业。杜邦在华投资已经超过7亿美元。
德国的巴斯夫公司与中国的商贸往来历史悠久,超越一个世纪。远在1885年,成立了只有20年的巴斯夫已经向中国推销著名的纺织染料品红,使中国成为巴斯夫品红在德国以外最重要的市场。1982年,巴斯夫已在香港成立巴斯夫中国有限公司,负责统筹中国的销售业务活动。为加强中国业务的运作,巴斯夫于1996年在北京成立控股公司巴斯夫(中国)有限公司。时至今日,巴斯夫产品系列非常广泛,从塑料、化学纤维中间体、肥料、工业用化学品、精细化学品和纺织及皮革化学品应有尽有。2007年,公司在大中华区员工人数超过6000名,拥有23个巴斯夫全资子公司和10个巴斯夫合资公司。在大中华区的销售额约为44亿欧元。据估计,到2010年,其亚洲销售额和利润将占20%,其中50%将来自中国。
陶氏化学于20世纪30年代就已经在中国大陆开展业务。伴随着改革开放于1979年在广州设立第一个在华业务办事处的陶氏化学公司,在经历了30年的中国之旅后,目前已经在张家港、宁波、中山、南岗和青衣等地设立了10多家生产工厂和合资企业。时至今日,陶氏已在上海设立大中华地区总部,并在大中华地区设有5个业务中心及10个生产基地,员工约2200人。2006年陶氏在大中华地区的销售额达27亿美元。大中华地区已成为陶氏的第三大市场,仅次于美国和德国。
自80年代初期,阿克苏诺贝尔开始在中国广泛开展业务。最初,公司设立了阿克苏诺贝尔中国有限公司,通过其设在北京、上海、青岛、重庆和广州的5个代表处进口产品。阿克苏诺贝尔中国有限公司充当着公司各业务部门和中国业务的桥梁和服务机构。如今,阿克苏诺贝尔已经在中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在中国已经拥有20个投资企业,包括合资公司和全资子公司。
此外还有三菱化学、住友化学等更多的跨国化工、化学企业纷纷在中国安家落户。一个值得一提的现象是,跨国化工、化学公司正积极在中国设立研发机构。据商务部外资司介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跨国公司海外研发的首选地,有高达61.8%的跨国公司将中国作为其2005年至2009年海外研发地点的首选。
纵观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化工、化学行业的发展,成绩是可喜的。根据石化行业协会统计的数据,2007年,整个化工、化学行业1-5月份共计实现销售收入10456亿元,同比增长32.72%。1-5月份实现利润总额627亿元,同比增长75.42%。1-5月份平均销售利润率6.00%,远高于去年同期4.54%的水平。
新形势下,改革开放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应当看到,前期大发展主要是经济体制积蓄下的动力大释放,但是也给资源环境保护方面带来了不小的冲击,进而影响到了可持续发展的进行。众所周知,与化学、化工行业相伴而生的问题也不少,有的还相当突出,如环境污染、资源紧张、效率低下、民族品牌处于劣势、自主开发能力下降、许多重要领域已被国外垄断……
实施“走出去”战略是中国化工、化学产业走向成熟的一种必然选择,在保护体制下建立起来的中国化工、化学行业如何面对这一难题,如何在总量高速发展的基础上努力变强,值得化工化学行业深思。
巴斯夫
巴斯夫是全球领先的化工公司。公司的产品范围包括从原油和天然气、化学品、塑料、特性化学品、农用产品到精细化学品。通过提供高价值产品和智能解决方案,巴斯夫在应对全球面临的问题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如气候保护、能源效率、营养以及交通运输与移动通讯领域等。2007年,巴斯夫全球员工超过95000名,销售额近580亿欧元。
巴斯夫与大中华市场的渊源可以追溯到1885年,从那时起巴斯夫就是中国的忠实合作伙伴。它是中国化工领域最大的外国投资商之一,2007年,公司在大中华区员工人数超过6000名,拥有23个巴斯夫全资子公司和10个巴斯夫合资公司。在大中华区的销售额约为44亿欧元。2001-2005年间,巴斯夫在大中华区进行了约20亿欧元的投资,其中主要投资项目包括:扬子石化-巴斯夫有限责任公司和上海巴斯夫聚氨酯有限公司及上海联恒异氰酸酯有限公司。
巴斯夫不仅严格遵循中国的环境法规,规定废气排放物、水排放物以及固体废物的各项限度,而且还清楚确定了监控系统。巴斯夫每年从各个生产基地收集各种排放物的资料并发布责任关怀报告。这些资料用来作为不断改进的基础,巴斯夫的每个生产基地都承诺年度环保目标并予以执行。
杜邦
成立于1802年的杜邦公司是一家致力于利用科学创造可持续的解决方案,让全球各地的人们生活得更美好、更安全和更健康的企业。杜邦公司的业务遍及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广泛的创新产品和服务涉及粉末涂料、农业、营养、电子、通讯、安全与保护、家居与建筑、交通和服装等众多领域。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杜邦公司积极参与促进中国的经济发展。目前,杜邦在中国已经拥有3家分公司、21家独资/合资企业,总投资超过7亿美元,拥有约3500名员工,有10多种技术转让应用于国内的18个研究机构与生产设施。在支持中国工业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通过引进和推广杜邦的高新科技和优质生活产品,促进中国的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杜邦视环保为己任,在经营活动中推行“企业环保哲学”,积极支持环保运动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参与环保政策的讨论与制订。同时,杜邦认识到,自身的飞跃离不开与市场环境的良性互动,因而力求对每一个有业务往来的市场和社区做出贡献,“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热心公益事业,回报社会。
陶氏化学
陶氏化学是一家多元的化学公司,运用科学、技术以及“人元素”的力量不断改进推动人类进步的基本要素。2007年销售额达540亿美元。陶氏为全球160个国家和地区的客户提供种类繁多的产品及服务,并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贯穿于化学和创新,使客户能为各消费市场提供更加优质的产品,包括纯水、食品、药品、油漆、包装以及个人护理产品、建筑、家居和汽车等众多领域。
早在30年代,陶氏已通过代理商开展在大中华地区的业务往来。陶氏香港及台湾办事处分别在1957年和1968年成立。1979年,随着中国实行改革开放、陶氏在广州正式设立在华的第一个业务办事处。时至今日,陶氏在大中华地区的北京、上海、广州、台湾和香港设有5个办事处。陶氏化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于1998年成立,负责管理陶氏在华所有投资项目。2004年8月,上海正式成为陶氏大中华区总部。
通过多年的经贸合作,陶氏化学与区内客户、分销商以及各级政府及相关单位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在中国和全球市场,陶氏化学的目标是掌握客户业务需求、紧贴市场变化及提供全面的解决方案。陶氏化学深信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并致力保护环境及为社会作出贡献。自2000年开始,陶氏化学连年被道琼斯全球可持续发展指数评为全球化工界中的“可持续发展领导者”。
阿克苏诺贝尔
阿克苏诺贝尔总部位于荷兰阿姆斯特丹,是全球首屈一指的工业企业。该公司生产及供应一系列产品,包括油漆、涂料和专业化学品。2007年备考收入为144亿欧元。作为全球最大的油漆和涂料企业,阿克苏诺贝尔也是专业化学品的主要生产商,为世界各地的工业提供高品质的添加剂产品,与大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自20世纪80年代初,阿克苏诺贝尔便开始在中国广泛开展业务,目前该公司在中国拥有约6000名员工和25个生产基地,分别位于北京、天津、上海、苏州、廊坊、宁波、东莞、深圳、嘉善、广州和泰兴等地。近期,阿克苏诺贝尔又宣布投资2.5亿欧元在宁波增建两家化工厂,预计将分别于2009年和2010年相继投产。2007年阿克苏诺贝尔中国的销售收入为10.31亿美元。2007年阿克苏诺贝尔首席执行官魏思瀚宣布了中国业务发展的最新战略性发展目标:到2012年,来自中国市场的年收入将达到20亿美元。
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阿克苏诺贝尔也不忘成为一名优秀的企业公民。阿克苏诺贝尔积极与红十字会合作,推出了2006至2008年艾滋病预防、关爱和能力建设项目。同时为了对中国的教育事业作出贡献,还成立了阿克苏诺贝尔教育基金会,并在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资助建设了一所可以容纳400名学生和25名教师的春蕾小学。
三菱化学
三菱化学集团由三菱化学株式会社、三菱化学控股株式会社、三菱制药株式会社以及3个公司的下属企业组成。
三菱化学集团自1950年成立至今已有57年的历史,以石油化学、功能产品、卫生保健领域为支柱,已发展成为拥有下属企业371家,其中113家在世界17个国家开展业务的跨国企业。销售额达26000亿日元,是日本排名第1位、世界排名第5位的综合型化学企业。
三菱化学集团1963年开始对中国出口肥料,1972年在中国香港设立法人,主要以产品加工为中心开展中国的业务。1978年,开始向中国出口农药;1984年,开始从中国进口煤炭;2003年,三菱化学株式会社上海代表处成立;2005年,宁波三菱化学有限公司成立;2006年,三菱化学(中国)商贸有限公司成立。
如今,三菱化学集团已将业务扩展到聚丙烯共混物、医药品等广阔的领域。2006年三菱化学在中国市场的销售总额约为1000亿日元,其中在中国生产的产品约为750亿日元,另外250亿日元的销售额来源于国外进口产品在中国市场上的销售。
住友化学
住友化学(上海)有限公司是日本住友化学株式会社在上海的全资子公司。公司于1997年12月在上海外高桥保税区正式注册。经营范围包括国际贸易、中转贸易、贸易咨询;与拥有进出口权的区外公司进行直接贸易;通过与国内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签订贸易代理合同可与非保税企业从事贸易业务;保税区企业间贸易及贸易代理;区内商业性简单加工及商品展示等。
目前,住友化学主要经营的产品为农药原料和制剂的进口销售业务、饲料添加剂的进口销售业务以及一般化工产品的进出口业务,并在上海地区设有保税仓库,既大大地便利了用户,缩短了交货时间,同时也满足了用户小批量订货的需求。2000年后随着公司业务的发展,经外高桥保税区管委会和工商行政管理局的批准,公司还在浦东新区设立了办事机构。
住友化学除农药、饲料添加剂和化工品部门外,还设有家用杀虫剂、卫生防疫药部门,从2004年起该部门除为国内用户提供技术服务和进行技术普及外,也正式开展了进口销售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