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建材,为建材工业结构调整、节能减排保驾护航
建材机械行业应紧跟建材工业的发展,为把建材工业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提供装备保障。对于传统建材产业应重点开发绿色节能和环保的设备,如:降低粉尘排放、特别是废气中有害气体的处理装备;利用建材工业处理建筑垃圾、矿山尾矿以及电力、冶金、煤炭、化工、钢铁等行业固体废弃物、生活垃圾等装备。同时要积极关注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对装备的需要,如:玻璃深加工装备领域,加强自主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围绕建材工业的需要,调整企业产品结构,关注国际发展趋势,为建材工业发展提供**的装备。
跨越建材,实现企业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
建材机械行业在继续为建材工业提供重大技术装备的同时,也应开辟具有建材装备特征、跨领域发展的产品:如水泥用的立式辊磨机在矿渣、冶金、矿产品等领域的应用;陶瓷压机延伸到耐火材料、压制成型等领域;余热发电技术装备在水泥、玻璃、墙材等行业的应用等。延伸产业链,拓展服务领域,实现产品和服务多元化。
加快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目前世界机械制造业特征是以机械制造业为载体,向以服务业为中心的后工业化社会和知识经济方向发展。服务型制造是制造与服务相融合的新的产业形态,向客户提供的不仅仅是产品,还包括依托产品的服务或整体解决方案。建材机械企业未来的发展模式也应放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发展,加快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是建材机械行业实现转型升级、提高整体效益和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积极推进行业结构调整
提高建材机械行业的创新能力,实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突破研发、设计、品牌培育、技术服务、专业化分工等制约行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环节。以生产性服务业为突破口来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增强现代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渗透力。推进企业间的兼并重组,强化企业规模化的研发、生产能力,提高产业集中度。培育和壮大一批具有总体设计、成套能力和系统服务功能的大型装备集团,促成一大批专业分工明确、业务特色突出、配套制造能力强的中小型企业发展壮大,鼓励支持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开展产业链分工合作,提高行业协作配套水平。
发展高端建材机械装备
加快万吨级水泥装备等大型化建材成套技术装备、高效节能绿色环保建材技术装备、高性能建材机械**基础件等高端建材技术装备的研发和产业化,加快建材工业新兴产业领域装备的研发和产业化投入,重点加快60项建材机械产品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积极推广48项建材机械先进适用产品和技术。
构建行业科技创新体系
以建材行业的需求和科技进步为引导,完善创新体制,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产业链,推动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培育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产品和核心技术,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加快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的研发和应用。加强创新资源的整合共享,发挥国家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等科研基地的引领和辐射作用,培育行业持续创新能力。
提高制造工艺水平
继续加强建材机械企业的技术改造,促进建材机械企业的工艺技术进步,提高机床的数控化率;推广精密铸造、精密冲压等精密成型工艺,提高精密加工技术水平;推进适合行业特点和管理要求的制造业信息化管理软件和先进设计软件的应用,提高企业运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提升产品可靠性
加大建材机械产品可靠性工作的推动力度,提高行业、企业对可靠性的认识,企业决策层应予以高度重视,推动从产品设计、制造、外协、外购、装配、安装调试和售后服务等全方位的可靠性提升;在政府主管部门的指导与支持下,协会积极组织制定主要产品的可靠性评价技术规范文件,开展可靠性培训和经验交流,推动第三方的可靠性认证。
加快“两化”融合
利用信息技术等新技术改造提升建材机械产业,将信息技术融入到研发、设计、生产、流通、管理等环节,提高部分高端建材机械的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强化行业管理和协调
加强行业自律,提倡求精求专,推进品牌、名牌战略,克服盲目低价竞争,形成科学健康的发展环境;加强行业内的协调沟通,为行业提供优质服务;加大对企业的监督检查力度,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提倡适当专业分工,按产业链构建战略合作,支持和提倡企业重组、兼并、联合,提高行业整体竞争力。
全方位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努力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培育国际化企业,鼓励到境外办企业。及时分析行业出口形势,实行出口市场多元化。不断改进出口产品及服务质量,克服恶性竞争,注意满足国际市场需求,树立国际品牌形象,巩固国际市场份额。完善出口退税政策,不断调整出口产品结构。
重视行业科技人才培养
人才是**资源,是自主创新的源泉,完善科技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的各项政策,加大科技带头人的培养力度,鼓励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加强行业职业技术培训,加大对科技人才培养的资金投入,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设立人才培养专项基金,加强对科技应用人才的培养,提高全行业的技术创新、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