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正建材网资讯

中小照明企业产品销量为何不高?

来源:九正建材网 发布日期:2014-06-19 09:11:21 查看次数:
【九正建材网】 据九正建材网了解,,LED企业走内销比外销还是困难得多。其原因一部分还是由于LED价格相对普通节能灯昂贵得多,在一些后发城市或农村,还是不被人们广泛接受。伴随着国家淘汰白炽灯的计划,LED未来巨大的市场将会在农村和落后边远地区出现。

LED封装领域,企业竞争与布局、**新技术研发趋势、市场价格走势等几个方面将是整个LED灯笼行业值得重点关注的方向。COB光源生产成本相对较低,散热功能明显,并且具有高封装密度和高出光密度的特性,易于进行个性化设计,是未来封装发展的主导方向之一。

受欧美经济低迷的影响,国内LED企业的外销订单呈现急剧下滑之势,在这个严峻时刻,国内LED企业纷纷将目光投向国内市场,寻求一条“出口转内销”的救赎之路。各大LED企业随即把重点慢慢地转向内销市场,不管是国际大牌,还是国内大腕,或者是以前扬言只做外销的中小企业,无不跃跃欲试,誓要在内销市场上闯出一番天地。但是面对纷乱复杂的国内LED市场,这些企业都是一头雾水,不知如何才能有效地切入国内市场。常州市LED协会会长顾文俊向记者道出了其中的缘由。

中小照明企业产品销量为何不高?

近两年来,国内LED封装产业在资本市场的助力下,产能将进一步释放,竞争压力加剧,**先被末位淘汰的是一批技术、市场能力偏弱的中小封装厂。

目前国内有1200-1500家封装企业,年销售额在1亿元以上的**阵营有40多家,销售额在1000万元至1亿元之间的第二阵营企业不到400家,占比30%左右,大部分企业的销售额还不到1000万元。这与台湾八大封装上市公司平均10亿元的销售额相去甚远。

缺乏产品特色

无论是产品品质还是营销能力,国内许多LED企业目前都无法匹敌诸如飞利浦、欧司朗之类的国际品牌。与它们在国内市场相竞争,必然要讲究竞争策略。顾文俊指出,于国内企业而言,打造个性、特色的LED产品被认为是个很好的突破口。“这就好比人们去饭店吃饭,都喜欢点一些特色菜式。”顾文俊说道。这就要求国内LED企业在产品特色方面要多下功夫,增加创新元素,增强产品的竞争力。

受国际品牌的狙击

“国外LED市场的市场竞争体系比较完备,你的产品只要在质量上有优势,就会有比较好的销路。而国内市场相对不成熟,产品的竞争力关键来自于企业的低价、公关能力及人脉关系。”顾文俊指出,这种行业“潜规则”现象扭曲了LED企业的竞争力,导致生产企业对产品品质的关注度不高,进一步限制了国内LED行业的良性发展。另外,与国际大品牌出色的营销能力相比,国内LED企业存在系统营销上不强和人脉资源缺乏的弱点,使得国内LED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非常弱势。

消费者购买欲不足

据九正建材网了解,,LED企业走内销比外销还是困难得多。其原因一部分还是由于LED价格相对普通节能灯昂贵得多,在一些后发城市或农村,还是不被人们广泛接受。伴随着国家淘汰白炽灯的计划,LED未来巨大的市场将会在农村和落后边远地区出现。另一方面,国内人们对LED节能灯具的认识还不够全面,看LED灯只看功率和价格,对相关参数不了解,造成他们对LED产品的兴趣度不高。所以加强人们对LED灯具好处的认识是必要的,这个需要政府下一番功夫。此外,供应商过度削价竞争导致产品品质下降,降低了消费者购买LED照明产品的信心。

国内价格定位难问题

与国外市场高质高价的销售模式不同,国内的LED市场走的是“同质化,拼价格”的道路。由于国内LED产品鱼龙混珠,价格体系被劣质厂商搅得一塌糊涂,导致市场整体利润空间低下。与外销市场丰厚的利润相比,内销市场就是“价格战”的阵地,这对出口转内销的LED企业在营销思路上造成较大的冲击,让这些企业非常不适应。如何准确地对自己产品做出定价,才能避免陷入“定价过高没人要,定价太低划不来”的处境?这个问题深深困扰着众多出口转内销的LED企业。

许多业内人士称,2013年是LED灯笼照明产业重新洗牌的一年。这对后起的中国来说,一切都显得尤为关键。正如官勇所盼望的那样:“LED照明,技术上尚处于百家争鸣的春秋时期,市场却已进入群雄争霸的战国格局。我们要通过合纵、连横,在世界上推出几个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强企。”

而白春礼则想得更远:“中科院将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根据国家统一部署,在更多领域以产业化需求为牵引,明晰定位,凝练目标,建立和完善多种类型的产业协同创新机制,产出更多优秀成果,服务国家,造福人民。”   【关注微信公众号“九正灯具网”;关注有礼,扫码送百万商机!】九正灯具网QQ群:106481030

发表评论

关于九正 会员服务 广告服务 访客留言 企业邮箱 网站地图 建材专栏 地区专栏 产品归档 产品地图 服务条款
九正建材网 版权所有©2000-2024      九正建材网全国免费服务热线:400 6464 001 传真:028-83370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