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段时间的试点和酝酿,住建部日前发文要求各地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推进实施绿色建筑行动,符合相应条件的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省会城市市辖区范围内的保障性住房,今年起至少要达到绿色建筑一星级标准。这意味着我国保障性住房领域的“绿化”行动正式开始,保障性住房也正式步入绿色建筑“星级”行列。
保障性住房渐入“绿化”正轨
2005年,原建设部与科技部联合发布《绿色建筑技术导则》;2006年6月1日,《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开始实施,这是我国**部对绿色建筑进行综合性评价的国家标准,该标准提出了绿色建筑“四节一环保”概念,并将我国的绿色建筑由低到高划分为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三个等级;此后不久,《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和《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相继发布,我国绿色建筑评价工作随之启动。
经过几年的摸索和实践,截至2012年底,全国已累计评出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742个,总建筑面积达到7581万平方米。其中,包括保障性住房在内的住宅建筑项目达391个,建筑面积为5206万平方米。
保障性住房步入绿色建筑“星级”行列
根据国家政策安排,“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建设3600万套保障性住房。从我国目前的住房需求增速看,保障性住房今后将担当住宅市场的主力。
2013 年1月1日,国务院《绿色建筑行动方案》明确要求自2014年起,政府投资建筑、保障性住房和大型公共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并提出财政资金奖励、税收优惠政策、土地使用优惠政策及改进和完善对绿色建筑的金融服务等一系列激励政策。保障性住房建设驶入绿色轨道,有了时间表和路线图。
有了国家政策的积极引导,贵州、湖南、河南、宁夏等省份一年来陆续开始试点,加上此前已经出台地方政策、推动保障性住房“绿化”进程的江苏、上海、深圳等地,绿色建筑开始在全国的保障性住房建设中生根发芽。
绿色建筑不等于高投入
由于建设成本受限和理念滞后,我国保障性住房的绿色建筑发展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
“保障性住房项目在实践绿色建筑方面不应盲目追求高星级,而应通过利用无成本设计技术+低成本气候适应性绿色技术+适当的亮点技术,构建绿色保障性住房技术实施路线。”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设计师杨颖认为。在她看来,保障性住房虽然更多的是强调保障性,住户也更关注“居者有其屋”,但这并不意味着绿色建筑的着眼点就只局限于商品房。
那么,较低的投入能否达到绿色建筑的建设标准呢?在研究了LEED标准下旧金山广场公寓、圣何塞济旭家庭公寓、纽约维亚沃德综合体这三个美国保障性住房绿色建筑案例之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师、建筑学博士姚栋发现,尽管中美国情存在巨大差异,但是美国在保障性住房建设方面的绿色经验仍可以给我们一定启示。
“这三座以集合住宅形式出现的保障性住房完全可以应用诸如光伏电板、呼吸窗这样的高科技生态建筑技术,但是使它们成为绿色建筑的绝不仅是这些高科技,而是对可持续材料的选择、对水资源的充分利用,乃至对朝向和通风等低技术的应用等,这些都可以帮助一座普通的住宅建筑完成到绿色建筑的蜕变。”
事实上,中国人顺应自然建设绿色建筑的历史比外国要久远得多。陕西延安的窑洞冬暖夏凉,造价也很低,是典型的绿色建筑;新疆“阿以旺”民居已有两千多年历史,这种老百姓就地取材建成的地方特色建筑,一方面可以提高住宅的自然采光效率,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热压促进自然通风。
资金扶持不可或缺
尽管不必投入过多资金和技术,但开发商在建造绿色建筑的同时,会不可避免地增加成本。“绿色建筑在生命周期中的节能环保技术特征决定了其在现阶段的成本一定高于普通建筑,而这一点,对中国和美国来说,都是在保障性住房中推广绿色建筑的**大障碍。值得一提的是,美国的保障性住房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政府的资金支持。”姚栋说。
其实,在中国,绿色建筑也享有财政补贴。保障性住房达到一定星级,同样可以领取定额补助。自《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和《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出台后,绿色建筑一夜间变成了各地政府和企业眼中的“香饽饽”。业内人士指出,有些地方给的是双重补贴,除国家补贴外,地方政府可能还会再给一份补贴,这对开发商刺激非常大。
杨颖做过一份上海地区保障性住房绿色实践的研究报告:上海市浦东新区某公租房项目采用了绿色生态技术,经市场询价计算出其每平方米增加成本32元。但在获得绿色建筑二星级设计标识之后,该项目获得的补贴完全可以平衡初期投入的增量成本。
“由推广实施绿色建筑所带来的增量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将是项目开发商和广大住户的可持续收益。”杨颖说。记者 赵 申
九正建材网认为,随着保障性住房步入绿色建筑“星级”行列,也将为绿色建材提供世大的市场需求,建材企业也应抓住这一政策机遇,进军保障房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