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东莞的企业跑到深圳去做建筑垃圾资源化,而东莞在这块却还是空白呢?这跟政府对建筑垃圾资源化支持力度有很大关系。我建议,政府应该加大对建筑垃圾资源化的支持力度,除了提倡使用这种变废为宝的再生建材外,更重要的是,要指定建筑商对建筑垃圾集中堆放,这样也好让环保企业对他们集中处理。不要一边到处倾倒建筑垃圾,一边缺少建筑垃圾做原料来进行再生建材的生产。”——— 东莞市土木建筑学会副秘书长郑金伙
几百方建筑垃圾倾倒东江引发人们对建筑垃圾处理的关注。南都记者采访发现,东莞民间8年前已开始建筑垃圾处理,却因无定点堆放而逐渐迁往深圳。而莞深两地的处理场都具有将建筑垃圾处理成建筑材料的能力。
记者采访获悉,目前东莞**的建筑垃圾处理场在樟木头,成立于2005年,由樟木头人黄国祥创立,早在8年前就开始将建筑垃圾资源化。
“今年基本上没什么建筑垃圾原料,他们嫌运过来麻烦,倒掉**方便。”处理场相关负责人伍建林介绍,因为没有部门监管,就地填埋、随意倾倒是东莞建筑垃圾常见的处理方式。没有行政手法强制人们将建筑垃圾集中运送堆放,东莞处理场的原料来源日渐无法保障。处理场开始逐渐将设备和人手转移到深圳龙岗 ———那里有10万平米的处理场地,还有政府提供的低地价。而**关键的是,那里的建筑垃圾不得随意倾倒,必须送到指定处理场。
而南都记者的走访也证实了伍建林的说法。深圳处理场的建筑垃圾在10万平米的处理场堆积成山;而面积仅数千平米的东莞处理场内的建筑垃圾只有一小堆。伍建林说,深圳处理场每年处理150万吨建筑垃圾,而这正是东莞一年需要处理的建筑垃圾量。“总有一天,我还是会打回东莞”,采访中黄国祥这样说,他始终没有放弃东莞处理场。
五彩砖 垃圾制
建筑垃圾如何变废为宝?南都记者走访莞深两地的建筑垃圾处理场,发现经处理后,建筑垃圾可制成砖、砂、墙体三大类建材。
深圳处理场工作人员陈晓娥指着垃圾山旁的分类处理区告诉记者,木材、铁、塑料、玻璃等杂物要筛选出来,只有废砖块、砖渣、废泥、废水泥块和土块等才能由铲车铲进入料口。
在入料口旁,一个由四五台破碎机和两条传送带搭建的工作车间在紧张进行破碎工作。一般原料会进行两次破碎,**次破碎处理后,工人会在传送带上通过手和磁铁,再筛选一遍杂物,然后破碎成更小的骨料由传送带运送到骨料场。破碎后的建筑垃圾成为不同直径的骨粒,大小不同用途不一,有的可以用来制透水砖,有的可以用来制路面砖。南都记者在分装骨粒的仓库,看到有0-5、5-10、10-30厘米等规格的骨粒。
第二次破碎过程中,遇到含泥量多的骨粒时,还要增加一道工序———水洗。“如果骨粒里含有水泥,质量和纯度就变低了,不利于后面用来制砂和制砖。”陈晓娥指着两条不同的生产线说,其中一条是水破线,一条是钢破线。前者对含泥量多的骨料进行水洗,同时进行二次破碎;后者对含泥量少的进行二次破碎。整个破碎和水洗过程由控制室的人进行机器控制。
陈晓娥介绍,建筑垃圾分解重组后制成的再生砂,可以作为部分替代品,掺在河砂和海砂里使用。制砂其实是对骨粒更精细的一次破碎。记者在制砂线看到,经过精细的破碎后,出口堆放的砂堆细如河砂,车间内粉尘飞舞,它们的直径已达到0-4厘米以内。“再生砂的价格比一般的砂便宜一半左右。”伍建林说,在不影响建设工程质量前提下,可通过配比降低成本增强环保。
经处理的骨粒、砂、水泥再经配比后,直接放入入料口,压模机一压,出来就是一块块完整的方砖了。记者看到,依次从传送带上运出的砖块,先经过工人的检验和补充工序,用铲子铲平,或是用上色刷补色。**后,砖块通过传送带堆放到木块板上,再由叉车运走。这些砖多用于公园、人行道等市政工程的地面砖,既安全又环保。伍建林说,樟木头和东莞的一些公园门口的红色路面砖,就是用这种再生砖砌的。
经过筛选、粉碎成多种再生骨料,之后添加水泥、粉煤灰、水等辅料后进行混凝土搅拌,之后放进制墙机器通过螺旋机挤压,根据里面的模具变成墙板。再经过一天的干燥放置,板块硬化后由切割机进行切割成型。“这种墙一般是用在KTV包间、饭店包间等,用来隔音隔热的。”伍建林说,这种墙其实是一种预制件,可直接运回室内进行安装。但由于东莞的建筑原料少,该生产线处于暂停状态。记者在处理场看到,已经制好的再生墙体厚度有90cm、120cm、 140cm三种规格。
它山之石
深圳8家受纳场收建筑垃圾
深圳余泥渣土年产量达5000万方以上,其中可再生利用的建筑垃圾年产量约1000万吨。按照1万吨建筑垃圾需占2.5亩地,深圳每年产生的建筑垃圾至少占地2500亩,垃圾围城之势渐成。目前这些建筑垃圾由8家余泥渣土受纳场收纳,其中3家受纳场向社会开放,分别是坪地新坑受纳场、龙岗同乐受纳场和大鹏长荣石场受纳场。作者:龚萍 欧冬丽 梁清 冼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