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日,在中德国际合作“开发区能效和产业共生”项目中,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经开区)率先在全国**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能效网络小组,以促进其生态园区建设。同时,该区作为天府新区重要组成部分,也为天府新区生态建设起到积极作用。
据介绍,中德国际合作“开发区能效和产业共生”项目是中德合作“能源政策和能源效率”打捆项目(以下简称“EPEE打捆项目”)中的一个子项目,而“EPEE打捆项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政府间开展的合作项目。中方项目负责机构为国家能源局,德方项目负责机构为受德国经济合作和发展部(BMZ)委托的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
此次成都经开区作为中国开发区协会在全国开发区的**试点区域,试点实施能效和产业共生项目,旨在探索建立和完善提高能效、促进产业共生和推动低碳及循环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而该区能效网络小组的成立,将帮助小组成员企业将在专家的指导下,提高能效,降低排放,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从而实现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
成都经开区统筹发展局副局长胡洪刚告诉记者,管委会作为组织者,由GIZ委托的德国Arqum有限公司将派出专家,对四川电力节能服务有限公司人员进行培训,以达到具备对企业能效诊断的能力,例如找到企业在那些领域有节电空间等,以促进企业改进。而这都将为各企业免费提供服务。
胡洪刚表示,“如今生态环境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作为**经济开发区,通过在此试点,将在全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据了解,全球**能效网络小组于1987年在瑞士苏黎世诞生,随着不断发展,这已成为欧洲企业提高能效的又一有效手段。自2011年4月中国常州成立全国**网络小组后,目前,中国已成立网络小组428个,参与企业4000多家,推动社会节约电量6.65亿千瓦时,推动社会节约电力18.53万千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