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忧
2011年下半年开始,光伏产业面临**大的危机是产能过剩,而产能过剩的罪魁祸首,与企业大肆扩张,政府盲目支持息息相关。光伏兴盛之时带来的效益,让地方政府看到了光伏造富的机会与美好的前景,各地开始纷纷仿效上马光伏产业。江苏、河北、浙江、河南、安徽等多地政府都力推光伏,全国建立了几十个光伏产业园,在政府的推动下,一些地方的老牌企业像浪莎袜业、康师傅等转型光伏制造。自尚德成功在美交所上市之后,又掀起一番上市潮,随后赛维、阿特斯、天合光能也纷纷上市,整个行业一片热浪滚滚。
数据显示,2011年全球光伏总安装量为27GW,而国内已经量产、再加上在建的光伏产能却达到了50GW,产能过剩由此造成。低价进口的产品冲击,使得中国多晶硅产业利润急剧下滑,库存积压严重。据统计80%的企业已经停产,技术团队和工人流失,投资超过10亿元人民币的一家浙江企业已经进入破产清算程序,全行业面临严重生存危机。
相比之下,“国内光伏电站建设已有过度开发的苗头。目前大量电站建成未运营,就像盖了房却没人住。对于整个产业来说,**终可能会引发严重的资金链危机。”某业内人士爆料。如今的电力公司已经逐渐减少从卖方手上收购电站,而是转向自己投资建设,基金公司等也因电站稍显缓慢的回报率而变得越来越谨慎。
随着越来越多的制造业企业纷纷参与其中,销售电站的价格逐渐下降, BT模式的利润率也在快速下滑。一旦电站卖不出去,制造商们不仅面临着资金占用的压力,其自身运营电站还可能面临亏损的风险。来自中银国际证券的预算显示,当电站销售价格下降到9元/瓦时,BT模式的净利润率只有0.6%,电站运营7年才能达到盈亏平衡,企业资金无法快速回笼,可能面临资金链断裂风险。
“2012年年中爆出的尚德太阳能在意大利电站项目中的反担保骗局,暴露了制造商在光伏电站开发中的金融游戏,可能是整个光伏电站开发‘资金链危机’的冰山一角,对于目前国内电站开发热潮应该有所警示。”上述集成商透露。
据悉,尚德电力利用其控股的GSF基金撬动银行的贷款,在意大利投资建设光伏电站,一方面以销售自家光伏设备,同时通过转售电站或运营电站获利。而整个链条的顺利运行,依赖于GSF投资的电站能够顺利卖出,或者正常运营并迅速并网发电,获得来自相关国家和地区的补贴。但是,由于未能顺利并网发电运营电站以及虚假反担保,**终引发了尚德的资金链危机。
另一方面在光伏制造商的抢食之下,一向作为电站开发主角的系统集成商(包括专业电站开发商和EPC/安装商)的利益受到严重挤压。原来依靠在电站开发中销售组件的差价而赚取的利润,如今也被制造商的直销而剥夺:而华能、大唐等国企与电力公司的背景关系,在协调电网的能力上显然也比集成商更具有优势:集成商的盈利空间逐渐被蚕食。
除了价格战、质量问题,电站开发盈利的**大问题——光伏并网、并网电价、补贴等政策风险仍然存在。尽管国家相关部门**近频频发布利好消息,但是,关于光伏发电的电价、收购比例和收购年限以及中国光伏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的形成这些根本问题未得到落实,企业就无法对自己的投资做出有效预估,更谈不上项目盈利。来自公开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光伏安装容量将达到4.8吉瓦,而截至11月,国家电网公布的数据显示,并入电网的总装机容量只有约330兆瓦,光伏电站并网的压力依然重重。
孟宪淦认为,尽管光伏电站从长远来看市场前景巨大,但眼下却难解光伏组建件产业之困。与此同时,政府应该加强调控,防止光伏电站市场的无序发展。如果组件制造商都转向光伏电站,这一领域必然会重蹈组件市场的覆辙。
进军光伏电站主要是为了消化工厂的部分库存,但是发展太快,光伏企业很可能库存问题没解决,又给自己设置了新的资金地雷。而光伏企业在产品方面各自竞争优势不大,在终端电站开发上还处于探索阶段,没有专业的经验,目前发展趋势令人堪忧。
企业千万不要陷入怪圈,避免走出一个“深渊”,在掉进另一个“陷阱”里,企业在消化上游产能的同时,需要冷静、审视已有的危机,科学化地做企业战略调整,否则可能将面临新一轮“中国光伏电站过剩”的更大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