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式光伏发电的春天?
除了利用市场倒逼机制,“消化”产能的另一路径是开拓下游市场。上述会议指出,要着力推进分布式光伏发电,鼓励单位、社区和家庭安装、使用光伏发电系统,有序推进光伏电站建设。
所谓分布式光伏发电意指以自发自用为主的小规模发电模式。在德国,光伏发电在电力使用中的占比为4%,其中,分布式发电的光伏装机容量占50%以上,许多居民的屋顶都安装了光伏发电装置,并将剩余的电量出售给电网公司。
而在国内,上海电力学院太阳能研究所所长赵春江是家庭光伏发电**人。2006年,他在自家屋顶建造了3千瓦的光伏发电系统,此后,还开起了“太阳能超市”,推广家庭光伏发电。
但不久后,超市关闭,而原因在于家庭光伏发电的成本太高,例如,赵春江的家庭电厂当时的造价为15万,即,1000瓦5万元。目前,尽管硬件成本已大幅下降,但仍在1000瓦1万元的水平。
“以东部地区为例,光伏发电目前的成本大约为每度7毛,而工商业电价在每度1块钱以上,所以,单位电厂、社区电厂具备平价上网的条件,而居民电价现在为平均5毛/度,这与光伏发电成本之间还有40%的缺口,故而,这就需要政府的财政补贴。”韩启明说。
事实上,上述国务院常务会议已原则性地指出,将根据资源条件制定光伏电站分区域上网**电价,对分布式光伏发电实行按照电量补贴的政策,并按照成本变化合理调减上网电价和补贴标准。目前,补贴细则尚未出台,而多位受访的业内人士对时代周报坦言,他们对补贴的幅度及周期十分关注。
“如果标准定得较低,市场积极性很难调动,而若太高,大家一哄而上,对于财政而言,又是一大负担。”韩启明认为,如果政府财政能够拿出100亿―200亿资金,这项政策便可以得到有效推行。
“一直以来,金太阳项目享受了不小的财政补助,而今,只要将这部分资金转用于分布式发电即可。不过,金太阳项目的背后牵扯着利益相关方,这加大了政策转向的难度。”韩启明说。
据时代周报了解,目前,光伏组件企业的毛利润普遍在10%以下,而光伏电站建造及运营环节则有10%―30%的盈利空间。同时,新政已明确提出将光伏发电的增值税从17%改为8.5%,这意味着光伏电站项目的投资收益率将有一定幅度的提高。
此般引导之下,各地是否将迎来电站项目的集中上马?“所谓的产能过剩主要是指光伏设备,而终端市场上,光伏发电的发展空间很大,在没有大规模补贴的情况下,若企业愿意参与,这是一件好事。”林伯强说。
而孟宪淦认为,目前应**研究市场容量的问题,毕竟这与政府补贴直接相关。如果过度拓宽市场,那么,过去的补贴拖欠问题未来还会发生。
光伏企业国有化?
光伏新政中,让市场颇为兴奋的另一点是其中有关“减少政府干预、禁止地方保护”的表述。
“设备环节之所以产能过剩,比较大的问题就在于以往地方政府、国有银行的过度支持。”林伯强认为,未来产业整合的过程中,类似的问题可能还会发生,进而导致光伏企业国有化。
“行业洗牌时,损失**大的可能是地方政府,因为,一旦当地的大型企业甚至大批企业倒闭,他们的前期投入、国有银行的贷款以及当地的就业都会遭受影响。故而,当地政府很可能成为这些企业的接盘者。”
“比较理想的情形是在政府的协助之下,其他民营企业接手,但国有化的局面很可能出现。所以,整合一开始,地方政府就必须思考退出机制,如何把企业交出去。”林伯强说。
孟宪淦近来曾在江苏、浙江等地考察,他告诉时代周报,一些地方政府至今仍在积极发展光伏产业,国有化的情况确实存在。
“市场机制是决定企业能否生存的关键因素,还是举每公斤80美元的多晶硅的例子,如果地方一定要支持这样的企业,愿意不断输血,这是他们的事,但我敢说,80多美元的多晶硅肯定卖不出去,这样的政府也无法向社会交代。”孟宪淦说。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对时代周报指出,这一轮洗牌砍掉的将主要是二三线中小企业,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国有化的动力不足。
而按照林伯强的预期,此轮新政落实到位后,较为理想的局面将是,目前产能中的60%得以保全,40%淘汰。“今后,我们不可能完全依赖国内市场,但**好是国内六成、国外四成。”
而韩启明认为,光伏新政救市的效果与后续出台的细则关系密切。“如果明年上半年,分布式发电的细则很快落实到位,政府愿意拿出100亿―200亿资金进行补贴,那么,相当一部分企业会考虑在东部和中部地区进行电站投资,而这带来的光伏市场增量相当可观,光伏制造环节产能过剩的问题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得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