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产业掀起整并风潮,工研院绿能所所长童迁祥认为,任何产业产能过剩,都难避免整并情形发生。他认为,台湾产业在中游的生产制造很有竞争力,需朝制造业服务化发展,往下游找出海口;若政府能出手协助,明年就可看到厂商有新出路。
供给过剩是**大问题
太阳能电池产业近期掀起整并风潮,例如引起市场瞩目的新日光(3576)、旺能(3599)合并案。童迁祥表示,今年估全球太阳能需求量仅30GW,供给却高达60GW,供过于求达一倍之多,这跟任何产业一样,只要出现产能过剩,总难避免整并的自然现象发生,关键是厂商面对供给过剩,如何取得有利的竞争地位。
童迁祥指出,台湾专精在中游太阳能电池生产制造,竞争力没有问题,下、上游则有待加强。目前上游原料因较晚起步,经济规模还不够;下游出海口更弱,没太阳能电厂支撑,系统、模组到国外接单容易被掐住脖子,销售出路受阻。
政府产业政策没做好
他疾呼,台湾太阳能产业很需要改变经济模式,朝制造业服务化发展;制造业服务化就是往下游找出海口,投资下游或跟下游合资。比起欧美或中国,童迁祥不讳言,台湾在政策配套措施没有做得很好,像中国透过政策大力扶植,人海战术快又猛,可以在国际市场攻城掠地拚价格。
他认为,政府**要协助厂商是在金融面,台湾业者若在国外投资太阳能电厂需要很多资金,但电厂设在国外,银行无法取得国外电厂做为贷款抵押担保品,在高风险的考量下,银行自然不愿放款,业者也无法取得资金。
政府国发基金日前已提供一百亿元融资供厂商贷款,以利厂商赴海外投资电厂;政府有一笔20亿元资金,将供业者申请做为贷款担保用。童迁祥认为,有了担保,这样银行会较有贷款意愿,业者取得资金,可望往下游投资发展,以取得生产产品销售出海口,希望明年能看到成效,太阳能产能可找到新出路。
美国对中国太阳能产品课徵反倾销税、反补贴税,童迁祥指出,值「双反」之际,台湾应把握时机出击,往下游出海口发展,以取得有利的国际竞争地位。
唯有创新才有机会
他也建议产业界重视创新,唯有透过创新提升技术与降低成本,才是长久之道,政府种种补助只是商业化之前的临门一脚。童迁祥指出,能源是大尺度问题,不像其他产品可透过消费带动价值,能源也是硬碰硬的课题,降低成本需要靠努力创新。
全球不景气,政府透过推动阳光屋顶百万座计划,期望带动太阳能的内需发展;因台电保证收购电力,在有利可图的诱因下,不少太阳能相关厂商纷在各地申请设置屋顶发电厂,再卖给台电。
但毕竟这块赚的不能抵过本业亏损,但童迁祥认为,这有助业者透过内需市场练兵,日后往国外投资电厂,才有能力营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