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光伏行业集体遭遇严冬,与外部的恶劣环境相关,但是同国内一窝蜂上马项目也不无关系。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国内企业的过度竞争是导致目前光伏产业困境的又一重要因素。
“光伏产业曾经很暴利,可以说,只要沾‘硅’就赚钱。当时各路资本一拥而上,很多企业不成规模更无技术可言,导致重复投资无序竞争。”这些年在这个行业的所见所闻,让江苏科利佳鑫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郑建平颇有感触。
短期看来,外部环境难有改变,国内光伏产能严重过剩更为糟糕。我国光伏产业产能、产量均居世界**,但90%以上产品销往国外,缺乏**核心的晶硅提炼技术,诸多设备和生产技术也来自欧洲。
光伏的产业链大致可分为上游(硅料、硅片)、中游(太阳能电磁片、电池组件)和下游(光伏电站应用系统)三个部分。其中,工业硅料的生产属于产业链中能耗**高、污染严重、利润较小的一环,主要集中在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工业硅料的提纯等技术密集型区段,长期一直由美、德、日等发达国家垄断,是产业链中毛利**高的部分。
基于对行业的深刻分析和清醒的认识,包括我市企业在内的国内许多光伏企业,正苦练内功,不断加大创新力度,提高技术水平,向创新要效益,向管理要效益,在寒冬中谋求突围。
市发改委主任郭玉生认为,目前的危机形势将倒逼光伏行业加速洗牌和整合,通过大浪淘沙,真正具备技术、品牌和产能实力的光伏企业才能生存下来。
位于射阳县盘湾镇的江苏万宇电能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光伏组件生产和电站安装。
“公司今年投资2000多万购进一批研发设备,在原来实验室基础上建立了研发中心,主要以新材料、新工艺、实用新型产品为研发方向。”11月16日,公司副总经理王明国向记者介绍了相关情况。
作为企业新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万宇电能科技有限公司研发中心总经理于振瑞深感肩头沉甸甸的责任。他说:“未来几年对很多光伏企业而言是生死攸关的考验期,能不能扛过去,拼的是创新,是竞争力。”9月底,万宇电能推出研发的新产品——便携式独立系统,客户反响很好。这是该公司瞄准国内民用市场潜力,加紧研发相关产品,抢夺先机的一个创新举措。
光伏产品价格一降再降,对企业生存是极大的挑战。位于阜宁经济开发区的江苏科利佳鑫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去年4月投产。“没有赶上好时候。”公司董事郑建平说:“你看,单晶棒一吨曾卖到75万,现在只有10多万。”
但是科利佳鑫自投产以来一直保持满负荷生产,奥秘何在?郑建平一语破的:不断通过技术创新来降低成本。公司目前有50多台单晶炉,一台炉子一个月的电费从原来的5万多降到3万多,产量却从10根单晶棒提高到12—13根。
优胜劣汰,“剩者”为王。谈及这个话题,郑建平言语淡定:“只要这个行业在,总是有生意做的。我们企业就是要每时每刻把创新放在心上,向技术改造和管理细节要效益,成本往下降,质量往上升。”
在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光电产业园,开发区党工委委员、光电产业园管理办主任周翔一边带领记者参观复旦大学盐城光电研究中心、迪嘉先进光伏材料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一边介绍说:“我们正全力打造高端研发平台,逐步建立起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企业也在加强技术创新,不断提高自身的‘抗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