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天气转暖,家装市场开始升温,与此同时,一些关于装修的投诉也多起来。近日,本报家居版就接到许多读者和业主关于装修方面的投诉和咨询电话。问题主要集中在购买装修材料如何能更安全、在装修中如何监督工人施工、装修效果和承诺严重不符如何处理等等方面。装修旺季即将来临,业主该如何规避装修陷阱,本报请专家针对典型的装修欺诈案例,为您支支防骗高招。
陷阱类型一:都是材料惹的祸
A.报价低 用的都是假冒伪劣产品
典型案例:家住长春市四马路的刘先生表示,他家是今年年初进行的装修,之前找了几家家装公司,可他们的报价都太高,后来总算找到了一家总体报价较低的装修公司,就签订了合同。后来才发现,很多预算项目是装修方单方面的,他根本就不知道。而且报价单上的材料与实际使用的严重不符,很多基础材料都用的是伪劣产品,有股刺鼻的味道。和他们理论,他们说用好材料可以,但是要加很多钱。
专家支招:北京洲际建筑装饰设计工程有限责任公司长春公司沈纪铭总经理介绍,有些不正规的装修公司采用套餐报价等方法蒙骗消费者,看似科学,实际含糊,工程造价变相增高了。作为业主,首先要与装修公司的相关人员核实所报项目的真实情况,防止虚报谎报,弄清自己所需要的材料、施工程序以及服务项目。对弄不清楚的材料可到建材超市去咨询了解,最好让装修公司估算出各种装修材料的用量,规定余亏比例。施工图上要标明详细的施工做法和材料品名、等级等作为合同附件,仔细检查报价单所列项目的名称、数量、单价和总价。
B.偷换主材 高价变卖
典型案例:家住长春市岳阳街的张昆亮表示,他在装修过程中发现,品牌装修材料在装修过程中被装修工人偷偷调了包,用的都是次品,他自己买的主材被高价卖了出去,发现时已经装修过半,找施工工人理论,工人死活不承认。张先生说,为了环保安全,他的装修主材都是自己亲自挑选的知名品牌,但在装修上,为了节省开支却找了马路工人,没想到材料被工人调了包。
专家支招:沈纪铭介绍,业主装修时应选择具有合法营业执照、具备装饰装修资质证书、固定办公经营场所和固定设计施工队伍、信誉有保证的装修企业;验收工程质量最好请有关质量监督检测部门,逐一核对、查找问题,防患于未然。
陷阱类型二:利用装修合同做套
典型案例:黄女士的装修合同所列出的装修项目非常全,主材用什么、价格多少等都非常细致,但还是出现了价格和材料纠纷。黄女士表示,当时签订合同时不是很了解上面的一些专业术语,很草率地就签约了,结果自己吃了很多亏。
专家支招:北京龙发装饰集团长春公司周曦总经理介绍,业主首先要选择由国家有关部门统一制定的合同文书,在签订合同前应充分了解装修工程合同的内容,如工程概况、质量要求、工程价款支付等。如果对约定的责任、义务尚不清楚,建议当场签订补充协议,阐明双方的权利、职责及对违约方的惩罚或解决方式等条款。最重要的是,对签订的合同要通过市场管理部门鉴定是否合法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