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7年中国钢材行情高位运行
2007年,中国宏观经济继续提速,国内外需求均呈现旺盛增长格局,由此拉动了国内钢铁产能的大量释放。尽管如此,由于出口过多,完全消化了同期新增产量,加之生产经营成本的提高,推动市场价格进一步上涨。
(一)经济指标热度不减,国内消费需求旺盛
2007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热度不减。预计全年GDP比上年增长11%,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以上,工业生产(工业增加值现价)增长25%以上,均保持高位运行态势。
从一些消耗钢材的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情况来看,预计2007年全国汽车、内燃机、机车、钢质船舶、家用电器等,全年产量增速多在20%左右,处于历史较高水平。
受其影响,2007年中国钢材的国内消费继续旺盛增长。据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测算,1—9月份累计,国内耗钢(材)产品消费指数,比去年同期增长21.8%。预计全年消费指数比上年增长20%左右。
2007年1—9月钢材消费指数
类别
|
单位
|
同比±%
|
城镇固定资产投资
|
亿元
|
26.4
|
汽车
|
万辆
|
23.6
|
船舶
|
万总吨
|
28.6
|
万台
|
18.9
|
|
内燃机
|
万千瓦
|
30.3
|
万辆
|
17.7
|
|
交流机
|
万千瓦
|
23.1
|
机床
|
万台
|
12.9
|
万台
|
17.7
|
|
万台
|
23.1
|
|
总计
|
|
21.8
|
根据相关数据测算,2007年全口径钢材需求量(含生产中的重复计算和出口)将不少于5亿吨,亦比上年增长20%以上,继续旺盛增长。
(二)抑制措施力度不足,钢材出口势头强劲
根据市场供求平衡关系分析,中国钢材市场需求总量由国内需求和出口需求两大部分组成。 虽然从2006年以来国家连续6次调整钢材出口关税,实施了一系列的抑制措施,但由于效应滞后,以及前几次抑制力度不足,未能扭转全年钢材过量出口局面。据海关统计,今年前10个月钢材和钢坯出口已经达到5989万吨。即使今后2个月钢材和钢坯出口量大幅度减少,全年出口量还是会超过6200万吨,同比增长3成以上,折合粗钢7000万吨左右,表明中国仍然是世界头号钢铁出口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