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伴随着贸易顺差与CPI屡屡过限的红灯,中国经济拐点渐现,被迫走上了一条脱胎换骨的新经济道路。这条路的坐标参数将从“数量型”彻底转变为“质量型”。
出口退税,建材企业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公元前4世纪,西西里岛上最富庶的城邦莫过于叙拉古,而国王的宠臣莫过于达摩克利斯(Damocles)。由于达摩克利斯对王者为所欲为的生活艳羡不已,老大便对他进行了“换位思考”的教育。当达摩克利斯风光无限地坐在王位上时,不经意间发现,
天花板上,一根马鬃倒悬着一把寒光闪闪的利剑,直指自己的头顶。国王对魂不附体的他说:“这把利剑就是王者每分钟面临着危险的象征,而你看到的荣耀不过是表象。”
这个故事听在中国建材出口企业的耳朵里,不用说,一定知道这把高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指的就是出口退税调整。当然,这次“威胁”的不只是企业,而是已无力持续发展的重化工业。在明眼人看来,关税税率像面
镜子,每次调整都照出了经济运行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也反射出国民经济下阶段的引导。而近年来税率被反复调整的出口商品,它们的问题不只是贸易问题,更反映出过度发展的深层问题。
按国际惯例,出口退税是将出口货物在国内各个环节已缴纳的间接税退还给企业。如果某个企业不能及时足额获得间接税退税款,它只有两种选择:一是将剩余税款加进出厂价,这样它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将处于价格劣势的地位,减少其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二是保持零税率价格出口,减少本来就有限的利润水平,这将使该企业缺乏未来发展的动力。无论哪种选择,都将使企业面临竞争力下降的局面。大唐窦皐曾经在《述书赋下》中留下了“君子弃瑕以拔才,壮士断腕以全质”的名句。今天中国如此大规模大范围地调整乃至取消两高一资产品的出口退税,正是有其情非得已“壮士断腕”的苦衷。
从某个角度来看,建材产品的出口受限,不单是由建材行业的基本面所决定的,要看所有两高一资产业遭到的反倾销给国家外贸带来的压力,还要看中国贸易顺差给本币升值带来的压力,当然,更要看中国重化工业给中国经济增长带来的压力,以及它们给整个生态环境能源供应带来的压力。我们应该认识到,与一些新兴行业相比,它们从根本上来说是不可循环和不可持续发展的,因而在世界范围内,被一些发达国家作为夕阳工业转移到不发达国家;在国家范围内,被一些发达地区作为鸡肋转移到另一些不发达地区(当前,这一转移在我国正愈演愈烈)。
所有两高一资产业的发展,既要服从于中国经济的增长方式,也要服务于世界经济从复苏到衰退的大环境。从中美贸易谈判和中欧经贸谈判的角度来看,它不但是一个经济问题,有时甚至成为一个政治问题。这样说起来,建材出口退税的降低、取消乃至最终加征关税(请特别注意“加征”这两个字,如果弄不清国家不支持两高一资产品出口的基本态度,误以为可以通过提价或转嫁成本的方式继续维持出口增长,这就是接下来企业要面对的“迎风一刀斩”了),与身先士卒横遭不幸的钢铁工业一样,都只是时间长短的小问题,根本没有悬念。站在一定的历史高度来看,如果想明白了这一点就会发现,在房地产业百分百将受到抑制,相关重化工业的投资热势必降温,内需消费在社会保障的制约下无法大幅拉动的现状下,做强企业比做大企业更保险,追求产品的质量比数量的发展更长远。
出口:树欲静而风不止
具体到一季度长势迅猛的建材出口,让我们来看一组数字:
建筑卫生
陶瓷出口金额5.15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2.9%。其中,卫生陶瓷出口1179万件,价值7.49亿美元,出口金额比去年同期增长23.6%;陶瓷砖出口1.1亿平方米,价值3.66亿美元,出口金额比去年同期增长37.1%。
建筑和技术
玻璃出口金额5.1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8.3%。其中,
平板玻璃出口7365万平方米,价值出口金额1.76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9.1%;
钢化玻璃出口6418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62.8%;
夹层玻璃出口金额8665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2.0%。
玻璃纤维及制品出口27.58万吨,价值3.68亿美元,出口金额比去年同期增长44.9%。
建筑用石出口229万吨,价值6.28亿美元,出口金额比去年同期增长16%。
水泥制品出口55万吨,价值9218万美元,出口金额比去年同期增长 63.9%。
…………
对此,不知道作为一个企业领导和地方领导怎么看,但在我眼里,对一个外汇储备过高、外贸顺差过大的国家而言,“出口创汇”早已不是一个“褒义词”,何况两高一资产品出口的过快增长,除了带给国内的环境与能源、原材料压力,更是给中国外贸惹来了反倾销及本币升值等不可回避的大麻烦。
比如今年一季度出口美国的中国钢管数量增长了21%,占美国同期进口总量的比重超过60%。为此,美国6家钢管生产商连同美国钢铁工人联合会要求政府对来自中国的焊管、镀锌管分别征收高达81.67%~88%和70.89%~76.02%的关税(反倾销和反补贴税叠加)。
让您说,这样无序的出口增长难道还称得上是“喜讯”吗?在虚拟经济中,像杭萧钢构这样的个股翻几番是很常见的事;但在实体经济中,特别是对一个相对成熟的产业而言,过快的出口增长、生产增长包括利润增长,从中长期来看,有时反而会对自身带来巨大的戕害。
不久前,中国证券报的一则报道透露:一场前所未有的出口退税调整风暴正在形成。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大范围调整出口产品退税政策的方案,包括水泥在内的部分建材商品出口退税率都面临调整。其实,早在6月初,一份调整范围及力度远超以往的“出口退税调整大名单”就在相关行业广泛流传。在这份大名单里被大幅度降低退税的建材产品中,水泥产品将全面取消现行11%的出口退税率。据说,方案迟迟没出台,一方面是在征求业内意见过程中遭到讨价还价,另一方则是为了根本不给有关企业“突击出口”的机会。
如今,苏文茂相声中说的那只靴子终于扔下来了,经国务院批准,6月18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发改委、商务部、海关总署发布了《关于调低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规定自7月1日起,包括水泥在内的553项“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全部取消,部分石料、陶瓷、玻璃及其制品出口退税率则下调至5%。
退税:一石激起千层浪
在连续3年陶瓷出口增幅超过25%和今年1至4月瓷砖出口增长36.1 %的广东,特别是在作为中国建卫陶瓷大本营的佛山,相关消息引起了不小反响,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佛山办事处主任蓝卫兵说:“之前行业已有预测,因此,大部分企业早有心理准备。从国家对陶瓷行业政策来看,出口退税还会下调直至取消已是大势所趋。”
当地不少陶企以出口退税作为利润的主要来源,出口退税再下调3个百分点,意味着无利可图甚至亏损,放弃不赚钱的旧品种,开发卖价高的新产品,已成为他们的惟一出路。对靠规模效益打“价格战”的企业来说,前路渺茫;但对做品牌搞创新来提升附加值的企业来说,优胜劣汰的路却是越走越宽。
一些大企业把出口退税下调的成本转移到价格上,可能3到6个月就消化了,但产品结构的真正调整,可能需要两三年的时间。佛山蒙娜丽莎陶瓷负责出口的总经理叶晓东说,“这个行业必须在研发、产品的质量上下工夫。而在销售上,必须以品牌做支撑,以网络作为最终的拉动力,形成最终的利润率。”在他眼里,3年的洗牌,会洗出近10家有一定国际地位的出口大企业。
包括东鹏、雅士高夫等多家企业已有意在国外建立自己的展厅和营销中心。“这些举动一定程度上受反倾销等国际贸易壁垒以及出口退税下调的促动,我认为,这是一个前奏,将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将网络铺向国外。”蓝卫兵说,“出口退税取消之日,将是中国陶瓷在国际上做大做强之始。”
无独有偶,中国石材行业协会会长邹传胜也表达了同样庄重自强的姿态,“退税取消虽然加剧了企业成长的烦恼,但却是全行业不可回避的现实。这次退税政策调整,有利于刺激石材行业的升级,调整商品结构,走深度加工、高附加值之路,这才是企业真正作大规模的必由之路。”
中国水泥协会秘书长孔祥忠近日表示:取消水泥出口退税,短期而言,受影响的企业主要包括海螺水泥、华新水泥、山水水泥等国内企业和日本太平洋、韩国大宇、台湾嘉新水泥等外资企业。但长期来看,此举将加速水泥产业结构调整,并在一定程度上鼓励国内企业在国外建厂建线。
当然,长远归长远,眼前归眼前。据了解,目前普通水泥的出口离岸价约35~40美元/吨,尽管国际市场价格较高,如美国市场的水泥零售价在90~110美元/吨,但考虑到约40美元/吨的海运费及经销商的利润空间,想通过提价来完全消化不利影响是不可能的。有鉴于此,海螺水泥董事郭景彬表示,由于海运费较高,水泥出口盈利并不大,公司将通过减少出口比例来应对。业内人士认为,一旦作为水泥、熟料出口相对集中的华东竞相采取类似对策的话,近3000万吨的外销一旦回流过急,供求基本平衡的华东区域市场势必形成较大忙乱。
而出口退税下调对内忧外困的玻纤企业,更可用“屋破偏遭连夜雨,船漏更遇顶头风”来形容。作为出口形势很好的全球第三大玻璃纤维生产商的巨石,高达61.5%的出口退税率下降比例,引起了集团上下高度紧张的关注。按巨石2006年度海外销售收入为11.31亿元计,出口退税税率从13%下降到5%,则意味着巨石集团将面临9048万元(11.31亿元×8%)的利益损失。按照当时中国玻纤对应巨石集团59%的股权计算,中国玻纤将对应5338万元的损失,合每股收益降低0.125元,相当于减少了39%的净利润。另据敏感性分析,人民币汇率升值2%,将影响中国玻纤4%的净利润;而占到产品成本15%的天然气每涨价10%,玻纤的毛利率就降低约1%,净利润相应降低5%左右。
调整:沉舟侧畔千帆过
迫使国家痛下“杀”手的出口退税调整,除了平衡贸易的需要,更出于通过宏观调控抑制经济过热的考量。作为地方与行业领导,一定要把眼光转移到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提高产业集中度上来。一向以来,国内行业小而散的局面,让发改委和国资委都很着急,虽然中国早已是产能上的大国,却至今仍然无法充当国际资源类产品价格的定价者。国家希望通过各种政策推动行业整合,扶持大型和超大型企业,加速整个行业的彻底洗牌,以争早日培育出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与话语权的产业巨头。
然而,一些胸无大志的企业在地方保护伞的遮蔽下,但凡日子还过得去,没有谁愿意被兼并,他们宁肯苟延残喘得过且过;而只要企业还能赚钱,地方政府是不可能让他人染指的,他们会千方百计地在电价、贷款、税收等方面给企业吃小灶。只有等到行业不景气,企业生产出现大幅亏损时,才会半主动半被动地考虑重组,而整个行业也才有望真正实现集中。这恐怕也是中国国情下一个不破不立的悖论。这一点,在钢铁行业近年来的残局中尤甚。
自然,调整出口退税并不意味着外向型经济能在一夜之间彻底转变,而淘汰那些以牺牲资源环境惨淡度日的落后企业,也依然要直面产能过剩与就业压力所带来的巨大负面影响。我们能否以调整出口退税政策为契机,举国上下达成“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抑制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共识,仍然极大地挑战着相关决策者和责任人的智慧。希望这艰难的第一步迈出后,能有更长远更有实效性的政策出台,以平衡当前的经济失衡,避免中国经济被永久钉死在全球产业链下游的噩运,实现中华民族在新世纪的真正复兴。
在中国经济拐点将现之际,做为覆盖全国建材行业制造业、工程业、流通业等各领域的最具代表性的大型社团组织——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将革命性地发挥其全行业各领域之间、地区之间、企业之间、企业与政府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反映企业诉求,规范企业行为,加强行业自律,维护市场竞争秩序,为建材行业的科技进步、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更好地服务于全国建设行业,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科学发展观,承担其应有的历史使命。
1999年4月,朱镕基总理到美国时,曾在华盛顿会见了江泽民的授业恩师顾毓琇,一番深谈后,顾老先生赠给了朱总理自己手书的条幅:“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诚者有信,仁者无敌”。今天,建材行业正在市场的风口浪尖中搏杀的船老大们正可以重温这几句古训。《后汉书》中有云: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咱们就一起“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原载《中国建材》杂志第七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