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回顾十六大以来中国宏观调控政策的足迹 探索中国经济发展之路未来的方向有着特别的意义。本轮宏观调控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实施的。调控的重点不是简单追求和保持"快"的增长速度,而是着力追求经济发展"好"的质量和"优"的结构。
前期成效:四大因素限制
钢材出口量大幅增长
海关总署有关负责人15日表示,随着国家在外贸领域的宏观调控措施成效进一步体现,9月份出口增幅和贸易顺差增幅均有所放慢,扩大势头趋缓。钢铁行业专家称,受出口退税政策、贸易摩擦、节能减排以及国内国际钢铁价差缩小等因素影响,我国钢材出口增幅总体呈现持续回落的趋势,但出口总量仍会继续增长。
新调控目标:节能减排、优化经济结构
十七大提出的本轮宏观调控目标更加丰富多元。无论是经济学的宏观调控理论,还是前两次宏观调控的实践,都把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而这一次宏观调控旗帜鲜明地把"节能减排"和"优化经济结构"作为与四大目标并重的宏观调控目标,这是我国从经济发展实际出发而提出的"新调控目标"。
新调控目标将产生的影响
单是节能减排,国家从年初便开始连续出台政策,以调整取消出口退税为手段,针对“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进行优化。“两高一资”类产品的出口价格往往远低于其真实的社会成本,负外部性很大。此次调整体现了出口退税政策的产业导向功能,反映了国家的产业政策意图,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使企业减少“两高一资”产品的出口。进而引导企业调整投资方向,避免盲目投资和产能过剩,实现产业结构的逐渐优化。同时也将促进相关行业的资源整合,有利于提升产业集中度。
优化经济结构,本轮宏观调控实施了"有保有压"的差别性调控策略,尽可能地避免了"一刀切"。为了优化经济结构和平衡地区经济发展,这一轮宏观调控采取了"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调控策略,对于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战略的短线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项目采取鼓励发展的政策;对于不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战略的长线产业和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项目采取限批或不予准入政策,进而保证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新调控政策解析:加强产品技术更新,提高企业竞争力
从以上国家政策来看,企业还是应该将重点放到提高产品档次结构上,单纯依靠政府的税收补贴是不行的。
钢管企业应适时转变发展思路,积极开发高附加值产品,通过技术进步、调整产品结构来增强其竞争力。这次调整对
石油套管仍保持13%的退税率,说明政府支持高附加值钢铁产品的出口。钢铁行业还应积极推进企业间联合,促进集团化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
应该说,此次国家政策的重大调整对钢管产业的发展是具有深远性意义,他要求钢管产业发展要从量变转为质变,由出口的数量增长转变为产品附加值的增长,实现高端、尖端产品占有国际市场的目标。不过,当前国内钢管企业大多数规模均为中小型,这些因为在资金、技术、人才、市场方面先天不足,要实现上述目标并非易事,因此 要实现这一目标,还得有一段相当长的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