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铺得下非要裁掉点,好好的
地板被他们切得支离
破碎,还让我白白多掏几百元钱。”昨天,消费者吴先生来到市消委会,投诉他家在地板装修中遇到的恼火事。经过一番调查后,市消委会人士发现了如今家装猫腻中的又一新招――恶意损耗。
吴先生说,铺设前,地板商承诺损耗率不超过3%,但在铺设过程中,他发现铺设得有些浪费,“三名工人各自工作,缺少协作,随意切割地板,有的地方明明铺得下,可非要裁掉点,有时剩下的小
木板拼拼可以用的,可非要去切整块的板。”铺装完成后,他仔细测算了一下,一算吓了一跳:总共铺装87.07平方米的地板,实际用了92.59平方米,损耗5.52平方米,损耗率达6.3%,其中有一间卧室10.887平方米,地板用料竟超过12平方米,损耗率高达11.2%。此外,还有许多块木板存在不同程度的长度短缺、部分厚度不一的情况。这样算下来,自己多花了几百元冤枉钱。
据业内人士介绍,在地板铺设中,由于每块地板的长度、宽度是相同的,但消费者购买的木板长度不可能与所要铺设的房间刚好匹配,所以一些地板就要切割,比如90厘米长的地板,如用了80厘米,剩下的10厘米就得拼到其他地方,如无法拼接,就不能用了,这就造成损耗。他透露说,按照行规,消费者铺完地板后,仍然完整的地板是可以退货的。但有些不法商家为了不让消费者退货,就会采用增加损耗的方式让消费者多花钱,比如故意多切割完整的板等。还有一种更隐蔽的手段是,一些地板本身就存在“短斤少两”情况,比如原本应该是90厘米长的板,但一些产品只有85厘米,消费者在购买时往往只计地板的数量,不会想到去测量每块地板的长和宽,这样实际使用的地板量就暗暗多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