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带来七大挑战
根据4日发布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我国应对气候变化面临着七大挑战,包括发展模式、能源结构、能源技术自主创新、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农业、水资源开发和保护等。
目前,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以煤为主要燃料的国家,在2005年全球一次能源消费构成中,煤炭仅占27.8%,而我国高达68.9%。与石油、
天然气燃料相比,单位热量燃煤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高出约36%和61%。
方案指出,由于调整能源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资源结构的制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面临着技术和资金上的障碍,以煤为主的能源资源和消费结构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将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在降低单位能源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方面面临更大困难。
此外,我国能源生产和利用技术落后是能源利用效率较低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较高的一个主要原因。先进技术的严重缺乏与落后工艺技术的大量存在,使我国能源利用效率比国际先进水平约低10个百分点,高耗能产品单位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出40%左右。
同时,我国森林资源总量不足,生态环境脆弱,干旱、荒漠化、水土流失、湿地退化等仍相当严重,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保护林地、湿地的任务加重,压力加大。
方案强调,我国是世界上农业气象灾害多发地区,人均耕地资源少、农业经济不发达、适应能力非常有限。如何在气候变化的情况下合理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确保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对我国农业领域提高气候变化适应能力和抵御气候灾害能力提出了长期的挑战。
方案认为,我国沿海地区极易遭受因海平面上升带来的各种海洋灾害威胁。未来我国沿海由于海平面上升引起的海岸侵蚀、海水入侵、土壤盐渍化、河口海水倒灌等问题,对沿海地区应对气候变化提出了挑战。
"十一五"期间应对气候变化总体目标
根据《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总体目标是,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取得明显成效,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不断增强,气候变化相关的科技与研究水平取得新的进展,公众的气候变化意识得到较大提高,气候变化领域的机构和体制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方案提出,到201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将比2005年降低20%左右,相应减缓二氧化碳排放,并力争使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总量(包括大水电)在一次能源供应结构中的比重提高到10%左右,煤层气抽采量达到100亿立方米。
此外,我国还将通过强化冶金、建材、化工等产业政策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控制工业生产过程的温室气体排放,到2010年,力争使工业生产过程的氧化亚氮排放稳定在2005年的水平。
方案提出,通过继续实施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资源保护、农田基本建设等政策措施和重点工程建设,到2010年,我国森林覆盖率要达到20%,力争实现森林吸收的二氧化碳数量比2005年增加约0.5亿吨。
出台一系列措施减缓温室气体排放
方案把能源生产和转换、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与节约能源、工业生产过程、农业、林业和城市废弃物等列为中国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重点领域。
根据方案,我国将强化能源供应行业的相关政策措施,在保护生态基础上有序开发水电,把发展水电作为促进中国能源结构向清洁低碳化方向发展的重要措施。预计到2010年,我国将因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5亿吨。
此外,我国将积极推进核电建设,预计2010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0.5亿吨。
我国将加快火力发电的技术进步,预计2010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1.1亿吨。
我国还将大力发展煤层气产业,推进生物质能源的发展,并积极扶持风能、
太阳能、
地热能、海洋能的开发和利用,预计2010年这三个方面的措施分别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2亿吨、0.3亿吨和0.6亿吨。
方案指出,我国将大力加强能源立法工作,加快能源体制改革,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机制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