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登陆

九正建材网

新闻资讯

订阅信息 您所在的位置:特别报道 > 劳务输出的悲哀
我有新闻发布文字大小 【

劳务输出的悲哀

发布日期:2007-05-30 查看次数:1549
作者:王东泽 最近,我有幸读到了一些有关家乡——陕西省汉中市劳务输出的报道。 何谓劳务输出?概括的讲,劳务输出是一条重要的就业门路。它最初是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开始兴起的,近几年已逐步延伸到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中。输出的流向和组织形式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呈现多样化的特征:一种方式是城镇间对口劳务协作,另一种是通过建立劳务派遣组织的形式,还有一种形式是向一产进军。这些情况说明,劳务输出不仅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出路,也是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的一条不可忽视的途径。 劳务输出是伴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而产生和日益发展壮大的。我国现有人口达13.6亿,其中9亿为农民。近年来,农民一直是我国劳务输出的主力军(有2亿人之多),其次为下岗职工。 汉中位于陕西省西南部,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生态示范建设试点市。全市辖一区(汉台)十县(南郑、城固、勉县、略阳、洋县、佛坪、宁强、西乡、留坝、镇巴),面积27,246平方公里,2005年户籍总人口达380多万(其中农业人口299.76万,几乎占总人口的80%)。据悉,2006年汉中市输出务工人员63.8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7%),其中有序化输出31万人,劳务输出创经济收入39.1亿元。 汉中北依秦岭,南屏巴山,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江发源于宁强县蟠冢山并横贯汉中东西,中部为汉江上游最大的盆地——汉中盆地(又称汉中平原)。汉中盆地西起勉县武侯镇(诸葛亮北伐基地),东至洋县龙亭镇(蔡伦封地),东西长约116公里,南北宽约5~25公里,海拔400米左右,由汉江及其支流冲积而成。汉中盆地面积1,000平方公里,是我国西部除关中平原(八百里秦川)和成都平原(面积6,200平方公里)之外第三大平原。 汉中地处被巍峨秦岭和苍莽巴山环绕的盆地,被长江两大支流——汉江与嘉陵江滋养的秀土,被誉为“地球上同纬度生态最好的地方”。汉中物产丰富、气候宜人、风光优美,和四川盆地(五千里天府)一样,古时曾有“天府之国”的美誉,人称“西北小江南”和“秦巴聚宝盆”,学者更将其称为“金盆”、“金瓯玉盆”。 汉中历史上在陕西省的经济位置,曾有一段辉煌的时期。据有关资料显示:1952年,汉中工农业总产值达到了3.24亿元,占全省15.7亿元的20.64%,仅次于省会西安,居全省第二。1992年,汉中的经济规模已逼近关中的咸阳、宝鸡,其经济运行质量和财政收入已跃居全省第二,仅次于西安。 但是,从上世纪90年代末,汉中的经济却一步步走向落后。随着政策上的倾斜,陕西省将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关中“一线两带”(即——以西安为中心,以陇海铁路陕西段和宝〈鸡〉潼〈关〉高速公路为轴线,着力打造经国家批准建设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带和国家关中星火产业带,以线串点、以点带面形成的以高新技术和先进技术为特点的产业经济体系),着重发展关中高科技带和陕北“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陕南的汉中,似乎渐渐被遗忘和被边缘化;汉中人口占全省的10%但固定资产投资总量仅占全省3.2%,经济发展缓慢、滞后。 2005年,汉中全市国民生产总值(GDP)为216.58亿元,人均GDP为5,771元,地方财政收入6.4亿元。2006年,汉中GDP为246.79亿元,地方财政收入7.69亿元。尽管GDP比上年增长10.8%,但在陕西省11地级市、区中,汉中经济发展指标仅名列第7位,位居西安、咸阳、宝鸡、延安、榆林、渭南之后,仅名列商洛、安康、铜川、杨凌之前。汉中——这个拥有2,300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的兵家必争之地和新中国“三线”建设时期的重点城市,享有“汉文化发祥地”、“汉族人的老家”的美誉之地正逐渐没落。 汉中今后该如何发展?汉中振兴之路又在何方?……所有这些直接关系到380多万老实、厚道、质朴、善良的汉中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问题,已越来越让汉中的有识之士和关心汉中发展的人们感到很揪心! 很多人都读过网上的一篇名贴——《何去何从话汉中》。该文章写的非常好,让读者热血沸腾、拍案叫绝!尽管该篇有一种会让汉中人感到惆怅和沮丧的氛围,但文中所反映的问题和形势等确实客观存在。 结合汉中周边城市,如宝鸡、咸阳、广元等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地招商引资的成功经验,我于2006年6月19日撰写了《走出去,请进来——为汉中经济发展献策》一文。在文中,我真诚期盼汉中各级政府能多“走出去”招商引资,将更多的企业和投资“请进来”。同时,为汉中外出打工者多创造便利,鼓励劳务输出等。 但事与愿违:前一种情形我们很难看得到,反而是——汉中劳务输出的规模正越来越大,人数越来越多。如上所述,2006年汉中劳务输出创收已经接近汉中GDP的16%。这种情形实在让人感到非常诧异! 在汉中全部工业中,机械装备制造、冶金建材、烟酒食品、医药化工和军工作为五大支柱工业,已具备良好的基础并具有相当的优势。但上世纪90年代末至今,汉中经济发展缓慢。除陕西省政策上的倾斜外,汉中自身发展的步子太小,发展观念跟不上,未认真将招商引资等可“水到渠成”的工作踏踏实实落到实处…… 2007年4月6日,第十一届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在西安国际会展中心开幕。按理说,汉中应该珍惜此类绝佳的机会,大力宣传自己,积极开拓商机,做好招商引资等工作。但实际上,偏僻的展位、冷冷清清的展台,宣传的不到位等,无不显示出有关政府、部门对招商引资等活动的不重视,甚至漠不关心…… 汉中确实存在地形封闭、交通不便等不利因素。对于造成的闭塞与落后,有人将其归咎为汉中人自我封闭、安于现状的“盆地意识”。如此定论,身为汉中一份子的我感到很冤枉!说汉中人有“盆地意识”,可正确的舆论导向又在哪里?领导者先进的管理理念,公务员的公仆意识等又在哪里?……正是因为老百姓看不到希望,不愿坐等受穷,才会自发外出,或参加劳务输出,去外地打工谋生。但汉中的一部分劳动力、人才因此流落他乡…… 劳务输出作为农村就业和农民增收的一项举措,对于壮大农村和地方经济,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单靠搞劳务输出进行创收是不可取的。发展加工业、高效种植业、运输业和个体民营经济,更具有积极意义。 2007年4月24日,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和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联合发布《2007年农村经济绿皮书》。调查数据显示:农民生活水平比城镇居民至少落后7年。但实际上,差距远远不止。我国的农民问题,因为农民人数太多、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民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太弱和农民日益边缘化,已成为“三农问题”之首,已关系到国家的全局发展。只有把农民问题解决好,农业问题、农村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 1998年10月,江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的报告中指出:“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小城镇、大战略”已成为壮大广大农村经济,促进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举措,必将进一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推动社会发展,提高农村的城市化和现代化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农民问题的解决。 汉中现有乡镇226个(汉台7镇2乡、南郑18镇12乡、城固18镇6乡、勉县17镇8乡、洋县16镇10乡、西乡15镇8乡、宁强12镇14乡、镇巴11镇13乡、略阳11镇10乡、留坝5镇4乡、佛坪2镇7乡),有一定的基础。搞好“小城镇”建设,必将促进汉中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入,缩小城乡差距等。 2006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公开发表,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构想,这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举措! 围绕汉中的“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有关政府、部门应积极进行合理规划,做好迁村并点等工作,努力开设村镇银行,发展优势产业,定能聚集人气、财气,促使“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早日建成! “我不想过漂泊的日子∕但不得不离乡背井∕我不贪恋他乡的富庶与繁华∕但不得不在外谋生……”(自《遥望汉中》)衷心期盼汉中快速发展,百姓安居乐业,劳务输出大军远离离家之痛、思乡之愁、漂泊之苦! 2007年5月7日于深圳初稿 来源:(百度汉中吧 )

发表评论

共有评论10查看评论

关于九正 会员服务 广告服务 访客留言 企业邮箱 网站地图 建材专栏 地区专栏 产品归档 产品地图 服务条款
九正建材网 版权所有©2000-2025      九正建材网全国免费服务热线:400 6464 001 传真:028-83370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