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堂前颂名相---襄樊市纪念诸葛亮出山1800年庆典活动侧记
发布日期:2007-04-16
查看次数:782
岁在丁亥,节临谷雨,隆中深处,三顾堂前,这个曾孕育了一个千古传奇的地方,举行了纪念诸葛亮出山1800年大型庆典。
4月13日,记者亲眼见证了这场跨越时空的纪念活动。
入山:场面恢弘气势庞大
上午8点40分,参加庆典活动的代表们分乘十几辆大客车从市区出发,前往诸葛躬耕之地———古隆中。当客车到达隆中文化广场后,只见数百面彩旗夹道迎接,一直绵延至隆中风景区门口。
按照事前划分,从隆中文化广场到隆中大门为“庆典外景区”。当参加庆典活动的代表们步行来到隆中风景区门口时,40名身着白色汉服的女子弹奏着古筝和琵琶,正迎候在牌坊处。走过牌坊,漫山遍野写着“诸葛”二字的汉旗迎风招展,数百名身着汉服或持戟、或持盾的“武士”肃立两旁,此为“庆典内景区”。
彩旗飘飘,古乐声声,三顾堂前挤满了观看庆典的人。只见一尊与真人等高的诸葛亮铜像立在舞台正中,两边是副对联:“隐居十年梳通今古,三分鼎立千秋智;出阵八方扇摇风云,两表遗馨百代香”,这里是“庆典核心区”。
庆典仪式开始前记者了解到,这是我市第一台以实景作舞台背景加豪华舞美布景的纪念庆典仪式。其中,庆典活动文学编撰与艺术统筹为国家一级编剧刘建华;庆典活动舞美总设计为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刘仲杰;音乐统筹为有“鄂西北戏霸”之称的李大庆;导演为曾执导过省运会开幕式的线国有……这些人均为各自领域的“顶级高手”。
此外,50多家境内外媒体也来到庆典现场采访,将把这一盛况展示给全国各地的人们。
时逢盛典,会场外围也挤满了人。一打听,原来都是附近的居民,听说有的人天不亮就进了山,为的是能亲眼目睹庆典盛况。
驻山:群英会聚高潮迭起
上午9时30分,当18声礼炮鸣响之后,市委副书记、市长李德炳和省旅游局局长郭玉吉为诸葛亮铜像揭下红绸,纪念诸葛亮出山1800年的庆典仪式正式开始。
在大家的欢呼声中,身着唐装的唐国强出场了。他以那浑厚雄健的嗓音,抑扬顿挫的声调,朗诵了《诸葛孔明颂》,让所有在场的人为之屏息静听。
接着,国家旅游局副司长祁丽娟、湖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李以章、湖北省文物局副局长黎朝斌、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秘书长梁满仓、中国三国演义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沈伯骏等人分别宣读贺信或讲话。
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上场,把庆典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演讲中,易中天将诸葛亮概括为:心忧天下的国士精神、鞠躬尽瘁的负责精神、实事求是的务实精神、公正廉洁的法制精神。现场观众听后纷纷点头。
浓密的鼓点声中,清脆激越的古筝响了起来。“束发读诗书,修德兼修身;仰观与俯察,韬略胸中存……”演员们吟唱起《诸葛亮出山歌》。而后,伴随着《滚滚长江东逝水》的背景音乐,十几名身着汉服的学生颂读起千古流传的《隆中对》:“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只听观众席中有人说道:“朗诵很有气势。”
当主持人宣布诸葛亮第50代孙、浙江省兰溪市诸葛镇八卦村村委会主任诸葛胜军向隆中管委会赠送诸葛宗谱时,人群中有人小声议论:“这就是诸葛亮的后裔呀,长得仪表堂堂的……”接着,市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张家林向诸葛胜军赠送了诸葛亮铜像一尊、羽扇一把。
出山:反响热烈余兴犹浓
10时30分左右,在《历史的天空》悠扬的音乐声中,十几名身着白衣、手持鹅毛扇的女子在前引路,带领嘉宾下山,庆典活动到此结束。
观看庆典仪式后,一位观众对记者说:“会场内外情景逼真,似乎把我们带回了1800年前的场景;音乐又都是我们所熟悉的曲子,让我们重温了一遍《三国演义》……”在采访中,很多人感到意犹未尽,说庆典活动时间有点短了。
在观看庆典活动的人群中,一位身着汉服的外宾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与他同行的还有两个同样身着汉服的人。据其中一位名叫叶茂的人介绍,他们都是武汉新东方学校的教师,外宾是英国人,对中国文化一直很感兴趣。接到庆典活动的邀请后,他们特地请人缝制了一套汉服。“因为这个场合很隆重,所以我们要穿汉服以示对先贤的尊重。”叶茂解释道。这位英国外宾也表示:“整个大典很有气势,政府的重视为活动营造了氛围……”
一位市民在下山时对记者说:“庆典活动的举办很有必要,就像沈伯骏先生说的,诸葛亮不应只是留存在历史记忆中的文化现象,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应该纪念诸葛亮、学习诸葛亮,并利用诸葛亮这张‘名片’为城市发展服务。易中天说得好,一个走出了伟人的地方,一定会有不凡的业绩,我们对此深信不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