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铸氧化铝耐火材料化学分析方法
发布日期:1994-02-01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熔铸氧比铝耐火材料化学成分分析的试样制备、仪器、试剂、分析
步骤和结果计算。
木标准适用于熔铸氧化铝耐火材料组成中二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钛、氧化钾、
氧化钠、氧化钙、氧化镁、三氧化二铁和烧失量的分析。
2 试样准备
将样品粗碎,通过6.73mm筛,采用四分法分取100g,进一步粉碎使其全部通过
0.280mm筛,按四分法分取10g试样,研磨至使其全部通过0.076mm筛,装入试样瓶中。
试样在105 ̄110℃烘箱中烘干2h以上,取出放入干燥器中,冷却备用。
3 烧失量的测定
3.1 方法提要
试样在1050±50℃灼烧,恒重量,以减少的重量计算烧失量。
3.2 分析步骤
3.2.1 试料
称取1 ̄2g试料,精确至0.0001g.称取两份试料进行平行测定,以两个试料分析
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为测定结果。
3.2.2 测定
将试料置于已恒重的铂(或瓷)坩埚中,放入高温炉内,从低温开始逐渐升温至
1050±50℃灼烧1h,取出置于干燥器中冷至室温,称重。如此反复操作(每次灼烧30
min)直至恒重。
3.3 结果计算
烧失量X(%)按式(1)计算:
m1-m2
X=─────×100 ……………………(1)
m
式中:m1--灼烧前试料和铂(或瓷)坩埚质量,g;
m2--灼烧后试料和铂(或瓷)坩埚质量,g;
m --试料质量,g。
所得结果应表示至二位小数。
4 二氧化硅的测定
4.1 方法提要
试样分解后,在pH值为1的盐酸介质中加入钼酸铵溶液使硅酸离子生成硅钼黄,
用抗坏血酸将其还原成钼蓝,于分光度计650mm处测量其吸光度。
4.2 试剂和仪器
a.无水碳酸钠;
b.无水硼砂:硼酸钠(Na2B4O7·10H2O)在400℃脱水为无水硼砂;
c.盐酸溶液(1+9,1+1);
d.乙醣(95%);
e.氢氧化钠溶液(100g/L),贮于塑料瓶中;
f.钼酸铵溶液(80g/L):称取8.0g钼酸铵[(NH4)6Mo7O24·4H2O]溶于100mL水中
,过滤后保存于塑料瓶中;
g.抗坏血酸溶液(20g/L):使用时现配;
h.二氧化硅标准溶液(0.1mg/ml):称取预先在1100℃灼烧1h的二氧化硅(99.99%)
0.1000g,置于铂坩埚中,加2g无水碳酸钢,混匀,高温熔融至透明。稍冷后用热水浸
取熔块于塑料烧杯中,待熔块全部溶解后,移入1000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
摇匀,立即转至塑料瓶中保存;
i.对硝基苯酚乙醇溶液(5g/L);
j.分光光度计。
4.3 分析步骤
4.3.1 试料
称取约0.4g试料,精确至0.0001g。称取两份试料进行平行测定,以两个试样分
析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为测定结果。
4.3.2 空白试验
随同试料做空白试验,所用试剂须取自同一试剂瓶。
4.3.3 测定
4.3.3.1 将试料置于铂坩埚中,加入2.0g无水硼砂和4.0g无水碳酸钠,置于喷灯
上熔融至二氧化碳停止发生,继续熔融10min。冷却后,将坩埚放入250mL塑料杯中,
加入约100mL水侵取熔块,一次加入30mL盐酸溶液(1+1),将坩埚用水洗出,溶液移
入250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此为试液A,用于测定二氧化硅、氧化钛
和氧化铝。
4.3.3.2 准确分取适量溶液A于100mL塑料烧杯中,加1滴对硝基苯酚指示剂,用氢
氧化钠溶液调节游泳变黄,加6mL盐酸溶液(1+9),转移至100mL容量瓶中,加水稀释
至约70mL。加80mL乙醇,5mL钼酸铵溶液,在15℃以上温度下放置15min后,加入10mL
盐酸溶液(1+1),5mL抗坏血酸溶液,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放置40min后用1cm比色
皿于分光光度计650nm处,以空白溶液为参比,测量其吸光度。
4.3.4 标准曲线的绘制
吸取二氧化硅标准溶液0.00,1.00,2.00,3.00,4.00,5.00,6.00mL(分别含
有二氧化硅0,0.1,0.2,0.3,0.4,0.5,0.6mg)于一组100mL容量瓶中,用水冲稀
至约6mL,加入6mL盐酸溶液(1+9),以下按4.3.3.2操作进行。按吸光度与二氧化
硅量的关系绘制标准曲线。
4.4 结果计算
二氧化硅的百分含量X1按式(2)计算:
m1
X1=────────×100 ………………………(2)
V1
m×── ×10[3]
V
式中:V1--移取试液A的体积,mL;
V --试液A的体积,mL;
m1--从曲线查得的移取试液中二氧化硅的量,mg;
m --试料质量,g。
所得结果应表示至二位小数。
5 二氧化钛的测定
5.1 方法提要
移取试料溶液,在酸性介质中钛与二安替比林甲烷形成黄色络合物,于分光光
度计390nm处测量其吸光度。用抗坏血酸还原三价铁,消除其干扰。
5.2 试剂和仪器
a.盐酸溶液(1+1,1+9);
b.抗坏血酸溶液(10g/L):将1.0g抗血酸溶于100mL水(用时现配);
c.二氧化钛标准溶液(0.025mg/ml):称取经1000 ̄1100℃灼烧1h冷至室温后
的二氧化钛(99.99%)0.5000g于铂坩埚中,加入4.0g无水碳酸钠,3.0g无水硼砂,
置于喷灯上熔融后,用水浸取,一次加入90mL盐酸溶液(1+1),移入1000mL容量瓶中,
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此溶液每毫升含0.5mg二氧化钛。
吸取上述溶液25.00mL于500mL容量瓶中,用盐酸溶液(1+9)稀释至刻度,摇匀。
此溶液每毫升含0.025mg二氧化钛;
d.二安替比林甲烷溶液(20g/L):将10.0g二安替比林甲烷溶于80mL盐酸溶液
(1+1)中,过滤后用水稀释至500mL,摇匀;
e.分光光度计。
5.3 分析步骤
5.3.1 空白试验
随同试料做空白试验,所用试剂须取自同一试剂瓶。
5.3.2 测定
移取试液A50.00mL于100mL烧杯中,加热浓缩至10mL,转移至50mL容量瓶中,加
入5mL盐酸溶液(1+1),3mL抗坏血酸溶液,10mL二安替比林甲烷溶液,用水稀释至刻
度,摇匀。放置30min后,于分光光度计390nm处,采用3cm比色皿,以试液的吸光度。
从标准曲线上查出二氧化钛的量。
5.3.3 标准曲线的绘制
称取0.00,0.50,1.00,2.00,3.00,4.00mL二氧化钛标准溶液(分别含二氧化
钛0,0.0125,0.025,0.050,0.075,0.100mg)于一组50mL容量瓶中,各加入5mL盐
酸溶液(1+1),以下操作按5.3.2进行。以溶液吸光度与二氧化钛量的关系绘制标准
曲线。
5.4 结果计算
二氧化钛的百分含量X2(%)按式(3)计算:
m1
X2=────────×100 ………………………(3)
V1
m×── ×10[3]
V
式中:V1--移取试液A的体积,mL;
V --试液A的体积,mL;
m1--从标准曲线上查得二氧化钛的量,mg;
m --试料质量,g。
所得结果应表示至三位小数。
6.氧化铝的测定
6.1 方法提要
在分取的试液中加入过量EDTA标准溶液(对含锆的试样,首先将制备好的部分溶
液用强碱分离铁、钛、锆后再加入过量的EDTA溶液),在弱酸溶液中铝与EDTA络合生成
1∶1络合物,以半二甲酚橙为批示剂,乙酸标准溶液回滴过量的EDTA,差减法求得氧
化铝的含量。
6.2 试剂
a.盐酸溶液(1+1);
b.氢氧化铵溶液(1+1);
c.氢氧化钠溶液(20g/L,500g/L):贮于塑料瓶中;
d.乙酸-乙酸钠缓冲溶液[pH为5.5]:将200.0g乙酸钠(CH3COONa·3H2O)溶于水中,
加9.0mL乙酸,移入1000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
e.乙酸锌标准溶液(0.02mol/L):将4.4g乙酸锌[Zn(CH3COO)2·H2O]溶于100mL水
中,加入0.2mL乙酸,摇匀;
f.EDTA标准溶液(0.02mol/L):7.5g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溶于水中,用水稀释至1000
mL,摇匀。
乙酸锌标准溶液对EDTA标准溶液的换算系数K的标定:由滴定管取10.00mLEDTA标准
溶液置于300mL烧杯中,用水稀释至约150mL,加入10mL乙酸-乙酸钠缓冲溶液,2 ̄3
滴半二甲酚橙指示剂,用乙酸锌标准溶液滴定至溶液由黄色变为红色。平行标定3份,
取其算术平均值。
换算系数K值按式(4)计算:
V1
K = ─── ………………(4)
V
式中:V1--移取EDTA标准溶液的体积,mL;
V --滴定时消耗乙酸锌标准溶液的体积,mL。
g.氧化铝标准溶液(1mg/mL):称取0.5292g金属铝(99.000%),精确至0.0001g,
于塑料烧杯中,加入约50mL水,5g氢氧化钠,置于水浴上加热溶解后,用盐酸溶液
(1+1)中和至酸性并过量20mL,冷却至室温,移入1000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
摇匀。
EDTA标准溶液相当于氧化铝量的标定:移取25.00mL氧化铝标准溶液于300mL烧杯
中,加入35.00mLEDTA标准溶液,置于电炉上加热至近沸,用氢氧化铵调节pH值为4左
右,继续加热微沸5min,冷却后加入10mL乙酸-乙酸钠缓冲溶液,2 ̄3滴半二甲酚橙
指示剂。用乙酸锌标准溶液滴定至溶液由黄色变为红色。平行标定3次。取3次算术平
均值为标定值。
1mLEDTA标准溶液相当于氧化铝的量T(mg/mL)按式(5)计算:
V1c
T = ──────── ……………(5)
V2 - V3K
式中:V1--移取氧化铝标准溶液的体积,mL;
V2--加入EDTA标准溶液的体积,mL;
V3--消耗乙酸锌标准溶液的体积,mL;
c --氧化铝标准溶液的浓度,mg/mL;
K --同(4)式。
h.半二甲酚橙指示剂(5.0g/L);
i.酚酞指示剂(10.0g/L):称取1.0g酚酞溶于100mL乙醇中。
6.3 分析步骤
6.3.1 空白试验
随同试料做空白试验,所用试剂需取自同一试剂瓶。
6.3.2 测定
6.3.3.1 不含锆试样
吸取25.00mL试液A于300mL烧杯中,加入50.00mLEDTA标准溶液,置于电炉上加热
至近沸,用氢氧化铵溶液调节pH值为4左右,继续加热微沸5min。冷却后加入10mL乙酸
-乙酸钠缓冲溶液,2 ̄3滴半二甲酚橙指示剂,用乙酸锌标准溶液滴定至溶液由黄色
变为红色。
6.3.3.2 含锆试样
吸取25.00ml试液A于300mL烧杯中,用水稀释至100mL,加1 ̄2滴酚酞指示剂,在
搅拌下滴加氢氧化钠溶液(500g/L)至红色,再多加10mL,置于60 ̄70℃水浴上保温
30min。取下,用快速滤纸过滤,用氢氧化钠溶液(20g/L)洗涤烧杯及沉淀10余次,滴
加50.00mLEDTA标准溶液,用盐酸溶液(1+1)中和至红色消失,加热微沸5min。取下,
冷至室温,加10mL乙酸-乙酸钠缓冲溶液,加2 ̄3滴半二甲酚橙指示剂,用乙酸锌标
准溶液滴定至溶液由黄色变为红色。
6.4 结果计算
不含锆试样中氧化铝的百分含量X3(%)按式(6)计算;含锆试样中氧化铝的百分含
量X4(%)按式(7)计算:
T(V1-V2K×V0)
X3 = ──────── ×100 - (Fe2O3% + TiO2%)×0.6384 …………(6)
V3
m×──×1000
V
T(V1 - V2K - V0)
X4 = ──────── ×100 ……………………………(7)
V3
m×──×1000
V
式中:V0--空白试验所消耗的EDTA标准溶液的体积,mL;
V1--加入EDTA标准溶液的体积,mL;
V2--消耗乙酸锌标准溶液的体积,mL;
V3--吸取试液的体积,mL;
V --试液A的体积,mL;
K --同(4)式;
T --同(5)式;
m --试料质量,g。
所得结果应表示至二位小数。
7 氧化钾、氧化钙、氧化镁、三氧化二铁和氧化钠的测定
7.1 方法提要
试样用偏硼酸锂溶融,硝酸溶液提取,用原子吸收光谱仪测定。
7.2 试剂
a.无水偏硼酸锂:将偏硼酸锂LiBO2·8H2O置于铂皿内放入烘箱中,逐渐升温至
75℃,烘2h,再置于高温炉中,在600 ̄650℃灼烧2h,冷却,研细,贮于磨口瓶中;
b.硝酸溶液(1+2,1+20):用优级纯硝酸配制;
c.偏硼酸锂溶液(20.0g/L):称取39.00g偏硼酸锂(LiBO2·8H2O),置于300mL烧
杯中,加入约150mL水,100mL硝酸(1+1),溶解后移入500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
度摇匀;
d.氯化锶溶液(200.0g/L SrCl2·6H2O);
e.氧化铝溶液(10.0g/L):称取2.646g 高纯铝(99.99%)置于250mL烧杯中,加入
40mL王水(HCl:HNO3=3:1)加热溶解后移入500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
f.稀释液:分别吸得适量偏硼酸锂溶液,氯化锶溶液,氧化铝溶液于容量瓶中,
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使稀释液含有10.0g/L偏硼酸锂,2.0g/L氧化铝,10.0g/L氯
化锶(SrCl2·6H2O);
g.氧化钾标准贮存溶液(1mg/mL):称取在105 ̄110℃烘干2h的高纯氯化钾1.5830
g(精确至0.0001g)于300mL烧杯中,用水溶解后移入1000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
度,摇匀;
h.氧化钙标准贮存溶液(1mg/mL):称取在150℃烘干2h的高纯碳酸钙1.7848g,
(精确至0.0001g)于300mL烧杯中,加入100mL水,盖上表面皿,从杯嘴滴加盐酸溶解,
过量少许,加热煮沸驱尽二氧化碳。冷却,移入1000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
摇匀;
i.氧化镁标准贮存溶液(1mg/mL):称取在950 ̄1000℃灼烧过的高纯氧化镁1.0000g
(精确至0.0001g)于300mL烧杯中,加入少量水,20mL优级纯盐酸(1+1),10mL优级
纯硝酸溶液(1+1),加热溶解,冷却,移入1000mL容量瓶中,摇匀;
j.三氧化二铁标准贮存溶液(1mg/mL):称取在105 ̄110℃烘干2h的高纯三氧化
二铁1.0000g(精确至0.0001g)于300mL烧杯中,加入30mL优级纯盐酸溶液(1+1),
10mL优级纯硝酸溶液(1+1),加热溶解,冷却,移入1000mL容量瓶中,摇匀;
k.氧化钠标准贮存溶液(1mg/mL):称取在105 ̄110℃烘干2h的高纯氧化钠1.8859
g(精确至0.0001g)于300mL烧杯中,用水溶解后移入1000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
度,摇匀;
l.氧化钾-氧化钙-氧化镁-三氧化二铁-氧化钠混合标准溶液:分别移取氧化
钾、氧化钙、氧化镁、三氧化二铁、氧化钠标准贮存溶液各50mL,置于1000mL容量瓶
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此溶液每毫升含氧化钾、氧化钙、氧化镁、三氧化二
铁、氧化钠各50μg;
m.标准系列溶液的配制:准确移取混合标准溶液0.00,0.50,1.00,2.00,
4.00,6.00,8.00,10.00,12.00,14.00,16.00,18.00,20.00mL于一组100mL
容量瓶中,各加入5mL氯化锶溶液,50mL偏硼酸锂溶液,20mL氧化铝溶液,用水稀
释至刻度,摇匀。其中不加混合标准溶液的第一份溶液为标准系列空白。标准系列溶
液贮于塑料瓶中。
7.3 仪器
a.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b.钾、钠、钙、镁、铁空心阴极灯。
7.4 分析步骤
7.4.1 试料
称取约0.2g试料,精确至0.0001g。称取两份试料进行平行测定,取二者算术平
均值为测定结果。
7.4.2 空白试验
随同试料做空白试验,所用试剂须取自同一试剂瓶。在试料空白溶液中加入20mL
氧化铝溶液,使其与试液具有相同的基体。
7.4.3 测定
7.4.3.1 将试料置于铂坩埚中,加入0.800g无水偏硼酸锂。混匀,上面再覆盖
0.200g无水偏硼酸锂,加盖,置于喷灯上溶融至试料全部熔解,用坩埚钳夹持坩埚
小心旋转使熔融物均匀附着在坩埚内壁上。用硝酸溶液(1+20)冲洗坩埚外壁。将坩埚
置于100mL烧杯中,加入40mL沸水,10mL硝酸溶液(1+1),加热浸取溶融物,用水洗出
坩埚。 溶液冷却至室温后移入100mL容量瓶中,加入5mL氯化锶溶液,用水稀释至刻度
,摇匀。此为试液B,用于测定氧化钾、氧化钙、氧化镁和三氧化二铁。
7.4.3.2 按表1规定移取试液B于100mL容量瓶中,用稀释液稀释至刻度,摇匀。此
为试液C用于测定氧化钠。
表 1
─────────┬─────┬─────┬──────┬─────────
Na[2]O含量范围,% │ ≤0.4 │ 0.4 ̄2.0 │ >2.0 ̄4.0 │ >4.0 ̄8.0
─────────┼─────┼─────┼──────┼─────────
分取量,mL │ 100.00 │ 20.00 │ 10.00 │ 5.00
─────────┴─────┴─────┴──────┴─────────
7.4.3.3 将使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调整到最佳工作状态,采用空气-乙炔火焰
和表2所示波长,比较测定标准系列溶液、试液和空白溶液中各待测元素的吸光度。
表 2 nm
─────────┬─────┬─────┬─────┬────┬─────
测定元素 │ K │ Na │ Ca │ Mg │ Fe
─────────┼─────┼─────┼─────┼────┼─────
测定波长 │ 766.5 │ 589.0 │ 422.7 │ 285.2 │ 248.3
─────────┴─────┴─────┴─────┴────┴─────
7.5 结果计算
采用直接比较法,试液中各侍测元素的浓度Cx(μg/mL)按式(8)计算:
Ex - Ex0
Cx = ────── ×CA ……………(8)
EA - EA0
式中:Ex0--试料空白溶液的吸光度;
Ex --试液的吸光度;
EA0--标准系列空白溶液吸光度;
EA --标准溶液吸光度;
CA --标准溶液浓度,μg/mL。
试料中各组成的百分含量M(%)按式(9)计算:
Cx·V·10[-6]
M = ──────── ×100 ……………(9)
V1
m × ──
V
式中:Cx--同式(8);
V --试液B(或C)的体积,mL;
V1--移取试液体积,mL;
m --试料质量,g。
所得结果应表示至二位小数。
8 分析值的处理方法和允许差
对同一试样原则上平行分析两次,二者之差大于表3允许差时,须再次分析;如
在允许差之内,则取其算术平均值作为分析值。
表 3
────────┬────────┬────────┬───────────
项 目 │ 含量范围 │ 实验室内允许差 │ 实验室间允许差
────────┼────────┼────────┼───────────
烧失量 │ <1.0 │ 0.10 │ 0.15
────────┼────────┼────────┼───────────
SiO[2] │ <5.0 │ 0.15 │ 0.20
────────┼────────┼────────┼───────────
Al[2]O[3] │ >90.0 │ 0.50 │ 0.60
────────┼────────┼────────┼───────────
TiO[2] │ <0.10 │ 0.044 │ 0.005
────────┼────────┼────────┼───────────
Fe[2]O[3] │ <0.10 │ 0.02 │ 0.03
────────┼────────┼────────┼───────────
CaO │ <0.50 │ 0.02 │ 0.03
────────┼────────┼────────┼───────────
MgO │ <0.10 │ 0.02 │ 0.02
────────┼────────┼────────┼───────────
K[2]O │ <0.10 │ 0.02 │ 0.03
────────┼────────┼────────┼───────────
│ <0.50 │ 0.04 │ 0.05
├────────┼────────┼───────────
│ 0.5 ̄2.0 │ 0.08 │ 0.10
Na[2]O ├────────┼────────┼───────────
│ >2.0 ̄4.0 │ 0.15 │ 0.20
├────────┼────────┼───────────
│ >4.0 ̄8.0 │ 0.20 │ 0.30
────────┴────────┴────────┴───────────
附加说明:
本标准由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提出。
本标准由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冯中起、毕瑗、金烈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