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焊条用合成云母粉
发布日期:1991-12-01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电焊条用合成云母粉的规格、技术要求、试验方法及检验规则等。
本标准适用于低氢、超低氢、高强钢、不锈钢等类电焊条辅料用合成云母粉(以下简称
云母粉)。
2 引用标准
GB 205 高铝水泥化学分析方法
GB 5060 金属粉末松装密度的测定 第二部分:斯柯特容量计法
GB 6004 试验筛用金属丝编织方孔网
3 规格
云母粉按粒度不同分为三种规格:
0.800mm(20目);
0.520mm(30目);
0.391mm(40目)。
特殊规格由供需双方商定。
4 技术要求
4.1 组分范围应符合表1规定。
表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组分 SiO2 MgO Al2O3 K2O F S P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8~43 24~29 10~14 9~12 7~12 ≤0.03 ≤0.0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 水分含量不大于0.5%
4.3 不同规格粒度组成偏差允许值应符合表2规定。
表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筛 网 孔 径
+0.800 -0.187 +0.520 -0.150 +0.391 -0.123
允许值, mm (20目) (80目) (30目) (100目) (40目) (120目)
%
规格,m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
0.800 其中1.180
(20目) (14目) ≤30
<0.5
≤6
0.520 其中0.800
(30目) (20目) ≤30
<0.5
≤8
0.391 其中0.520
(40目) (30目) ≤30
<0.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4 松装密度小于0.6g/cm[3]。
4.5 外观为银白色鳞片状晶体,无外来杂质。
5 试验方法
5.1 组分测定
5.1.1 试样制备
取样品25~30g,在玛瑙研钵中研磨,使全部通过0.123mm(120目)筛,混匀,置于称量
瓶中,在105~110℃烘箱中干燥2h,放于干燥器中冷却备用。
5.1.2 二氧化硅的测定
按GB 205第三章中氟硅酸钾容量法测定。
5.1.3 三氧化二铝的测定
5.1.3.1 试剂
a. 硫酸(1+1)。
b. 40%氢氟酸。
c. 氢氧化铵(1+1)。
d. 10%氟化钾溶液(g/L)。
e. 乙酸-乙酸钠缓冲溶液:200g乙酸钠溶于适量水中,加入冰乙酸6mL,稀释至1 000m
L。此溶液pH值为5.7~6.0。
f. 氯化铵-氢氧化铵缓冲溶液:67.5g(精确至0.5g)氯化铵溶于200mL水中,加入570mL
氨水,用水稀释至1 000mL。此溶液pH值为10。
g. 0.3%二甲酚橙指示剂(g/L)。
h. 溴甲酚蓝指示剂:0.1g溴甲酚蓝溶于100mL 20%乙醇中。
i. 0.015mol/L基准硝酸锌溶液:称取经600℃灼烧过的优级纯氧化锌1.220 7g(精确至
0.000 1g)于烧杯中,加入浓硝酸10mL,加热溶解并移入1 000mL容量瓶中,稀释至刻度。摇
匀。
基准硝酸锌溶液对三氧化二铝的滴定度按式(1)计算:
TAl2O3=0.015×M …………………………………………(1)
式中:TAl2O3——基准硝酸锌溶液对三氧化二铝的滴定度,mg/mL;
0.015——基准硝酸锌溶液的浓度,mol/L;
M——三氧化二铝的二分之一分子量。
j. EDTA标准溶液:称取7.5g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溶于适量的水中,稀释至1 000mL,摇
匀,用基准硝酸锌溶液进行标定。
标定方法:
准确吸取基准硝酸锌溶液20.0mL于250mL三角烧瓶中,加水至80mL,加入氯化铵-氧化铵
缓冲溶液(f)10mL及少许铬墨T指示剂,用EDTA标准溶液滴定至溶液由红色变为蓝色。
EDTA标准溶液的浓度按式(2)计算:
0.015×20
CEDTA=----------- ………………………………(2)
VEDTA
式中:CEDTA——EDTA标准溶液浓度,mol/L;
0.015——基准硝酸锌溶液的浓度,mol/L;
20——吸取基准硝酸锌溶液体积,mL;
VEDTA——滴定时消耗的EDTA标准溶液体积,mL。
5.1.3.2 试验溶液的制备
称取0.200 0g试样(精确至0.000 1g)于铂坩埚中,用水量水润湿,加入硫酸(1+1)1mL,
40%氢氟酸10~15mL,置于低温电炉上蒸发。待氢氟酸驱尽后,逐渐升高温度,将三氧化硫
白烟赶尽,取下放冷,加入盐酸(1+1)10mL,加热溶解。冷却后,将溶液转入100mL容量瓶中
,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此溶液为试液A。
5.1.3.3 分析步骤
吸取试液A20.0mL于250mL三角烧瓶中,加入EDTA标准溶液15mL,加水50~60mL,加1滴
溴甲酚蓝指示剂,用氢氧化铵(1+1)调至溶液由黄色变为天蓝色,加乙酸-乙酸钠缓冲溶液20
mL,煮沸3min,取下,放入水槽冷却。加入5~6滴0.3%二甲酚橙指示剂。用基准硝酸锌溶液
滴定至由黄色变为橙红色(不必记录滴定体积)。加入10%氟化钾溶液20mL,煮沸3min,放入
水槽冷却。继续用基准硝酸锌溶液滴至溶液由黄色变为橙红色,记下滴定体积。
5.1.3.4 结果计算
三氧化二铝含量x1(%)按式(3)计算:
T·V×5×100
x1=-------------- ………………………………………(3)
G×1 000
式中:V——滴定时消耗基准硝酸锌溶液的体积,mL;
TAl2O3——硝酸锌溶液对三氧化二铝的滴定度,mg/mL;
G——试样质量,g。
5.1.4 氧化钙的测定
5.1.4.1 试剂
a. EDTA标准溶液:同5.1.3.1中i,EDTA标准溶液对氧化钙、氧化镁的滴定度按式(4)
、(5)计算:
TCaO=CEDTA×MCaO ……………………………………(4)
TMgO=CEDTA×MMgO ……………………………………(5)
式中:TCaO——EDTA标准溶液对氧化钙的滴定度,mg/mL;
TMgO——EDTA标准溶液对氧化镁的滴定度,mg/mL;
CEDTA——EDTA标准溶液的浓度,mol/L;
MCaO——氧化钙的分子量;
MMgO——氧化镁的分子量。
b. 氯化铵-氢氧化铵缓冲溶液:同5.1.3.1中f。
c. 三乙醇胺(1+1)。
d. 钙指示剂:钙指示剂1g与无水硫酸钠100g研细混匀。
e. 氧化钙标准溶液:称取1.784 5g(精确至0.0001g)已于105~110℃烘过2h的优级纯
碳酸钙于400mL烧杯中,加入约100mL水,盖上表面皿,沿杯口滴加盐酸(1+1)至碳酸钙全部
溶解后,加热煮沸数分钟,冷却至室温,移入1 000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
此溶液每毫升含1mg氧化钙。
f. 1%氯化镁溶液(g/L)。
g. 20%氢氧化钠溶液(g/L)。
5.1.4.2 分析步骤
吸取试液A20.0mL于150mL烧杯中(空白试验加入5mL氯化镁溶液),加入三乙醇胺(1+1)3m
L,准确加入EDTA标准溶液3.0mL,加水至溶液体积为50~60mL,加热至近沸,加入20%氢氧
化钠溶液10mL,加入水许钙指示剂,用氧化钙标准溶液滴定至溶液由纯蓝变为紫色。
5.1.4.3 结果计算
氧化钙含量x2(%)按式(6)计算:
(V0-V)×c×5×100
x2=------------------- ……………………………(6)
G×1 000
式中:V0——滴定空白溶液消耗氧化钙标准溶液体积,mL;
V——滴定试液消耗氧化钙标准溶液体积,mL;
c——氧化钙标准溶液的浓度,mg/mL;
G——试样质量,g。
5.1.5 氧化镁的测定
5.1.5.1 试剂
a. 30%过氧化氢。
b. 铬黑T指示剂:铬黑T1g与无水硫酸钠100g研细混匀。
c. 其他试剂同5.1.4.1。
5.1.5.2 分析步骤
吸取试液A20mL于250mL三角烧瓶中,加4~5滴30%过氧化氢,于电炉上加热至沸以分解
过量的过氧化氢,取下,加水至80mL。加入三乙醇胺(1+1)10mL及氯化铵-氢氧化铵缓冲溶液
10mL,加入少许铬黑T指示剂,用EDTA标准溶液滴定至溶液由红色变为蓝色,此为钙镁合理
的滴定。
5.1.5.3 结果计算
氧化镁含量x3(%)按式(7)计算:
(V1-V2)×TMgO×5×100
x3=----------------------- ………………………(7)
G×1 000
(V0-V)×c
V2=----------- ………………………………(8)
TCaO
式中:V1——滴定钙镁合量消耗EDTA标准溶液体积,mL;
V2——滴定氧化钙消耗EDTA标准溶液体积,mL;
V0、V、c见式(6);
TCaO、TMgO见式(4)、(5);
G——试样质量,g。
5.1.6 氧化钾的测定
5.1.6.1 仪器和试剂
a. 标准偏差系数为0.2~0.7%的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或火焰分光光度计。
b. 40%氢氟酸。
c. 70%高氯酸。
d. 盐酸(1+1)。
e. 氧化钾标准溶液:称取经105~110℃干燥2h的优级纯氯化钾1.583 0g(精确至0.000
1g)于250mL烧杯中,加水溶解后移入1 000mL窗口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此溶液
每毫升含1mg氧化钾,每毫升含0.1mg氧化钾的标准溶液由此溶液稀释而得。
5.1.6.2 分析步骤
称取0.100 0g(精确至0.000 1g)试样于铂坩埚或皿中,用少量水润湿,加入40%氢氟酸1
0mL和70%高氯酸5mL,于低温电炉上加热冒烟至干。稍冷,用水冲洗皿壁,再加70%高氯酸2m
L,加热冒烟至近干。用盐酸(1+1)10mL溶解残渣,移入100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
摇匀。此为试液B。将试液B稀释10倍,先用直接比较法测定氧化钾的大致含量,然后配制二
份标准溶液,一份比氧化钾大致含量高约10%;另一份低约10%。同时测定这两份标准溶液与
被测试液的吸光度,然后以这两点基准的连线为工作曲线,查得被测元素的含量。
5.1.6.3 结果计算
氧化钾的含量x4(%)按式(9)计算:
c
x4=----------×100 ………………………………(9)
G×1 000
式中:c——由工作曲线上查得的氧化钾含量,mg;
G——试样质量,g。
5.1.7 氟的测定
5.1.7.1 仪器和试剂
a. 准确度为0.02~0.03%的直流数字电压表、pH计或离子计。
b. 氟离子选择电极。
c. 氟标准溶液:称取2.210 0g(精确至0.000 1g)已在铂坩埚中于120℃干燥2h的优级
纯氟化钠于烧杯中,加水溶解后移入1 000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此溶液每
毫升含1mg氟。每毫升含0.1mg氟的标准溶液由此溶液稀释而得。
d. 络合缓冲溶液:溶解58.8g(精确至0.5g)柠檬酸钠和20.2g(精确至0.5g)硝酸钾于水
中,用pH计以盐酸(1+2)和2%氢氧化钠溶液调至pH为6.5,移入1 000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
至刻度。
e. 溴甲酚蓝指示剂:同5.1.3.1中h。
f. 盐酸(1+2)。
g. 2%氢氧化钠溶液(g/L)。
h. 氢氧化钠。
i. 过氧化钠。
5.1.7.2 分析步骤
称取0.100g(精确至0.000 1g)试样,置于镍坩埚中,加氢氧化钠2g及过氧化钠0.5g,于
700℃熔融10min,冷却后用热水浸取并转移于250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干
过滤(或浸取并转移于烧杯中,再过滤于250mL容量瓶中,稀释至刻度,摇匀)。吸取滤液10m
L于50mL容量瓶中,加2滴溴甲酚蓝指示剂,用盐酸(1+2)和2%的氢氧化钠溶液调节溶液由蓝
变黄,加络合缓冲溶液25mL,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用数字电压表测其平衡时的电位值(
搅拌状态下),根据电位值由工作曲线上查出相应的氟含量。
工作曲线的绘制:
在50mL容量瓶中分别移入含0.1,0.2,0.3,0.4,0.5,0.7mg氟的标准溶液,加试样空
白液10mL,以下操作按上述分析步骤进行。由测得的电位值与氟浓度的关系在半对数坐标纸
上绘制工作曲线。
5.1.7.3 结果计算
氟含量x5(%)按式(10)计算:
G×25×100
x5=------------ ………………………………(10)
G×1 000
式中:c——由工作曲线上查得的氟量,mg;
G——试样质量,g。
5.1.8 硫的测定
用准确度为0.001%的碳硫联合分析仪,按仪器操作规程进行测定。
5.1.9 磷的测定
5.1.9.1 试剂
a. 硫酸(1+1,1+5,1.5mol/L)。
b. 硝酸(密度1.42)。
c. 40%氢氟酸。
d. 0.27%酒石酸锑钾溶液(g/L)。
e. 1%淀粉溶液(g/L)。
f. 3%抗坏血酸溶液(用时现配)。
g. 2%钼酸铵溶液(g/L)。
h. 磷标准溶液:称取0.439 3g(精确到0.000 1g)已于105℃烘至恒重的基准磷酸二氢
钾(KH2PO4),用适量水溶解,加硫酸(1+5)5mL,移入1 000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
摇匀。此溶液每毫升含0.1mg磷。
移取上述磷标准溶液20.0mL,置于1 000mL容量瓶中,加硫酸(1+5)5mL,用水稀释至刻
度,摇匀。此溶液每毫升含0.002mg磷。
5.1.9.2 分析步骤
称取0.100 0g(精确至0.000 1g)于铂坩埚中,加入硝酸1mL,硫酸(1+1)1.5mL,40%氢氟酸5m
L,于低温电炉上加热至刚冒白烟。立即取下、稍冷,加水10mL,加热溶解,冷却后用快速
滤纸过滤于50mL容量瓶中,用水洗净坩埚和滤纸,并稀释至刻度,摇匀。移取10.0mL试液2
份,分别置于25mL容量瓶中,加硫酸(1+5)2.0mL、0.27%酒石酸锑钾溶液0.3mL、1%淀粉溶液
2mL、3%抗坏血酸溶液2mL(每加一钟试剂均需摇匀),一份加2%钼酸铵溶液5.0mL;另一份不
加,摇匀,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在20~35℃放置10min后,移入2cm或3cm比色皿中,以
不加钼酸铵溶液的一份试液为参比,在分光光度计上,于波长700nm处,测其吸光度,减去
试剂空白的吸光度,从工作曲线上查出相应的磷量。
工作曲线的绘制:
移取0.00,1.00,2.00,4.00,6.00,8.00mL每毫升含0.002mg磷的磷标准溶液,分别
置于6个25mL容量瓶中,加硫酸(1+5)2mL,以下按分析步骤进行,以水为参比,测其吸光度
,减去不加磷标准溶液的显色液的吸光度,绘制工作曲线。
5.1.9.3 结果计算
磷含量x6(%)按式(11)计算:
c×10[-3]
x6=----------- …………………………………(11)
V1
G×-----
V
式中:c——由工作曲线上查得的磷含量,mg;
V——试液总体积,mL;
V1——移取试液体积,mL;
G——试样质量,g。
5.2 水分含量的测定
5.2.1 仪器
恒温干燥箱:灵敏度±1℃,最高度使用温度200℃。
5.2.2 分析步骤
称取2.000g(精确至0.001g)未经干燥的试样于已在110℃ 恒重的称量瓶中,将称量瓶置
于烘箱中,在110℃干燥1h,取出,置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称量。重复以上操作,直至恒
重。
5.2.3 结果计算
水分含量x7(%)按式(12)计算:
G1-G2
x7=-------×100 …………………………………(12)
G
式中:G1——干燥前称量瓶加试样质量,g;
G2——干燥至恒重时称量瓶加试样质量,g;
G——称取试样质量,g。
5.3 粒度的测定
5.3.1 仪器设备
a. 标准振筛机:φ200mm,振击次数147次/分,筛摇动次数221次/分。
b. 标准筛:φ200mm,符合GB 6004。孔径为:1.180mm(14目)、0.800mm(20目)、0.52
0mm(30目)、0.391mm(40目)、0.187mm(80目)、0.150mm(100目)、0.123mm(120目)。
c. 天平:感量0.5g。
d. 烘箱:最高使用温度200℃。
e. 毛刷。
5.3.2 测定方法
称取在110~120℃干燥2h后的试样50g(精克至0.5g)
对于0.800mm(20目)规格云母粉,试样放入由1.180mm(14目)、0.800mm(20目)、0.187mm
(80目)筛及盖和底所组成的筛组的上层;对于0.520mm(30目)规格云母粉,试样放入由0.800
mm(20目)、0.520mm(30目)、0.150mm(100目)筛及盖和底所组成的筛组的上层;对于0.391mm
(40目)规格云母粉,试样放入由0.520mm(30目)、0.391mm(40目)、0.123mm(120目)筛及盖和
底所组成的筛组的上层。
将筛组置于振筛机上连续振动筛分15min,停机取出,分别称取各筛上的筛余物质量。
以上试验平行测定三次,测定的相对误差不得大于10%。
5.3.3 结果计算
筛余物含量x8(%)按式(13)计算:
G1
x8=----×100 ……………………………………(13)
G
式中:G——试样重量,g;
G1——筛余物重量,g。
取三次试验的平均值作为测定结果。
5.4 松装密度的测定
按GB 5060测定。
5.5 外观检验
目测检查。
6 检验规则
6.1 检验分类
型式检验,检验4.1~4.5条规定的项目。
出厂检验,检验4.1条中的硫和磷含量及4.2、4.3条和4.5条规定的项目。
6.2 抽样、组批和检验方法
每40袋为一批,不足40袋者也作为一批,从每批云母粉中任取4袋,用取样工具伸入每
袋径向的二分之一深处取出不少于150g样品,按5.5条进行外观检验,然后将通过外观检验
的样品混匀,用四分法缩分到约300g,装入干净容器中,按5.1~5.4条试验方法进行各项检
验。
6.3 判定规则
出厂云母粉均应符合第4章技术要求的规定;
其中有两项或两项以上指标同时不合格时,则判该批云母粉不合格;
有一项指标不合格时,则加倍抽样对该项进行复验,若仍不合格,则判该批云母粉不合
格。
7 包装、标志、运输及贮存
7.1 云母粉用内衬塑料袋的编织袋包装,每袋25kg。
7.2 包装袋上注明产品名称、规格、净重、批号及生产单位,并应有防雨标记。
包装袋上附有合格证。每批云母粉提供成分分析单。
7.3 运输、装卸时应防雨淋。
7.4 产品应贮存于干燥库房。
________________
附加说明:
本标准由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人工晶体研究抽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人工晶体研究所负责起草。
本标准起草人雷宗熙、朱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