剥片云母(原建标51—1961,建标53—1961作废)
发布日期:1996-01-01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白云母剥片的术语、分类要求及产品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包装、储存和
运输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切、冲、车制各种型号云母电容器芯片和其他无线电元件介质片及贴 各
种云母绝缘材料制品用的白云母剥片原料。金云母剥片也可参照使用。
2 引用标准
GB 1408 固体绝缘材料工频电气强度的试验方法
GB 1409 固体绝缘材料在工频、音频、高频(包括米波长在内)下相对介电常数和介质
损耗因数的试验方法
GB 1410 固体绝缘材料体积电阻率和表面电阻率试验方法
3 术语
3.1 剥片云母
白云母厚片,经过剥分、剪裁制成的具有任意外形且符合规定厚度要求的云母产品。简
称剥片。
3.2 介质剥片
是剥片的一类,用优质白云母厚片剥制而成。是切(冲)制各型云母电容器芯片和其他无
线电元件介质片的原料。厚度一般为13~75μm。也称电容器剥片。
3.3 绝缘剥片
是剥片的一类,由白云母厚片剥制而成。是贴制各类云母带(板)或其他绝缘材料制品的
原料。10片叠在一起的厚度不超过0.28mm。也称电机剥片。
3.4 重皮
存在于剥片表面的不完整表层。也称断层。
3.5 红绿丝
在日(灯)光下观察剥片,呈现彩虹色。
3.6 裂缝
在剥片内,天然存在的或由于开采或加工而造成的可见的不规则破裂。
3.7 孔洞
穿透剥片的孔眼。有的孔洞是极微小的,也称沙眼。
3.8 波纹
表面上一条或多条明显呈曲线状凸起或凹陷。
3.9 皱纹
表面上一条或多条明显呈折皱状凸起或凹陷。
3.10 斑污
由杂质造成,可导致剥片失去部门或全部透明性。可呈小斑点或相当大面积的斑块。如
轻微斑污、“植物”斑污、粘土斑污、黑斑污、红斑污;黑色小斑点、浅色小点或斑;黑色
、红色或绿色小点或斑等等。
3.11 有效矩形面积
在剥片内最大的内接矩形面积。
3.12 V形片
为剔除剥片上某种缺陷而使剥片上形成大致呈V形缺口的剥片。
4 分类
4.1 类别、型号
剥片按用途分为介质剥片(代号JZ)和绝缘剥片(代号JY),各类剥片按有效矩形面积分为
若干型号。类别与型号由表1规定。
4.2 各型号剥片按其面积、厚度的分布及表面特征分为优等品(A)和合格品(C)两个等级。
4.3 产品标记
剥片标记由类别代号、型号、厚度、等级、标准编号构成。示例如下:
类别为绝缘剥片、型号为4号、厚度为15~25μm、优等品,表示为:剥片云母JY4-15/2
5A-JC
5 技术要求
5.1 尺寸偏差
5.1.1 各类各型号的有效矩形面积应符合表1规定,产品的面积、厚度分布,按片数计应符
合表2规定的百分含量。
表1 剥片类别与型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别 型号 有效矩形面积 cm[2] 有效矩形短边最小尺寸,cm 厚度范围μ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230 8.9
1 155~<230 7.6
2 90~<155 5.1
3 65~<90 4.7
4 50~<65
介质 3.7
1
剥片 4--- 40~<50
2 13~75
(JZ)
5 30~<40 3
1
5--- 20~<30 2.6
2
6 15~<20 2.3
1
6--- 10~<15 1.8
2
7 6~<10 1.4
3 ≥65 4.7
4 40~<65 3.7
绝缘 15~25
5 20~<40 2.6
剥片
6 15~<20 2.3
(JY)
7 6~<15 1.4
5~25
8 4~<6 1.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在规定的介质剥片厚度范围内,企业可按使用要求,分为若干厚度档次。
表2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种 类 优等品 合格品
JZ JY JZ JY
项 目 A~7 3~6 7,8 A~7 3~6 7,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一号 5 10 20 10 15 25
≤
小二号 2 5 5 5
8~15 - ≤15 - - ≤20 -
厚度
25~35 - ≤10 ≤5 - ≤20 ≤10
μm
35~45 - 0 ≤2 - 0 ≤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小一号系指与规定型号相邻的下一个型号;小二号系指规定型号下第二个型号。
5.1.2 同一绝缘剥片,包括重皮在内的边缘或端部厚度,不得超过过该片最小厚度的1.5倍
。超过1.5倍者,以实测厚度按表2要求。
5.1.3 同一介质剥片的任意两点间的厚度不得大于3μm。超过3μm者,按片数计,不得超
过总片数的5%。
5.2 外观质量
5.2.1 表面特征应符合表3规定。
表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种 类 优等品 合格品
JZ JY JZ JY
缺 陷 A~7 3~6 7,8 A~7 3~6 7,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波纹 光滑平整 轻微 - -
皱纹 不允许 轻微
重皮、碎片 不允许 - - 不允许 - -
条状连续包泡 不允许 - - 不允许 - -
单独气泡占全片面积,% - - - -
红绿丝占全片面积,% ≤ 2 - - 3 - -
斑污面积占全片面积,% 10 25
粘结、连生物铁锈、水锈 不允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2 裂缝、孔洞及V形缺口
各类剥片上的裂缝长度、V形缺口深度和孔洞距边缘之最短距离,从剥片边缘起长度超
过表4规定数值以片计各不得超过15%。
表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型 号 长度,m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1,2,3 15
1
4,4--- 12
2
1
5,5--- 9
2
1
6,6---,7 6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3 刀伤痕
允许轻微刀伤痕(由供需双方确定样品比较)存在。
5.3 电气性能
5.3.1 耐电压(斑污之耐火花电压)
两电极间距离为10mm,在试样上连续均匀施加到6kV电压,保持1min不应发生火花。
5.3.2 击穿电压
击穿电压不得低于表5规定。
表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样厚度,μm 击穿电压,kV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 1.5
26~35 2.0
36~45 2.5
46以上 3.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3.3 介电常数和介质损耗因数
在温度20±5℃时,介电常数和介质损耗因数应符合表6规定。
表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频 率
10[6]Hz 10[3]Hz
项 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介质损耗因数tanδ < 2×10[-4] 5×10[-4]
介电常数 ε > 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3.4 体积电阻率和表面电阻率
在温度20±5℃时,体积电阻率和表面电阻率应符合表7规定。
表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体积电阻率,Ω·m 表面电阻率,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10[13] >10[1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试验方法
6.1 尺寸偏差
6.1.1 型号按图1度量,不得取长补短。
图1a 绝缘剥片规格图
图1b 介质剥片规格图
6.1.2 厚度
介质剥片用刻度值为0.001mm或0.002mm的千分表测量;绝缘剥片用测头直径6mm,精度
为0.002mm的千分尺测量。测量前,应将千分尺零点校正,活动头应该平滑。
试样表面每10cm[2]作一次测量(不足10cm[2]者,在中央部位测一次),取其算术平均值
为其厚度。测量点应选在距边缘0.8mm以上的中央部位。
6.2 表面特征
6.2.1 波纹、皱纹、刀伤痕由供需双方同意的样品目视比较。
6.2.2 斑污、气泡、红绿丝三种缺陷应分别测算,不得合并。介质剥片用1mm×1mm、绝缘
剥片用5mm×5mm的坐标纸测量。
将被测剥片置于坐标纸上,被测的一种缺陷占方格面积一半以上者,标正(+)号;占方
格面积一半以下者,将负(-)号;无缺陷者,标零(0)号。按式(1)计算各缺陷面积占整个面
积的比值。
b
a+---
2
S=-----------×100 ……………………………(1)
a+b+c
式中:S——缺陷(斑污、气泡或红绿丝)占整片剥片面积的比值,%;
a——带正(+)号格数;
b——带负(-)号格数;
c——带零(0)号格数。
6.3 裂缝、V型缺口的长(深)度,孔洞距边缘距离用精度为1mm的直尺测量。
6.4 电气性能
6.4.1 耐电压(斑污耐火花电压)
6.4.1.1 试验设备
试验设备应符合GB 1408第5条要求。
6.4.1.2 试样和电极
a. 试样的有效矩形短边最小尺寸59mm,试样数量不少于20片。
b. 采用黄铜棱柱形电极,尺寸为10mm×30mm×20mm,电极边缘倒角R3。
6.4.1.3 试验步骤
将试样置于厚度不小于10mm的绝缘板(玻璃板、胶木板等)上,绝缘板放在两个绝缘支柱
上。两电极相对。平行地置于剥片斑污最集中的表面上,电极间距10mm,30mm×10mm的面相
对,30mm×20mm的面上输入电压。
连续均匀升压至6kV,保持1min不应产生火花。
6.4.2 击穿电压
6.4.1.2 试验设备
试验设备应符合GB 1408第5条要求。
6.4.2.2 试样和电极
a. 试样的有效矩形短边最小尺寸20mm,试样数不少于10片。
b. 采用黄铜圆柱形电极,尺寸为φ10,边缘倒角R1,上角极重50±2g。
6.4.2.3 试验步骤
a. 先将试样在120℃~150℃温度下干燥30min,冷却至室温备用。
b. 将试样,电极与测量仪器相连接,按仪器操作程序进行测量。读取测量值。测量剥
片中心处厚度,精确至0.005mm。
以10片试样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试验结果。计算至小数后2位。在裂缝、空洞处
击穿的试样,应用新试样代替。
6.4.3 介质损耗因素tanδ和介电常数ε
6.4.3.1 试验仪器
试验仪器应符合GB 1409的有关规定,可参照GB 1409附录A,根据测试频率、精确度要
求及操作方便因素选择。
6.4.3.2 试样和电极
a. 试样的有效矩形短边最小尺寸35mm,试样厚度大于30μm,试样数量不少于3片。
b. 电极按GB 1409第4章选用,采用接触式,二电极系统。采用油贴铝箔电极,尺寸为
上电极直径25±0.1mm,下电极直径25~27mm,并用螺旋压紧接触式电极夹具,使电极与云
母剥片试样紧密接触。
油贴铝箔电极的铝箔厚度不超过0.01mm并经良好退火。用一层精炼尺士林粘贴在试样上
。
c. 采用两电极支架不接地螺旋压紧接触式电极夹具(见图2)适用于高频下的测试。夹
具本身的损耗角正切应不大于5×10[-5],夹具固有的分布电容应不大于3PF。
图2 两电极支架不接地螺旋压紧接触式夹具示意图
1—螺旋顶杆;2—上板;3—支柱;4—横梁(聚四氟乙烯);
5—上电极;6—下电极;7—接线片;8—托板
6.4.3.3 试验步骤
a. 将准备好的试样、电极与测量仪器相连接。按仪器操作程序进行测量,读取测量值
。
b. 在放置电极面积内测量试样厚度,测量3点,取其算术平均值。
6.4.3.4 试验结果
a. 介电常数ε按式(2)计算:
ch
ε=14.4×---- ……………………………………(2)
D2
式中:c——试样电容,PF;
h——试样厚度,cm;
D——上电极直径,cm。
b. 介质损耗的计算公式根据不同的仪器和不同的测量方法而定。
c. 介质损耗因数和介电常数数据以3个试样的算术平均值表示,计算结果取二位有效
数值。
6.4.4 体积电阻率和表面电阻率
6.4.4.1 试验仪器
试验仪器应符合GB 1410的有关规定,可参照其中的附录A选用。
6.4.4.2 试样和电极
a. 试样的有效矩形短边最小尺寸49mm,试样厚度大于30μm,试样数量不少于3个。
b. 电极按GB 1410第7章选用。采用油贴铝箔电极,尺寸为上电极直径25±0.1mm,下
电极直径25~39mm,保护电极宽5mm,保护间隙2±0.2mm。
6.4.4.3 试验步骤
a. 将准备好的云母剥片试样、电极与试验仪器连接,按仪器操作程序进行操作。试验
电压为250V,加电压测试1min,读取仪器,读取仪器的指示值。即试样的体积电阻(Rv)和试
样表面电阻(Rs)。
b. 在放置电极面积内测量试样厚度,测量3点,取其算术平均值。
6.4.4.4 试验结果
a. 体积电阻率ρv按式(3)计算:
A
ρv=Rv--- …………………………………………(3)
h
式中:ρv——体积电阻率,Ω·m;
Rv——试样的体积电阻,Ω;
A——上电极有效面积,m[2];
h——试样厚度,m。
b. 表面电阻率ρs按式(4)计算:
2π
ρs=Rs----- ……………………………………(4)
D
ln---
d
式中:ρs——表面电阻率,Ω;
Rs——试样表面电阻,Ω;
d——上电极直径,m;
D——保护环内径,m;
ln——自然对数。
c. 体积电阻率和表面电阻率数据以3个试样的算术平均值表示,计算结果以带小数的
个位数乘以10的几次方表示,取二位有效数字。
7 检验规则
7.1 检验分类
检验分型式检验和出厂检验。
7.1.1 出厂检验项目
介质剥片出厂检验项目为:5.1.1、5.1.3、5.2各条。
绝缘剥片出厂检验项目为:5.1.1、5.1.3、5.2各条。
7.1.2 型式检验项目
各类剥片的型式检验项目,除包括各自的出厂检验项目外,还应检验5.4条规定的项目
。
有下列情况之一进行型式检验:
a. 矿脉变更时;
b. 出现质量问题,与上一次型式检验有较大差异时;
c. 正常生产每年至少进行1次;
d. 上级质量监督部门提出检验要求时。
7.2 组批与抽样
以同一类别、级别、型号一次交货的剥片为一批。
从每批中随机抽取总箱数的10%(不足2箱取2箱)箱,在抽取的每箱中间、四角部位各取1
包,从每包的中间和四周任取一定量,混合后,从中任取不少于200片用于寸偏差、外观质
量的检验。从尺寸偏差、表面特征检验合格的样本中任取20片用于耐电压检验;任取不少于
10片用于击穿电压检验;任取10片用于介电损耗因数和介电常数检验;任取10片用于体积电
阻率和表面电阻率检验。
4号以下(含4号)剥片的电性能判定样品,以同矿脉的4号以上剥片代替。
7.3 判定规则
7.3.1 样本按5.1和5.2条各顺序经检验后,符合5.1条和5.2条对所提交检验类别、型号和
级别的要求,其中优等品中混入合格品或合格品中混入不合格品按片计不大于8%,则该批剥
片云母尺寸偏差、外观质量合格。若有任一项不合格,可重新取双倍试样,对不合格项进行
复验,复验合格时该项合格,复验后仍有一项不合格,则该批剥片不合格。
7.3.2 样本经电性能各项检验后,符合5.4条规定,则该批剥片云母电性能合格;若有任两
项不合格,则该批剥片不合格;其中有任一项不合格,可重新取样对该不合格项进行复验,
复验合格,该批剥片电性能合格,否则该批剥片不合格。
7.3.3 样本经所需检验项目检验,全部合格后,则该批剥片云母合格。
8 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8.1 标志
8.1.1 包装箱上应标明:
a. 生产单位或产地名称;
b. 产品牌号和等级;
c. 毛重、净重;
d. 出厂日期。
8.1.2 每只包装箱上应标志怕湿标记。
8.1.3 包装箱内应有产品牌号和检验单。
8.2 包装
8.2.1 剥片用纸包裹,每包净重1kg。每包产品装入垫有防潮纸的水箱中,每箱只装同一类
别、等级、型号的产品。每箱净重20kg。
8.2.2 装箱时,云母剥片必须压实、紧密、不使滑动。箱之两端必须用铁皮(丝)包扎紧固
。
8.3 运输
运输时应有防雨设施。
____________________
附加说明:
本标准由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标准化研究所提出。
本标准由凝结非金研究所负责起草。
本标准起草人李仕儒、林大照、李曙光、彭平。
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原建标51—61《薄片云母》和建标53—61《电容器薄片云母》同
时作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