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层结构侧压性能试验方法(代替GBl454—1978)
发布日期:1989-06-01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夹层结构侧压性能的测定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测定夹层结构及其面板的侧压强度,弹性模量及泊松比。
注:夹层结构由面板(蒙皮)与轻质芯材组成,芯材形式通常有蜂窝、波纹和泡沫。面板与
芯材的材料为金属或非金属。
2 引用标准
GB 1446 纤维增强塑料性能试验方法总则
3 术语
侧压:平行于夹层结构面板方向的压缩。
4 试样
4.1 试样形状及尺寸见图1,厚度h与夹层结构制品厚度相同。试样的两块面板材料、厚度应
相同。
4.1.1 对于硬质泡沫塑料、轻木等连续芯子,试样宽度b为60mm。
4.1.2 对于蜂窝、波纹等格子型芯子,试样宽度为60mm,或至少应包含4个完整的格子。
4.1.3 试样无支承高度H应不大于厚度h的10倍。一般采用下列比例:
h:b:H=1:4:6
4.1.4 试样总高度H’=H+2d,支承高度d为10~20mm。
4.1.5 当夹层结构制品厚度未定时,芯子厚度hc取15mm,面板厚度tf取0.5~1.0mm。
4.2 试样两受载端面应光滑无毛刺、相互平行,其平行度公差应为0.1mm,且应与面板平面及
侧面垂直,垂直度公差应为0.2mm。
4.3 对于正交各向异性的夹层结构,试样分纵向和横向两种。
4.4 试样数量按GB 1446第2章规定。
5 试验条件
5.1 试验环境条件按GB 1446第3章规定。
5.2 试验设备按GB 1446第5章规定。
5.3 侧压端部支承夹具见图2,分扁平和圆形两种。
5.4 加载速度为1~2mm/min。测弹性模量时,允许手动加动。
6 试验步骤
6.1 试样制备按GB 1446第1章规定。
注:试样两端部可用凝固性填料加固。
6.2 试样外观检查按GB 1446第2章规定。
6.3 试样状态调节按GB 1446第3章规定。
6.4 将合格试样编号。测量试样任意三处的宽度、厚度,取算术平均值。面板厚度取名义厚
度或取同一批试样的平均厚度。测量精度按GB 1446第4章规定。
6.5 将试样两端装在支承夹具中,轻旋上螺丝至使试样不致落下,试样安装见图3,然后放在试
验机的球形支座上,注意对中,调整试验机零点。
6.6 测定侧压强度时,调整球形支座,使试样中面受压,然后均匀连续加载直至破坏,观察并记
录破坏形式。
6.7 测定侧压模量和泊松比时,在试样未支承部位两侧对称地装上变形计,然后放在试验机上
、下压头之间,调整球形支座,施加初载(破坏载荷的5%),调整变形计的零点,再加一定载荷(
破坏载荷的15%~20%),检查仪表读数,若不对称,重新调整球形支座,待试样两侧变形计读数
基本一致后,卸至初载。然后以破坏载荷的5%为级差,按规定破坏。如有自动记录仪表,可以
连续加载。
6.8 有明显内部缺陷或端部挤压坏的试样,应予作废,同批有效试样不足5个时,应重作试验。
7 计算
7.1 夹层结构侧压强度按式(1)计算:
σb=Pb/b.h……………………………………………(1)
式中:σb—夹层结构侧压强度,MPa;
Pb—破坏载荷,N;
b—试样宽度,mm;
h—试样厚度,mm。
7.2 夹层结构侧压弹性模量按式(2)计算:
E=l.ΔP/b.h.Δl……………………………………(2)
式中:E—夹层结构的侧压弹性模量,MPa;
l—变形计的标距,mm;
ΔP—载荷变形曲线上初始直线段的载荷增量值,N;
b、h—同式(1):
Δl—对应ΔP标距l内的变形增量值,mm。
7.3 面板的侧压强度按式(3)计算:
σf=Pb/2b.tf…………………………………………(3)
式中:σf—面板的侧压强度,MPa;
Pb、b—同式(1);
tf—面板厚度,mm。
7.4 面板的侧压弹性模量按式(4)计算:
Ef=l.ΔP/2b.tf.Δl…………………………………(4)
式中:Ef—面板的侧压弹性模量,MPa;
ΔP、l、b、Δl—同式(2);
tf—同式(3)。
注:σf、Ef的计算公式中略去芯子本身的强度和弹性模量。
7.5 泊松比按式(5)计算:
μ=l1.Δl2/l2.Δl1……………………………………(5)
式中:μ—夹层结构或面板的泊松比;
l1、l2—纵向、横向变形计标距,mm;
Δl1、Δl2—对应于ΔP标距l1和l2内的变形增量值,mm。
注:若忽略芯子面板约束时,可认为夹层结构与其面板的泊松比相等。
8 试验结果
按GB 1446第6章规定。
9 试验报告
按GB 1446第7章规定。
___________________
附加说明:
本标准由全国纤维增强塑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国家建材局上海玻璃钢研究所、航空工业部北京航空材料研究所共同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沈叔曾、王彬如、周祝林、颜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夹层结构或芯子剪切性能试验方法
Test method for shear properties of sandwich constructions or cores
UDC 678.077:620.176 GB 1455-88
代替 GB 1455-78
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
1988-08-25批准
1989-06-01实施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夹层结构或芯子剪切强度、比例极限和芯子的剪切弹性模量的测定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测定夹层结构或芯子的剪切强度、比例极限和芯子的剪切弹性模量。
注:本层结构由面板(蒙皮)与轻质芯材组成,芯材形式通常有蜂窝、波纹和泡沫。面板与
芯材的材料为金属或非金属。
2 引用标准
GB 1446 纤维增强塑料性能试验方法总则
3 试样
3.1 试样形状及尺寸见图1,厚度h与夹层结构制品的厚度相同,长度l大于或等于厚度的12倍
。去掉图1中的面板即为芯子试样。
3.1.1 对于硬质泡沫塑料、轻木等连续芯子,试样宽度b为60mm。
3.1.2 对于蜂窝、波纹等格子型芯子,试样宽度为60mm或至少包含4个完整格子。
3.1.3 当夹层结构制品厚度未定时,试样厚度取12mm,面板厚度tf小于1 mm,长度取150mm。
3.2 对于各向异性的芯子,试样分纵向和横向两种。
3.3 试样数量按GB 1446第2章规定。
4 试验条件
4.1 试验环境条件按GB 1446第3章规定。
4.2 试验设备按GB 1446第5章规定。
4.3 剪切试验分拉剪和压剪两种。拉剪试验装置示意图见图2,压剪试验装置示意图见图3。
4.3.1 加载金属板的厚度可根据夹层结构的强度而改变,一般建议厚度取15mm。
4.3.2 拉剪时,加载金属板长度比试样长50mm。通过带万向节的拉伸夹具对加载金属板施加
拉伸载荷,使载荷作用线不超过并尽量接近试样的对角线。
4.3.3 压剪时,加载金属板比试样长25mm,加载的一端加工成45°的角,并与有槽的垫块接触,
如图3所示,使载荷作用线不超过并尽量接近试样的对角线。
4.3.4 在加载金属板上预先钻好螺钉孔,以便装置变形计和附件,尽量使变形的固定位置与附
件的固定位置在同一水平面上。
4.4 加载速度为0.5~1 mm/min。
5 试验步骤
5.1 试样制备按GB 1446第1章规定。
5.2 试样外观检查按GB 1446第2章规定。
5.3 试样状态调节按GB 1446第3章规定。
5.4 将合格试样编号。测量试样任意三处的长度、宽度和厚度,取算术平均值。面板厚度取
名义厚度或同一批试样的平均厚度。测量精度按GB 1446第4章规定。
5.5 制备试样组合件时,除特殊要求外,将试样和加载金属板的胶接面打磨,用溶剂清洗,然后
把试样粘在两加载金属之间。注意试样与加载金属板的位置,使金属板的不加载端比试样长
出约5 mm。胶接固化温度应为室温或比夹层结构胶接固化温度至少低30℃。
5.6 将变形计及附件装在加载金属板上,如图2和图3所示。
5.7 将夹具和试样组合件装在试验机上,调整试验机载荷零点,然后夹紧下夹具,或对压剪施
加初载,使载荷作用线尽量接近试样的对角线。
5.8 测定剪切强度时,按规定的加载速度,对试样施加拉力或压力,均匀连续加载直至试样破
坏,读取破坏载荷,观察并记录破坏形式。
5.9 测定剪切弹性模量时,施加初载(破坏载荷的5%),调整仪表,再加一定载荷(破坏载荷的15
%~20%),检查仪表读数,若不对称,调整夹具或球形支座,待试样两侧仪表读数基本一致后,卸
至初载。然后以破坏载荷的5%为级差,按规定的加载速度,分级加载至破坏载荷的30%~50%,
记录各级载荷和相应的变形值。若需整个载荷—变形资料,则测到破坏为止。如有自动记录
仪表,可以连续加载。
注:若出现载荷示值下降或停顿现象,则以此时的载荷示值作为破坏载荷。
6 计算
6.1 绘制应力—应变曲线或载荷—变形曲线。
6.2 剪切应力按式(1)计算:
τc=P/l.b…………………………………………………(1)
式中:τc—剪切应力,MPa;
P—试样上的载荷,N;
l—试样长度,mm;
b—试样宽度,mm。
当P为破坏载荷时,按式(1)计算的结果为剪切强度。
当P为比例极限载荷时,按式(1)计算的结果为剪切比例极限。
6.3 芯子剪切弹性模量计算如下:
夹层结构试样,按式(2)计算:
Gc=(h-2ft)×ΔP/l.b.Δh…………………………………(2)
式中:Gc—芯子剪切弹性模量,MPa;
h—试样厚度,mm;
tf—面板厚度,mm;
ΔP—载荷—变形曲线上直线段的载荷增量值,N;
l、b—同式(1);
Δh—对应ΔP的剪切变形增量值,mm。
芯子试样按式(3)计算:
Gc=hc.ΔP/l.b.Δhc……………………………………(3)
式中:Gc—同式(2);
hc—试样厚度,mm;
ΔP—同式(2);
l、b—同式(1);
Δhc—对应ΔP的芯子剪切变形增量值,mm。
7 试验结果
按GB 1446第6章规定。
8 试验报告
按GB 1446第7章规定。
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加说明:
本标准由全国纤维增强塑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国家建材局上海玻璃钢研究所、航空工业部北京航空材料研究所共同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周祝林、王彬如、杨云娣、颜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夹层结构变曲性能试验方法
Test method for flexural properties of sandwich constructions
UDC 677.077:620.174 GB 1456-88
代替 1456-78
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
1988-08-25批准
1989-06-01实施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夹层结构弯曲性能的测定方法。
本标准适用测定夹层结构承受弯曲时面板的应力和芯子的剪切应力。
本标准适用于测定夹层结构的弯曲刚度和剪切刚度。
本标准适用了测定夹层结构面板的弹性模量和芯子的剪切弹性模量。
本标准也适用于测定面板与芯子之间的胶接强度。
注:夹层结构由面板(蒙皮)与轻质芯材组成,芯材形式通常有蜂窝、波纹和泡沫。面板与
芯材的材料为金属或非金属。
2 引用标准
GB 1446 纤维增强塑料性能试验方法总则
GB 1455 夹层结构或芯子剪切性能试验方法
3 试样
3.1 试样上下面板的厚度和材料相同,其横截面为矩形。
3.2 试样厚度h与夹层结构制品厚度相同;当夹层结构制品厚度未定时,为测定芯子的剪切性
能,芯子厚度hc取15,面板厚度tf取0.3~1.0mm。
3.3 试样宽度b应小于跨距的二分之一。
3.3.1 对于硬质泡沫塑料、轻木等连续芯子,试样宽度为60mm。
3.3.2 对于蜂窝、波纹等格子型芯子,试样宽度为60mm或至少包含4个完整格子。
3.4 试样长度为跨距l加40mm或加二分之一厚度,选其中数值大者,跨距根据试验目的而定。
3.4.1 测定芯子剪切强度时,三点弯曲(见图1)的跨距应满足式(1):
l≤2〔σf〕/τcb×tf…………………………………(1)
式中:l—跨距,mm;
〔σf〕—面板的拉、压许用应力,MPa;
τcb—芯子的剪切强度,MPa;
tf—面板厚度,mm。
3.4.2 测定面板强度时,三点弯曲的跨距应满足式(2):
l≥2σfb/〔τc〕×tf……………………………………(2)
式中:tf、l—同式(1);
σfb—面板强度,MPa;
〔τc〕—芯子的剪切许用应力,MPa。
3.4.3 测定夹层结构弯曲刚度、剪切刚度时,采用三点外伸梁弯曲(见图2),其跨距一般取式(
1)中的等式值外伸臂长度a为跨距的三分之一或二分之一。
3.4.4 对于纤维增强塑料等复合材料夹层结构,跨距、外伸臂长度等参见附录B。
3.5 对于正交各向异性的夹层结构,试样分纵向和横向两种。
3.6 试样数量按GB 1446第2章规定。
4 试验条件
4.1 试验环境条件按GB 1446第3章规定。
4.2 试验设备按GB 1446第5章规定。
4.3 加载压头及支座见图1。加载压头垫块平面部分宽度应满足10≤B≤30mm。支座处加一块
可以自由转动的垫块,平面部分的宽度应满足10≤B’≤20mm。
4.4 加载压头与试样之间应垫上一块硬质橡胶垫片,其宽度略大于压头宽度,厚度为3~5mm。
4.5 加载速度随着试样跨距、厚度及材料性能而改变。一般情况下,测强度时为2~5mm/min,
测刚度时为0.5~2mm/min。
5 试验步骤
5.1 试样制备按GB 1446第1章规定。
5.2 试样外观检查按GB 1446第2章规定。
5.3 试样状态调节按GB 1446第3章规定。
5.4 将合格试样编号。测量试样跨距内任意三处的宽度和厚度,取算术平均值。面板厚度取
名义厚度或同一批试样的平均厚度。测量精度按GB 1446第4章规定,对于格子型芯子的夹层
结构试样,记录横截面上格子壁的数目。
5.5 按选定跨距调整支座,跨中安装位移传感器,见图1。测刚度时,按三点外伸梁弯曲方法安
装三只位移传感器,见图2。
5.6 测定强度时,把试样安放在弯曲试验的支座上,加上加载压头,并在压头与试样之间垫上
一块硬质橡胶垫片,调整试验机载荷零点。按选定的加载速度,均匀连续加载直至试样破坏,
读取破坏载荷,观察并记录破坏形式。
5.7 测定刚度时,施加预加载荷(破坏载荷的15%~20%),消除试样与支座间的空隙,卸至初载(
破坏载荷的5%),调整仪表零点,然后以破坏载荷的5%为级差,按规定的加载速度,分级加载至
破坏载荷的30%~50%,记录各级载荷和相应绕度值。若需整个载荷—挠度资料,则应测到破坏
为止。如有自动记录仪表,可以连续加载。
注:① 若出现载荷示值下降或停顿现象,则以此时的载荷示值作为破坏载荷。
② 芯子的剪切强度和剪切模量按GB 1455测定为宜。
6 计算
6.1 绘制载荷—挠度曲线。
6.2 芯子的剪切应力按式(3)计算:
τc=P.K/2b(h-tf)………………………………………(3)
式中:τc—芯子剪切应力,MPa;
P—跨中载荷,N;
b—试样宽度,mm;
tf—同式(1);
h—试样厚度,mm;
K—无量钢数。
如果K取1,则上式不计及面板承受的剪力,当计及面板承前时,K按式(3a)计算为:
K=1-e[-A]……………………………………………(3a)
A=l/4tf 6Gc(h-tf)/Ef.tf…………………………(3b)
式中:e—自然对数的底;
A—无量钢数;
l,tf—同式(1);
h—同式(3);
Ef—面板弹性模量,MPa;
Gc—芯子剪切数量,MPa。
当P为破坏载荷,破坏发生在芯子时,则式(3)计算的结果为芯子剪切强度。
当P为破坏载荷,面板与芯子脱胶时,则式(3)计算的结果为胶接剪切强度。
当P为比例极限载荷时,则式(3)计算的结果为芯子剪切比例极限。
6.3 面板应力按式(4)计算:
σf=P.l/4b.tf(h-tf) ……………………………………(4)
式中:σf—面板中的拉、压应力,MPa;
l、tf—同式(1);
P、b、h—同式(3)。
当P为破坏载荷,并且发生面板拉断或压缩皱折等破坏现象时,则式(4)计算的结果为夹
层结构弯曲时的面板强度。
6.4 夹层结构弯曲刚度按式(5)计算:
D=l2.a.ΔP/16f1 …………………………………(5)
式中:D—变层结构的弯曲刚度,N.mm2;
l—同式(1);
a—外伸臂长度,mm;
ΔP—载荷—挠度曲线上直线段的载荷增量值,N;
fl—对应ΔP的外伸点的挠度增量值(取左右两点的平均值),mm。
6.5 面板的弹性模量按式(6)计算:
Ef=D/J ……………………………………………(6)
式中:Ef—面板弹性模量,MPa;
D—同式(5);
J—夹层结构惯性矩,mm4。
J=(h3-h[3c])×b/12(1-μ2) ……………………(6a)
或 J=b.tf(h-tf)2/2 ……………………………………(6b)
式中:tf—同式(1);
b、h—同式(3);
hc—试样芯子厚度,mm;
μ—面板的泊松比。
注:式(6a)中已略去芯子的弯曲刚度:式(6b)中已略去芯子和面板本身的弯曲刚度。
6.6 夹层结构的剪切刚度按式(7)计算:
U=l.ΔP/4(f-l/3a×f1)…………………………………(7)
式中:U—夹层结构的剪切刚度,N;
l—同式(1);
a—外伸臂长度,mm;
ΔP—同式(5);
f—对应ΔP试样跨中的挠度增量值,mm;
f1—同式(5)。
6.7 芯子的剪切弹性模量按式(8)计算:
Gc=U/b(h-tf)………………………………………(8)
式中:Gc—芯子剪切弹性模量,MPa;
b、tf—同式(1);
h—同式(3);
U—同式(7)。
6.8 蜂窝芯子的蜂壁剪切性能计算参见附录A。
7 试验结果
按GB 1446第6章规定。
8 试验报告
按GB 1446第7章。
附录A
蜂窝芯子的蜂壁剪切性能计算
(补充件)
A1 蜂壁剪切应力按式(A1)计算:
τs=P/2.n.ts(h-tf)……………………………………(A1)
式中:τs—蜂壁剪切应力,MPa;
P—跨中的载荷,N;
n—试样横截面上的单层蜂壁数;
h—试样厚度,mm;
tf—面板厚度,mm;
ts—单层蜂壁厚度,mm。
当P为破坏载荷时,按式(A1)计算的结果为蜂壁剪切强度。
A2 蜂壁剪切弹性模量按式(A2)计算:
Gs=U/n.ts(h-tf)…………………………………………(A2)
式中:Gs—蜂壁剪切弹性模量,MPa;
U—剪切刚度,N;
n—同式(A1);
ts、h、tf—同式(A1)。
A3 对于其他格子型芯子壁的剪切性能,可以按式(A1)、(A2)原理计算。
附录B
跨距参考表
(参考件)
对于纤维增强塑料等复合材料夹层结构,测芯子剪切强度的短梁跨距,三点外伸梁的跨距和外
伸臂长度,测面板强度的三点弯曲跨距的参考数值列于下表。
跨距参考表 m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样厚度 h 6~10 10~20 20~40
短梁测芯子剪切强度 l 100 160 200
三点外伸梁弯曲测刚度 l 120 160 200
a 60 80 100
三点弯曲测面板强度 l ≥300 ≥400 ≥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面板厚度小于1m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加说明:
本标准由全国纤维增强塑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国家建材局上海玻璃钢研究所、航空工业部北京航空材料研究所共同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周祝林、王彬如、杨云娣、颜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夹层结构滚筒剥离试验方法
Test method for climbing drum peel of sandwich constructions
UDC 678.077:620.17 GB 1457-88
代替 GB 1457-78
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
1988-08-25批准
1989-06-01实施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夹层结构中面板与芯子间胶接剥离强度的试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测定夹层结构中面板与芯子间胶接的剥离强度。
注:夹层结构由面板(蒙皮)与轻质芯材组成,芯材形式通常有蜂窝、波纹和泡沫。面板与
芯材的材料为金属或非金属。
2 引用标准
GB 1446 纤维增强塑料性能试验方法总则
3 试样
3.1 试样形状及尺寸见图1,厚度h与夹层结构制品厚度相同;当制品厚度未确定时,可以取20m
m,面板厚度tf小于或等于1mm。
3.1.1 对于硬质泡沫塑料、轻木等连续芯子,试样宽度b为60mm。
3.1.2 对于蜂窝、波纹等格子型芯子,试样宽度为60mm,当格子边长或波距较大时(格子边长
大于8mm,波距大于20mm),试样宽度为80mm。
3.2 对于正交各向异性夹层结构,试样分纵向和横向两种。
3.3 湿法成型的试样,还应分上面板和下面板两种。
3.4 用作空白试验的面板试样,其材料、宽度、厚度与相应的夹层结构试样的面板相同。
注:空白试验是指用上升式滚筒对单面板进行试验,以获得克服面板弯曲和滚筒上升所需的抗
力载荷。
3.5 试样数量按GB 1446第2章规定。
4 试验条件
4.1 试验环境条件按GB 1446第3章规定。
4.2 试验设备按GB 1446第5章规定。
4.3 上升式滚筒夹具见图2。滚筒直径为100mm,滚筒凸缘直径为125mm,质量不超过3.5kg。
4.4 加载速度为20~30mm/min。
5 试验步骤
5.1 试样制备按GB 1446第1章规定。
当试样厚度小于10mm时,在不受剥离的面板上,粘上厚度大于10mm的木质等加强材料,见图3。
胶接固化温度应为室温或比夹层结构胶接固化温度至少低30℃。
5.2 试样外观检查按GB 1446第2章规定。
5.3 试样状态调节按GB 1446第3章规定。
5.4 将合格试样编号,测量试样任意三处的宽度,取算术平均值。测量精度按GB 1446第4章规
定。
5.5 将试样被剥离面板的一头夹入滚筒夹具上,使试样轴线与滚筒轴线垂直,另一头装在上夹
具中,然后将上夹具与试验机相连接,调整试验机载荷零点。再将下夹具与试验机连接。
5.6 按规定加载速度进行试验。选用下列任意一种方法记录剥离载荷(或抗力载荷)。
5.6.1 使用自动绘图仪记录载荷—剥离距离曲线。
5.6.2 无自动记录装置时,在开始施加载荷约5s后,按一定时间间隔读取载荷,不得少于10个
读数。
5.7 试样被剥离到150~200mm时,便卸载,使滚筒回到未剥离前的初始位置,记录破坏形式。
5.7.1 若面板无损伤,则按5.6条重复进行试验,记录抗力载荷。
5.7.2 若面板有损伤(有明显可见发白和裂纹),应采用空白试验用的面板试样,按5.5条和5.6
条进行空白试验,记录抗力载荷。
6 计算
6.1 用下列任意一种方法求得平均剥离载荷和最小剥离载荷。
6.1.1 从载荷—剥离距离曲线上,找出最小剥离载荷,并用求积仪或作图法求得平均剥离载荷
。
6.1.2 从所记录的载荷读数中,找出最小剥离载荷,并取载荷读数的算术平均值为平均剥离载
荷。
6.2 根据面板损伤与否选择下列一种方法求得抗力载荷。
6.2.1 由5.7.1所得的载荷—剥离距离曲线或载荷读数中求出。
6.2.2 由5.7.2所得的载荷—剥离距离曲线或载荷读数中求出。
6.3 平均剥离强度按式(1)计算:
M=(Pb-P0)(D-d)/2b ………………………………………(1)
式中:M—平均剥离强度,N.mm/mm;
Pb—平均剥离载荷,N;
P0—抗力载荷,N;
D—滚筒凸缘直径,mm;
d—滚筒直径,mm;
b—试样宽度,mm。
6.4 最小剥离强度按式(2)计算:
Mmin=(P[min]-P0)(D-d)/2b………………………………(2)
式中:M[min]—最小剥离强度,N.mm/mm;
Pmin—最小剥离载荷,N;
P0—同式(1);
D、d、b—同式(1)。
7 试验结果
按GB 1446第6章规定。
8 试验报告
按GB 1446第7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加说明:
本标准由全国纤维增强塑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国家建材局上海玻璃钢研究所、航空工业部北京航空材料研究所共同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沈叔曾、王彬如、周祝林、颜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