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缠绕增强塑料环形试样拉伸试验方法(代替GB 1458—1978)
发布日期:1989-06-01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纤维缠绕增强塑料环形试样的拉伸试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测定纤维缠绕增强塑料环形试样的拉伸强度及其中纤维的拉伸强度。
2 引用标准
GB 1446 纤维增强塑料性能试验方法总则
GB 2578 纤维缠绕玻璃钢环形试样制作方法
3 试样
3.1 试样尺寸见图1。
3.2 试样按GB 2578的规定制备。
3.3 试样数量按GB 1446第2章规定。
4 试验条件
4.1 试验环境条件按GB 1446第3章规定。
4.2 试验设备按GB 1446第5章规定。拉伸试验的拉力盘见图2。
4.3 加载速度:玻璃纤维增强塑料为3~5mm/min;碳纤维和芳纶纤维增强塑料为2~3mm/min。
5 试验步骤
5.1 试样外观检查按GB 1446第2章规定。
5.2 试样的状态调节按GB 1446第3章规定。
5.3 将试样编号。通过试样圆心划一直线交于环的两侧,并在该处测量试样的宽度和厚度,每
侧各量两点,取算术平均值。测量精度按GB 1446第4章规定。
5.4 将试样装在拉力盘上。试样划线处对准拉力盘的缝隙处,试样与盘的接触表面要加以润
滑。
5.5 均匀、连续地对试样施加载荷,直到破坏,记录破坏载荷。若试样没有完全破坏或发生断
续破坏,则该试样作废。必须保证同批有效试样不少于9个。
6 计算
6.1 增强塑料拉伸强度按式(1)计算:
σc=pb/2b·h……………………………(1)
式中:σc—增强塑料拉伸强度,MPa;
pb—破坏载荷,N;
b—试样宽度,mm;
h—试样厚度,mm。
注:若需测拉伸弹性模量可参照附录A进行。
6.2 纤维拉伸强度按式(2)计算:
σf=pb/2b·h(1-V)…………………………(2)
式中:σf—纤维拉伸强度,MPa;
Pb、b、h—同式(1);
V—树脂体积含量,%。
7 试验结果
按GB 1446第6章规定。
8 试验报告
按GB 1446第7章规定。
附录A
弹性模量的测定
(参考件)
当需要测定纤维缠绕增强塑料环形试样拉伸弹性模量时,可按照下列规定进行。
A1 应变片法
A1.1 在试样上按图A1粘贴应变片。
A1.2 加载速度可按测读变形方便而选取。
A1.3 安装好测量变形仪表。施加初载(约破坏载荷的5%),检查仪表;以一定间隔施加载荷(破
坏载荷30%~50%),记录应变。有自动记录装时,可连续加载。
A1.4 绘制载荷—应变曲线。
A1.5 弹性模量按式(A1)计算:
E=Δp/b·h(Δε1+Δε2)……………………(A1)
式中:E—弹性模量,GPa;
Δp—载荷—应变曲线上初始直线段的载荷增量,N;
b—试样宽度,mm;
h—试样厚离,mm;
Δε1、Δε2—分别为对应于载荷增量Δp的两侧应变增量。
A1.6 有效试样5个,以算术平均值表示,取三位有效数字。
A2 变形计法
A2.1 在拉力盘缝隙处两侧对称地装置变形计(见图A1)。
A2.2 按A1.2,A1.3和A1.4相同的步骤进行测量。
A2.3 弹性模量按式(A2)计算:
E=π·D·Δp/2b·h(Δ[l1]+Δ[l2]………………………(A2)
式中:E、Δp、b、h—同式(A1);
D—试样直径,mm;
Δ[l1],Δ[l2]—分别为对应于载荷增量Δp的两侧变形增量,mm。
A2.4 同A1.6。
注:所测弹性模量应考虑试样与试验夹具间摩擦力或缝隙处的附加弯矩等因素的影响。
附加说明:
本标准由全国纤维增强塑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哈尔滨玻璃钢研究所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陶云宝、林国荣、张根荣。
本标准首次发布1978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纤维缠绕增强塑料环形试样剪切试验方法
Test method for interlaminar shear strength of ring of filament-winding reinforc
ed plastics
UDC 677.5.077:620.176 GB 1461-88
代替 GB 1461-78
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
1988-08-25批准
1989-06-01实施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纤维缠绕增强塑料环形试样的剪切试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测定纤维缠绕增强塑料环形试样的层间剪切强度。
2 引用标准
GB 1446 纤维增强塑料性能试验方法总则
GB 2578 纤维缠绕玻璃钢环形试样制作方法
3 试样
3.1 试样尺寸见图1(由环形试样径向切取)。试样长度L:玻璃纤维增强塑料为21~30mm;碳纤
维和芳纶纤维增强塑料为18~21mm。
3.2 环形试样按GB 2578的规定制备。
3.3 每组试样不少于9个,且等量地由3个环中切取。
4 试验条件
4.1 试验环境条件按GB 1446第3章规定。
4.2 试验设备按GB 1446第5章规定。
4.3 剪切试验夹具见图2。该夹具应有允许试样自由伸长的支座和自动对中的装置。上压头
半径为3mm。滑动支座间距:玻璃纤维增强塑料为20mm;碳纤维和芳纶纤维增强塑料为11mm。
4.4 加载速度为1~2mm/min。
5 试验步骤
5.1 试样外观检查按GB 1446第2章规定。
5.2 试样的状态调节按GB 1446第3章规定。
5.3 将试样编号。在试样中部和两端共三处,测量试样的宽度和厚度,取算术平均值。测量精
度按GB 1446第4章规定。
5.4 将试样凸面向上放在支座上,上压头与试样接触之轴线垂直于试样长度方向,见图3。
5.5 均匀、连续地对试样施加载荷,记录破坏载荷。若试样发生弯曲、挤压等非层间剪切破
坏时,则该试样作废。必须保证同批有效试样不少于9个。
6 计算
6.1 层间剪切强度按下式计算:
τs=3pb/4bh
式中:τs—层间剪切强度,MPa;
pb—破坏载荷,N;
b—试样宽度,mm;
h—试样厚度,mm。
7 试验结果
按GB 1446第6章规定。
8 试验报告
按GB 1446第7章规定。
附加说明:
本标准由全国纤维增强塑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哈尔滨玻璃钢研究所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陶云宝、林国荣、张根荣。
本标准首次发布1978年。